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县域经济合作发展研究

作者: 田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县域经济合作发展研究0

0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从整体层面入手,统筹规划、科学推进,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规划》旨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乡村腹地,助推“三农"问题解决与改革发展,逐步提高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质量。同时,《规划》还从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角度,对县级、市级、省级政府提出明确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县级政府应强化引领支持乡村全面振兴的主体责任,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推动县域经济资源整合、合作发展,逐步提高全域经济发展质量。安徽省于2024年8月印发《关于推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实施集群创新发展行动、集群数字化改造行动、绿色转型升级行动和集群“走出去"行动,明确“到2025年,力争培育营业收人百亿级集群35个"“到2030年,力争每个县(市)至少培育形成1个营业收入百亿级以上集群”的工作目标,为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安徽省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基于县域经济发展视角,坚持市场导向,凝聚全域经济力量,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县域经济合作发展概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为独立空间,以县级政权为统筹规划和市场调节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构建隶属于区域范畴、具有区域特色功能的区域经济。具体而言,县域经济是在行政区域内划分的一种区域经济,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

县域经济合作是一种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多种资源的经济合作,具体模式包括产业融合、校企合作、城乡一体化、央地合作等。县域经济合作聚焦县域经济中心,其他力量共同参与。支持县域经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率,是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增强竞争力,并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

2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县域经济合作发展现状

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引导与支持下,安徽省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并从县域经济合作发展层面,为乡村全面振兴积累财富和经验,从而更加高效地解决“三农”问题,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现阶段,安徽省发展县域经济协作已初见成果。

根据2024年(第六届)安徽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发布的《安徽县域经济竞争力报告2024》,2023年安徽省县域经济总量达222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占安徽全省的比重从2022年的 46.7% 提高至47.1% ;其中,肥西县、长丰县、肥东县的县域经济总量位居前三,分别为1153.8亿元、946.4亿元、902亿元,长丰县以 14.3% 的经济增速领跑全省,成为全省经济增速最快的县域。在《指导意见》的引导下,各县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取得显著成效。例如,沐阳县的花木电商产业等。

在上级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安徽省各县以市场为导向,以整合全域资源、培育产业集群为重要举措,在竞争与合作中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但是,受到传统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的限制,安徽县域经济合作发展仍存在部分问题,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较为缓慢,县域经济贡献率仍相对较低,正处于从“二三一"产业结构向"三二一"产业结构缓慢转型的过程中[2]。

简而言之,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省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以政策引导、财政支持,推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并在经济总量、经济发展增速、产业结构、消费市场等方面都取得了喜人成就。但是,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安徽县域经济合作发展仍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城乡协调性较差等挑战。安徽省各县应抓住政策、技术、市场机遇,积极迎接挑战,推动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升级,进一步提高县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县域经济合作发展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深人乡村腹地,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助力乡村实现产业、生态、文化、政治、经济全面振兴,旨在建设美丽新乡村。在这一背景下,安徽省应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加强县域经济合作,在竞争与合作中助力县域经济整合发展。县级政府应探索多种合作发展路径,从央地合作、集群发展、校企合作、区域联合等4个方面人手,形成产业集群数字化、绿色化发展局面。校企合作助力人才培养,跨区域联合发展凝聚经济力量,全方位、全过程支持县域经济合作发展。

3.1央地交流合作,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央政府从顶层设计人手,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对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3]。在央地合作发展模式下,中央对县域经济的支持与引导,可通过直接的政策引导、财政拨款及间接的央企支持等多种方式实现。

一方面,中央政府从顶层设计入手,通过颁布政策、部署工作等方式,将县域经济发展纳入未来的经济发展规划,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将县域经济发展作为重要经济任务[4。例如,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5年的经济工作作出部署。要求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中共中央通过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县域经济合作发展的目标。安徽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制订适合当地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方案,将县域经济合作发展作为2025年的重要工作任务。同时,各级政府还设立用以支持县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专项财政资金,全面落实国家有关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与要求。这种直接的央地合作模式,为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另一方面,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央企响应国家有关政策,与县域经济主体建立直接的合作关系,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安徽省桐城市为例,桐城县政府将央企合作作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着力建设央企与县域经济主体的合作平台[5]。当前阶段,安徽省桐城市与中建材、中核、中车、中青旅等18家央企签约合作,央企以丰富的资源与经验储备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例如,安徽省鸿润集团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在与中青旅成功合作之后,企业主营收入大幅增长,增加了当地财政税收,极大地提高了桐城市在安徽省县域经济中的地位;顺驰电缆与中车金控公司于2018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中车股权主导向顺驰电缆出资6742.5万元,并持股 20% ,在互利互惠中实现合作共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419.pd原版全文

3.2产业集群引领县域经济合作

《指导意见》对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在这一要求下,安徽省大力推进产业集群数字化、绿色化,促进县域经济、生态和社会全面发展。

一方面,安徽省推动县域产业集群数字化改造,加快提升集群智造能力,搭建集群骨干企业集成应用平台,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县域经济各企业主体提供互相交流、互利共惠的机会[。例如,依托数字化平台,县域经济主体聚焦活力提升、产业创新等领域,联合创新县域经济合作发展场景,为各经济主体的相互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如智慧农业、智慧文旅等,引导与产业相关的经济主体依托平台交流、分享经验,共同研讨、解决问题。在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省科学技术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单位的配合下,安徽省联合打造创新场景,统筹开放场景资源,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支持、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明确要求下,县域经济合作发展不仅要支持经济建设与发展,还要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安徽省各县坚持“集群绿色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持续推进节能低碳、绿色转型。其一,从资源配置与利用入手,加快煤电机组节能低碳改造,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力度,牵引县域经济整体降低碳排放量。县级政府采取政策引导的方式,如财税优惠政策等,引导县域经济主体参与节能低碳环保行动。碳排放量符合标准的企业可向县级政府申请相应等级的税收减免。政府按照要求,减免相应企业的部分税收。其二,县级政府牵头,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技术,以技术支持县域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全面改造产业集群园区,创建绿色环保的生态化工业园区。例如,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支持下,根据园区用电情况,智能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在满足基本用电需求的同时,逐步提高对电力资源的利用率。产业园区是县域经济集成化发展的主阵地,能实现 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县域经济合作发展研究1 H的发展目标。各县全面整合各类资源,支持园区内相关企业融合发展。

将产业集群化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一大模式,能有效解决中小型企业发展资源不足的问题,形成较好的产业集群效应,从整体层面提高县域经济合作发展效率与质量。

3.3校企合作支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类专业人才的支持。缺少高质量、专业化人才的支持,会对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安徽省要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人手,促进县域经济合作快速发展。企业将对人才的需求反馈给区域高校,高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输送能满足其实际需求的人力资源[7]。

例如,铜陵理工学校相关负责人走访安徽存诚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海量铜业有限公司,通过实地调研、开展座谈等多种方式,了解企业对各类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的实际要求。企业的招工需求、就业岗位、福利待遇等都为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中职、高职等高校均依据县域经济发展中各领域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逐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与企业建立人才输送关系,支持县域经济整体发展,助力县域经济合作深化[8]。霍山县深化产教融合与政校企对接,并在霍山职业学校召开政校企对接会,强调政府、企业与学校深入合作的重要性,明确提出把加强政校企合作、着力打造区域人才培养高地列为2024年政府重点工作任务,强调政府要乐于主导、学校要善于跨界、企业要勇于接纳,着力打造政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共同为县域经济发展培养专业化、高质量人才。霍山职业学校坚持“立足地方,对接企业,服务县域经济”的宗旨,积极探索适应市场需求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先后与六安鑫祥金属制品有限公司、霍山福友小汽车修理公司等县内企业合作共建数控加工实训基地、汽修专业实训中心等,还与霍山益生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十大皖药"实践基地。这种地方高校与县内经济主体双向沟通的合作育人模式,有助于专业人才培养,可为县域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人力资源。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县域经济作为连接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纽带,对乡村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其支持乡村社会建设、产业优化、经济发展。因此,各级学校应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注重培养适应乡村环境、胜任乡村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现代化人才。

3.4区域联合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经济的合作发展,除了在县域范围内,构建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还要以“走出去”的方式拓宽发展空间。区域联合发展,全面整合跨区域资源,助力县域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

例如,安徽省广德市凭借与浙江省毗邻的区位优势,将招商引资作为首要工程,吸引浙江省的企业进人当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广德市于2024年底已经集聚了596家企业,93家专精特新企业,8家“小巨人"企业,4家本土上市公司。广德市以“强链补链”为导向,不仅提升了县域产业集群优势,还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广德市积极引领产业集群发展,形成“ 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县域经济合作发展研究2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其中信息电子、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集群资产均超过百亿。凭借制造业集群发展优势,广德市已经连续五年人选“安徽省制造业发展综合实力十强县(市)”,且逐渐成为安徽省县域经济向东发展的高地,推动安徽省县域经济融人长三角经济带。广德市充分汲取、挖掘、开发并利用区域经济资源,组织开展招商引资等系列跨区域经济活动,获得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在安徽省县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各县市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在区域联合的过程中,吸纳更加丰富的经济资源,获取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强有力的支撑。

4结束语

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县域经济作为城乡连接的桥梁,在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助力乡村全面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安徽省积极响应国家有关政策,在县域经济合作发展中取得喜人成就。为了进一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安徽省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从央地合作、集群发展、校企合作、区域联合等4个方面入手,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并逐步将县域经济发展成果带入乡村腹地。

参考文献:

[1]罗木兰.电子商务背景下提升“清字号”农业品牌价值的路径研究:以清远市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例[J.全国流通经济,2023(6):12-15.

[2]黎明辉,张崇旺.新时代我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成就、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23(12):126-129.

[3]持续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专家学者议两会论点精选(2024年)[J].经济研究参考,2024(4):15-44.

[4]贺德方,陈涛,刘辉,等.科技活动全链条政策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4(6):1-14.

[5]赵忠亮.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辽宁省县域层面的实证[J].农业经济,2023(7):61-62.

[6]尹长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社会科学家,2023(1):57-64.

[7]罗芳,张伟雄,郑彩华,等.清远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探究:以政府、企业和广东省职教城(清远)高校的协同培养为视角[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6(5):65-7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419.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