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区林业碳汇建设及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 张海风 朱海涛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林业碳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榆林市榆阳区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此,研究小组先后赴榆林市榆阳区林业局、榆林市榆阳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站、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华能陕西榆阳电力有限公司、小纪汗林场、巴拉素林场、“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区、林业碳汇展览馆等地,对榆林市榆阳区林业碳汇建设情况开展深入调研,分析了榆阳区在林业碳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榆阳区林业碳汇高质量发展。

1林业碳汇基本情况

1.1我国林业碳汇基本情况

碳市场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制度性工具,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调整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及土地利用模式,并持续推进碳汇林建设,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1。截至2022年底,我国森林面积达2.31亿 榆阳区林业碳汇建设及发展策略研究0 森林覆盖率达 24.02% 。2021年1月,国家林草局发布数据显示,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已累积至92亿t,每年可增加森林碳储量2亿t以上,折合碳汇为7亿\~8亿t,占全国陆地碳汇总量的 80% 以上。

林业碳汇在国际与国内两大市场中,共存在9种机制类型。其中,国际市场主要包括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国际自愿碳标准(VCS)项目和黄金标准(GS)项目:国内市场主要包括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项目、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CGCF)自主开发项目、北京市核证减排量(BCER)项目、广东省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PHCER)项目、福建省林业碳汇减排量(FFCER)项目和贵州省单株树碳汇项目。在国际VCS项目中,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共有29个项目,数量位居全球首位。其中,CCER项目作为我国林业碳汇项目的典型代表,截至2017年暂停签发,全国已有2871个CCER审定项目,861个备案项目,主要集中在吉林、内蒙古、黑龙江、湖北、广东等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

1.2 榆阳区林业碳汇基本情况

2021年,榆阳区成立了林业碳汇项目领导小组,制定《榆阳区林业碳票管理办法(试行)》,在榆林市率先开展林业碳汇试点工作。2021年12月30日,小纪汗林场向榆阳区3家企业推出了总价14.4万元的林业碳票,监测期碳减排量5747t,完成了榆阳区首单林业碳汇交易,标志着当地林业碳汇工作步入实质性阶段。2022年,榆阳区启动了“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区,以“绿色碳库"提质扩容为目标,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建设、整体推进”原则,由华能陕西榆林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投资6000万元,在巴拉素林场五十里沙工区营造碳汇林0.2万 榆阳区林业碳汇建设及发展策略研究1 栽植樟子松99万株、紫穗槐443万株。

2024年,榆阳区造林保存面积达到32.304万 榆阳区林业碳汇建设及发展策略研究2 其中乔木林4.336万 榆阳区林业碳汇建设及发展策略研究2 ,灌木林27.97万 榆阳区林业碳汇建设及发展策略研究2 ,林木覆盖率 45.8% 。由于大部分林木属于中幼林,正处于旺盛的生长期,森林固碳能力处于成长期和高峰期。其中,约2.67万 榆阳区林业碳汇建设及发展策略研究2 乔木碳汇林项目符合现有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预计年均温室气体减排量约9.3万t。榆阳区计划2023—2025年完成人工造林0.6万 榆阳区林业碳汇建设及发展策略研究2 ,预计年均温室气体减排量2.1万t,共计年均温室气体减排量11.4万t。目前,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价格60元/t左右,一般用于履约的减排量价格会略低于碳排放配额,因此按照55元/t预估,则预计年均产生经济效益627万元。

2榆阳区林业碳汇存在的问题

2.1 开展宣传培训不到位

社会层面,公众对于林业碳汇的基本概念认知尚显不足,对于碳汇林建设、碳汇市场机制、气候变化与“双碳”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不深,对于林业在增汇减排方面对生态文明构建、气候变化应对及拓展发展空间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

政府层面,目前在林业碳汇的宣传、教育及培训方面投人较少,运用各类宣传手段的力度与广度均有待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尚未开展如碳汇纪念林建设等创新性活动,且义务植树活动与碳汇林建设之间的结合不够紧密;在引导个人、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林业碳汇方面,所采取的举措尚显单一,缺乏多样性与有效性[2]

2.2 林业碳汇专业人才少

林业碳汇是林业领域较为前沿的理念,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相较其他领域更为复杂且专业。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缺少真正精通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和项目咨询开发的复合型人才。在榆阳区的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从业人员对于林业碳汇的专业知识、理论及技术掌握不够,面对具体项目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办法相对有限,导致林业碳汇建设工作缺乏充分的专业理论支撑与实践经验指导。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421.pd原版全文

2.3政策管理体系不完善

《榆阳区林业碳票管理办法(试行)》是榆阳区碳汇林建设领域为数不多的政策性文件,且主要内容为林业碳汇交易。然而,在碳汇林补偿与产权、碳汇林工程建设等方面,当地仍存在政策和制度的空白。由于营造碳汇林受到项目实施地面积、土地权属等多重因素的制约,林业碳汇的供需双方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这与当前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不仅阻碍了林业碳汇交易的顺利进行和碳汇林的有效营造,还增加了林业碳汇的管理难度,阻碍了林业碳汇经营主体的兴起和发展。

2.4森林经营面临问题多

多年来,榆阳区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等国家级重点工程建设,同时深人实施三年植绿大行动、“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等林业工程,治理荒沙土地38万 榆阳区林业碳汇建设及发展策略研究7 ,使当地林木覆盖率达到 45.8% 。然而,当前榆阳区的森林结构存在单一化问题,纯林占比过高,树种配置不均衡,森林整体质量偏低,单位林地面积蓄积量小。此外,天然次生林面积相对较小,且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措施不到位,使得森林生态功能较为脆弱。这种粗放式的森林经营管理模式,严重影响了森林通过固碳减缓气候变化的潜力,制约着榆阳区现有林地的碳汇能力[3]。

2.5 林业碳汇项目风险高

当前,碳市场仍处于摸索与完善的阶段,林业碳汇自身存在局限性。从计人期维度来看,与其他碳汇项目相比,林业碳汇项目的计入期最长可达60a,最短也有 20a 。计入期越长意味着面临的风险越高或不确定性越大,这对项目参与方的积极性影响也越大。从自然风险角度来看,林业碳汇易遭受气象灾害、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及地质灾害等多重威胁,这些自然风险破坏力大、修复周期长,部分损失甚至具有不可逆转性。从政策风险角度来看,无论是国际层面还是国内层面,气候政策的变动均可能对林业碳汇项目造成不利影响,导致项目出现损失或失败。从市场交易层面来看,林业碳汇的生产、开发及碳汇价格的异常变动,往往会导致市场价格偏低,进而增加了项目回本难度。从林木碳汇能力方面来看,林木总体吸收二氧化碳的潜力存在上限,且其固碳不具有永久性,林木固碳能力和固碳效应易受自然、人为等因素的制约。

2.6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

榆阳区碳汇林建设工作虽然在榆林市领先,但相较于全省及全国范围,其启动时间相对较晚,且支撑碳汇长期发展的体系尚不完善。其中的典型问题是林草碳汇计量检测体系不完备。尽管榆阳区前期已完成了小纪汗樟子松基地、鱼河镇武警世纪林、刀兔村万亩樟子松基地等共8.4万 榆阳区林业碳汇建设及发展策略研究8 碳汇监测林建设工作,标志着榆阳区碳汇监测样地系统初步建立,但调查方式还有待改进,且针对榆阳区乔灌草相结合的实际情况的具体模型尚未建立。在碳汇交易方面,榆阳区碳汇交易模式仍不成熟。榆阳区虽已成功完成首单林业碳汇交易,但在项目交易过程中存在程序复杂、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同时缺乏符合榆阳实际的林草碳汇方法学,且林业碳汇产品较为单一。此外,碳金融的发展在榆阳区也面临重重挑战。作为未来林业碳汇的战略高地,榆阳区的林业碳汇质押、回购、保险、信托、基金等碳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须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性进展。

3榆阳区碳汇林建设对策建议

3.1强化宣传培训,营造林业碳汇发展氛围

3.1.1 深刻理解林业碳汇的核心要义

碳市场建设和碳汇交易是人类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政策措施,涉及领域广,且许多概念和名词术语比较生僻。因此,从业者需要深人研究并领会国家关于建立碳市场、推动碳交易的相关政策精神,以引导社会各界达成共识。

3.1.2 开展宣传活动

借助森林日、植树节、科技下乡周等重要节日活动,通过编纂林业碳汇政策文件集、发放宣传日用品、悬挂横幅、设立展板、张贴海报等多种宣传形式,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政府官方网站等渠道,广泛传播国家“双碳”目标、林业碳汇、减排增汇、温室效应等相关知识。同时,采用专家访谈、政策解读等多种方式,深入宣传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与林业碳汇交易的实践进展,激发公众与企业参与林业碳汇发展的积极性。

3.1.3 强化培训指导

针对各级林业管理者、技术支持机构及林业工作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林业碳汇业务培训,推动林业碳汇工作规范化、健康化发展。同时,积极宣传林业碳汇交易的典型案例与成功经验,鼓励“先行者”,引领“后来者”,不断扩大碳汇林的社会认知度与影响力,让林业碳汇的知识与技能深入人心,惠及广大民众[4]。

3.2突出“人才发展"关键,为林业碳汇注入力量

3.2.1 引进碳汇领域高端领军人才

通过创新招才引智的方式,加大高端人才柔性引进力度,将林业碳汇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提升至榆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吸引全国范围内相关领域优秀人才,提升人才价值,实现高端人才与林业碳汇项目的深度融合,推动林业碳汇事业高质量发展。

3.2.2 培养本土专业人才队伍

加强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学院等高校的战略合作,增设节能减排、碳中和和碳汇林业相关课程,探索采用定点委培的方式,签订定向就业合同,加大本土人才知识更新、技术提升和专业调整方面的投入。同时,重点发掘和培养碳汇林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让有潜力的人才全面参与正在实施的林业碳汇项目,加速碳汇事业中坚力量的成长与崛起。

3.2.3 组建林业碳汇专项人才团队

榆阳区应围绕森林碳汇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需求,搭建森林碳汇科技创新研究平台,并成立“榆阳区碳汇林业建设专项课题组”。通过设立咨询组、政策指导组及科研小组,深入开展试点研究,积极开发森林经营碳汇产品,推动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促进林业碳汇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与一体化发展。在碳汇项目的实践中,不断发掘、培养并储备优秀人才,为林业碳汇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421.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