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发布碳达峰实施方案 提出稳步提升生态农业碳汇能力
作者: 宋先锋 姜春艳2023年2月6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实施十大行动,要求稳步提升生态农业碳汇能力,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实施方案》分阶段提出了主要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比2020年提高5个百分点,确保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完成国家下达指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顺利实现碳达峰目标,为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围绕上述目标,《实施方案》提出实施十大行动,具体包括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碳汇能力提升行动、减碳科技创新行动、绿色低碳招商引资行动、绿色低碳招才引智行动和绿色低碳全民行动等。
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面,《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绿色低碳转型。《实施方案》明确要推进绿色农房建设,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农房设计建造水平,因地制宜解决日照间距、保温采暖、通风采光等问题;推广使用绿色建材,鼓励农民新建和改建农房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选用装配式钢结构等安全可靠的新型建造方式;实施既有农房节能改造,加快农村电网建设,推动农村用能电气化;深入推广兰考县农村能源革命试点成果。
在碳汇能力提升行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稳步提升生态农业碳汇能力。《实施方案》明确要求,要加强对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的规划,以高标准农田项目区防护林网建设为重点,推进平原农区农田防护林改扩建,建设带、片、网相结合,多树种、多层次稳固的平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发展“生态绿色、品质优良、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有序发展沼气、生物质等新能源,推行“农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等低碳农业模式,提升农业设施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水平;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推动保护性耕作,提升秸秆肥料化利用水平,实施粪肥利用综合养分管理,建设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工程,推广水肥一体化、有机肥合理施用和绿肥种植技术,提升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固碳能力;合理控制化肥、农药、地膜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进一步完善主要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强化病虫害监测预警和统防统治,促进肥料新产品新技术、高效低毒低风险农药、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和推广,加强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治理。《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河南全省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3%,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
此外,《实施方案》还提出要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实施国土绿化重点工程,大力推进山区困难地造林和平原绿化,抓好生态廊道提质,开展森林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加强优质森林资源培育,实施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大力培育乡土树种、珍贵树种、大径级用材林,形成树种搭配合理、结构优化的人工林资源体系;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大力开展森林抚育经营、退化林修复,培育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资源;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强退化土地修复治理,开展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开展退养还滩、生态补水,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全面提升黄河干流、淮河干流、沙颍河、唐白河、湍河、伊洛河及平原地区等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完善湿地保护治理体系,加快河湖水库周边观光林带和生态湿地建设,提高湿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固沙能力,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湿地生态质量,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到2025年,河南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6.09%,森林蓄积量达到22 269万m3,全省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森林河南基本建成。
为确保完成上述发展目标,《实施方案》提出从健全法规标准及统计体系、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等方面强化政策保障,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严格监督考核等方面强化组织实施。
(记者:宋先锋 姜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