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转移支付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
作者: 经兰芳 黄静玲 叶鹏驹
摘 要:实施财政转移支付是保障农村发展、减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措施,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财力保障。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VAR模型研究财政转移支付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转移支付对乡村振兴的短期效果显著,长期呈现正向趋势。广西壮族自治区应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从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乡村振兴;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812.7;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3-14-4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新发展阶段下要持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的调节力度。目前,我国学者对于财政转移支付的研究比较丰富,研究热点集中于对地方政府财政收支行为的影响和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果上。第一,对地方政府财政收支行为的影响。乔俊峰等[1]的研究结果表明,转移支付规模的扩大降低了地方组织财政收入的积极性,且转移支付与税收分成对财政努力的影响均存在门槛效应。刘明慧等[2]通过实证检验财政转移支付、地方财政收支决策发现,财政转移支付对相对贫困治理具有直接正向效应,但会通过降低地方财政民生性支出占比和激励地方税收努力对相对贫困治理产生间接负向效应。第二,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效应的研究。郝春虹等[3]研究发现转移支付具有显著的财力均等化效应。束磊等[4]利用2003—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政府间财政竞争机制下转移支付分配对地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产生的影响,发现政府间转移支付分配与地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表现为显著的竞争性策略互动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提乡村振兴战略后,国内诸多学者从问题、战略和建立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研究区域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战略实施路径。周柏春[5]认为,公共政策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工具,其供给质量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效果,因此相关部门要尽快厘清乡村振兴中公共政策的节点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治。李实[6]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城乡要素市场壁垒、落后的农村生产配套条件及农村民生保障短板等挑战,提出我国要加强产业融合的集约型村庄建设,持续改善农村民生,确保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芦风英等[7]通过构建中国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发现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乡村振兴发展的区域差异显著,呈东部—中部—西部阶梯分布状态。
我国学者对于财政转移支付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多从生态和农业转移支付这两个维度进行研究。肖越等[8]研究发现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能够缓解地方财政增收压力,促进区域农业绿色发展。陈诗洁[9]认为制定财政转移支付法对乡村振兴发展具有法律保障的作用。杨欣等[10]认为农田生态补偿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是调整农田保护和农地发展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环境经济政策,对于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当地乡村振兴水平的测算,同时利用VAR模型对其总体的财政转移支付与乡村振兴的影响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和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参考。
1 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笔者根据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参考李长亮等[11]的研究成果,考虑数据的科学性和可获得性,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1.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0—202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及EPS数据库。笔者通过梳理文献,依据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运用熵值法计算2010—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的综合得分。假设[xij](i=1,2,…,m;j=1,2,…,n)为第i个样本的第j项指标,构成一个数据矩阵[xij],熵值法的处理步骤如下。
①数据无量纲化。
正向指标计算公式为
[Vij=xij-min(xij)max(xij)-min(xij)+0.1] (1)
逆向指标计算公式为
[Vij=max(xij)-xijmax(xij)-min(xij)+0.1] (2)
②计算第i个观测值第j项指标的特征值比重为[Pij],计算公式为
[Pij=Vij/i=1nVij] (3)
③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
[ Ej=-1lnmj=1nPijlnPij] (4)
④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Dj]。
[Dj=1-Ej] (5)
⑤确定各指标的熵权[Wj]。
[Wj=Dj/j=1mDj] (6)
⑥用加权法求各观测值的综合评价值[Vi]。
[Vi=i=1mWjPij] (7)
2 实证研究
笔者选取党中央对广西壮族自治区2010—2020年财政转移支付决算数作为财政转移支付(payment)指标。通过表1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计算2010—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的综合得分,以其综合得分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2010—2020年的乡村振兴(xc)的指标。财政转移支付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财政部预算司网站和广西财政厅。对财政转移支付和乡村振兴指标均采取对数化处理,分别表示为lnpayment和lnxc,并且建立VAR模型,利用EViews 10.0进行模型分析。
2.1 单位根检验
对数据进行单位根(Augmented Dickey-Fuller,ADF)检验,为避免“伪回归”,需要判断是否为平稳序列。检验发现在一阶差分后,数据单位根检验平稳(见表2)。
2.2 VAR模型建立
单位根检验通过后,建立VAR模型,先确定滞后阶数,带*的为EViews软件推荐的最优滞后阶数,根据LR、FPE、AIC、SC、HQ信息准则确定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带*号最多者即选择为最佳滞后阶数。结果如表3所示,滞后2阶得到4个星,所以根据多数信息准则选择滞后2阶为最佳滞后阶数。同时,通过检验(见图1)确定单位根都在单位圆内,说明模型是稳定的,故建立VAR(2)模型。
2.3 Granger因果检验
对lnpayment和lnxc进行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财政转移支付是乡村振兴的格兰杰原因,乡村振兴是财政转移支付的格兰杰原因。财政转移支付与乡村振兴存在长期的因果关系。
2.4 脉冲响应分析
由图2可知,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转移支付对乡村振兴的冲击效应(实线为冲击线)在第2期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递减,收敛于0。此结果表明,财政转移支付在短期内对乡村振兴有着明显的正向作用,且随着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对乡村振兴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这种正向影响将会长期稳定下去。乡村振兴对财政转移支付的冲击在第1~2期呈现负效应,第2期之后逐渐变为正效应,3~5期呈现下降趋势,第5期后呈现上升趋势。此结果表明,乡村的发展对于财政转移支付短期内效果不显著,但长期效果显著;乡村振兴的不断发展,将会提升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利于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2.5 方差分解
由表4可知,财政转移支付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值第2期达到最大(22.472 780%),而后逐渐递减,第10期仅为2.010 244%;乡村振兴对财政转移支付的贡献值第1期仅为4.726 138%,随着期数的不断增加呈现上升趋势,第10期贡献度为57.397 220%。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对乡村振兴的短期贡献较大,长期如何提升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对乡村发展的促进效率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通过实证研究可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财政转移支付与乡村振兴存在协整关系,并且财政转移支付是乡村振兴的格兰杰原因;通过脉冲响应图可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对乡村振兴的短期效果显著,长期呈现正向趋势,但长期如何提升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促进区域乡村振兴,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方差分解结果表明,财政转移支付对乡村振兴贡献度呈正相关,乡村振兴对财政转移支付也存在较强的贡献率。
3.2 建议
第一,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强化财政转移支付监管制度、完善投入机制、加强对农村专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以提高财政转移支付的实效。第二,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广西壮族自治区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提升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缩减专项转移支付比例,进一步争取中央的税收返还资金,从而扩大转移支付规模,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第三,建立财政转移支付监管制度,科学预测财政转移支付规模;明确责任体系,动态跟踪资金流向和进行绩效评价,确保农村改革专项资金专项使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要以地区经济发展、地理、人文和自然资源等为基础进行科学预测,从而提高当地财政转移支付对乡村发展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乔俊峰,张春雷.分税制改革提高了地方财政努力吗?——基于税收分成、转移支付和预算外收入三元视角[J].财经论丛,2018(9):43-54.
[2]刘明慧,章润兰.财政转移支付、地方财政收支决策与相对贫困[J].财政研究,2021(4):34-49.
[3]郝春虹,王英家,贾晓俊,等.分好“财政蛋糕”:对转移支付财力均等化效应和效率的考察[J].中国工业经济,2021(12):31-49.
[4]束磊,梁倩.转移支付分配如何影响地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基于政府间财政竞争的视角[J].当代财经,2021(12):28-40.
[5]周柏春.中国共产党推进城乡融合的百年历程及经验启示[J].学习与探索,2021(9):70-75.
[6]李实.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实现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2021(11):4-13.
[7]芦风英,庞智强,邓光耀.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的区域差异测度及形成机理[J].经济问题探索,2022(4):19-36.
[8]肖越,肖文海.生态转移支付支持绿色农产品开发的机制分析与政策建议[J].江西社会科学,2021(12):66-74.
[9]陈诗洁.财政转移支付法对乡村振兴的作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24):166-167.
[10]杨欣,蔡银莺,张安录.农田生态补偿横向财政转移支付额度研究:基于选择实验法的生态外溢视角[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3):368-375.
[11]李长亮,李昊儒,周美秀.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J].统计与决策,2022(22):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