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农村养老方式创新研究
作者: 李硕摘 要:能否解决养老问题,关系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然而农村现有的养老方式存在自我养老立而不稳、家庭养老渐趋弱化、社区养老发展受限和机构养老发展缓慢等突出问题。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与农村养老结合具有突出的优势,不仅可以创造农村青壮年返乡创业就业兼顾赡养老人的良好条件,还可为农村养老提供经济支撑,同时能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自治+公助”集体养老模式、“农民+合作社+企业”模式和现代农业科技园模式的研究,着力分析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与农村养老方式结合的可能性。最终从发挥集体养老优势实现就地养老、依托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拓展养老产业链及运用现代农业技术为农村养老提供支持等方面,提出在新型农业经营基础上实现农村养老的多种方式,助力解决农民养老难题。
关键词:农村养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口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3-30-4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不断增多,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迫在眉睫。通过逐步建立健全分类分层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以及已经实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农合制度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养老虽然在制度上有一定保障,但与城市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专项资金等逐年提升相比,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还相对薄弱,保障层次与保障水平也较低。
目前,我国已有的老龄政策体系属于基本覆盖类型,仅能够完成短期的兜底任务,尚无法惠及普通农村老人[1]。再加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不健全,大多数农村老人仍主要依靠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来满足其晚年需求,其中大多数农民还需要通过参加农业生产的方式来实现自我养老[2]。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农民的生产生活,因地制宜地探索提出基于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农村养老方式,以期为创新农村养老模式提供有益思路。
1 农村现行养老方式及问题
笔者通过对既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农村现有的养老方式主要包括自我居家养老、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四种类型,前两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个体养老形式,后两种则属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养老形式。但是这些养老方式均受到家庭结构变化、城乡资源不均、社会流动加快等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1.1 自我养老立而不稳
自我养老是指农民依靠自己的经济收入来维持自己年老时的基本生活需求的一种养老方式。自我养老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受到以下四点因素的制约。一是自我养老易受区域经济影响,若农民所在地区贫困,虽能解决温饱问题,但储存积蓄养老难;二是存在生命周期波动,农业本身生产周期长、收益低,农民养老投入少;三是受养儿防老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民一生的积蓄用于儿女婚嫁等开支,养老积蓄少;四是失地现象的拷问,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征地使农民失去了经济来源,农民没有社保,养老也就没有着落[3]。
1.2 家庭养老渐趋弱化
家庭养老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主要通过子女提供经济上的帮助和生活上的照料[4]。家庭养老在农村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转变,这种方式在目前也受到了极大挑战。一是生育观念改变,生育率下降,赡养者的数量减少;二是劳动力转移加快,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空巢老人逐渐增多;三是农村老年人家庭地位下降,随着生活方式的变革,拥有丰富耕作经验的年长者是一家之主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改变。
1.3 社区养老发展受限
社区养老是指农村地区依靠村集体经济来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的养老方式[5]。目前,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受传统思维影响,到社区或者养老机构中养老会被认为是子女不孝,所以农村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的意愿微乎其微;二是经济投入不足,社区养老组织的建设需要强大的经济投入,政府只能在前期提供帮助,后期的运营还是要靠农民个人的支出,这在偏远、经济不发达的农村更难以开展和实现;三是缺乏社会的经济支持,农村社区养老的区域性和封闭性使其发展受限。因此,在缺少社会经济支持的前提下,社区养老很难在更大范围开展。
1.4 机构养老发展缓慢
机构养老是以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养老机构为载体,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和服务的养老方式之一。农村养老机构的数量匮乏、服务单一、管理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的发展。一是养老机构数量匮乏,农村的养老机构数量很少且大部分是公办养老院,针对的是特殊群体,不能做到养老的全覆盖,而民办养老院的养老费用让农村家庭难以承担;二是养老服务内容单一,农村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单一,仅仅可以满足老人的起居和日常三餐,不能满足老年人其他的需求;三是养老机构管理欠佳,其管理者多是农民,普遍专业水平不高、文化水平低、管理能力不强。此外,资金缺乏使养老机构运营困难,很多养老机构因为运营不善而倒闭。
2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与农村养老结合的可能与优势
为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目前我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这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想要解决广大农民的养老问题,就必须探索建立在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之上的农村养老方式。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出现,实现了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和社会化服务的集合,也为农村养老方式的革新提供了可能。
2.1 创造吸引农村青壮年返乡创业就业兼顾赡养老人的条件
由于子女在外地工作或者生活,农村老年人需求与子女供给之间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矛盾。同时,农村老年人长期生活在农村,受传统思想、生活习惯、地区习俗的影响,他们不想改变自己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6]。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出现使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有了保证,也让青年劳动力更依附于农村,在一定程度上紧密了养老主体与被养主体的联系。
2.2 为农村养老提供经济支撑
城市居民可以在一定年龄退休并领取养老金维持生活,但是农村老年人目前想用退休金维持基本生活开支还不现实,所以无论哪一种形式的农村养老都需要有资金的投入。农村养老的经济来源可能有以下几类。一是政府,政府每年都会有一部分养老的财政支出,而且每年都在增加;二是子女,农村老人的子女需要提供满足老人日常开支所需的费用,所以子女的数量及家庭经济收入等也会影响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三是老人自己,老人通过农业劳作获得收入。基于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发展农村养老,可集中生产资料进行农业生产,同时采取土地入股等形式进行分红,可以让高龄老年人不参加劳动也能获得收入[7]。
2.3 有望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态
新型农业经营与养老产业存在着很多契合点,两者契合的地方更多体现在对老年人诉求的满足,也就是农村老年人对良好的生态环境、健康营养的食品、回归田园生活相结合的体验式生活的向往。而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出现使现代农业与养老产业的结合有更多的可能。
笔者通过对一些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进行调查发现,如何实现老年人自身的价值,避免被子女“嫌弃”是农村老年人所关心的问题。基于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农村养老,可以让老年人自给自足,实现自身价值,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例如,通过让老年人参与耕种小面积的蔬菜、花卉、水果等,既可以让老年人体验耕作生活、收获放心的食物来满足日常生活需求与内心需要,也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3 基于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农村养老方式
3.1 “自治+公助”的家庭农场养老模式
为解决人口流动大、养老问题日渐突出等问题,浙江省瑞安市陈岙村谋划实施整村旧村改造,以村“两委”为监管者,以乡村老年协会为管理者,采用自治+村管的形式,村集体联合家庭农场通过整合老人的农业生产资料使其获取收益,使集体养老兼具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村办养老院的功能和特点。
3.1.1 村集体联合家庭农场提供养老服务具有综合性服务功能。陈岙村的养老模式同时具备“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村办养老院”的特点,具备综合养老功能,通过整合老人的生产资料给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主们筹资在村内建设老人公寓,满足了老年人生活需求的同时具有居家养老的特点[7]。此外,老年人生活在同一个空间,便于享受社区提供的集中服务。
3.1.2 村集体联合家庭农场提供养老服务具有家的归属感。建设老年公寓让老年人出其中一小部分钱,共同建设出来的公寓在他们心中不同于往常的养老机构。家庭农场主基本是同村村民,整合生产资料也让老人放心。离子女近也是老人内心的真实诉求。老年公寓养老方便子女探望老人,老人也可以随时看到子孙,加固了代际关系,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需要。
3.1.3 村集体联合家庭农场提供养老服务可减轻各方的养老负担。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陈岙村向村内老人提供一部分养老资金,这些钱优先用于购买养老保险。家庭农场通过整合土地及农业生产资料进行生产而盈利,并为老人提供日常开销的“养老金”。同时,老人还能从政府的养老补助中得到一部分养老金。这样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人日常开支的负担,同时减轻了子女赡养的负担。
3.2 “农民+合作社+企业”模式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泳溪乡根据当地的生态特点和发展状况,将“绿色发展”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当地通过网络等宣传,吸引城里人到农村体验农耕,激活了偏僻山村的乡村旅游业,由单纯的“吃住在农家”逐渐发展为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和教育农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该村先通过合作社对当地的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等进行整合与发展规划,再通过合作社与企业合作,形成市场化开发经营模式[8]。当地基层政府积极招商引资,企业投资建设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形成了完善的服务体系。这样一来,合作社作为整个发展模式的中枢,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后反哺村民,从而使农村养老有了经济保障。
为了促进农民增收,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的辐射带动作用[9],通过“农民+合作社+企业”的经营模式,将农民的土地、农居充分利用起来发展农村经济。与此同时,村办、乡办企业留住了年轻人,生产经营组织留住了剩余劳动力,更多的年轻人留在了农村,使其赡养老人变得更加便捷。此外,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通过观光农业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侧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村集体有资金解决村民的养老问题。
3.3 现代农业科技园模式
农业科技园可发挥规模优势,将农村的土地流转集中起来,同时组织开展分类劳作,使当地老年人可以参与一些简单的休闲观光农业的劳作。例如,农业科技园可对老年人进行简单培训,安排其从事花草苗木种植、果林修剪、鸡鸭养殖等劳动强度相对较低的生产活动,使其可以通过劳动获取部分养老费用。现代农业科技园可聘请医生和营养师,照顾这部分老人的生活,让老年人排除心理压力,;同时可通过组织开展棋牌活动、歌唱跳舞等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帮助老年人实现自我养老与机构养老相结合。采用这一模式,现代农业科技园既可以正常进行农业生产,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又发挥了农村养老新载体的作用。
4 基于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农村养老思路与对策
综上所述,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与农村养老结合具有诸多可能。因此,各地应利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优势,充分发挥集体养老的优势,探索农村养老新方式,以此达成农村老人均能幸福养老的目标[10]。
4.1 发挥集体养老优势,实现就地养老
由于劳动力转移,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农村地区开始弱化。在农村老年人养老补助不足的情况下,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集体养老模式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11]。
4.1.1 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为基础,保障集体养老模式运作。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村集体发展的先决保障,集体经济发展拥有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政策环境是集体养老模式运作的关键。因此,各地应大力吸引大学生、专业人才到农村工作,同时也要发挥乡贤力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发展集体经济,选择当地优势明显的产业和项目,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为当地村民集体养老创造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