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县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发展策略及展望
作者: 刘开桃 吴凤莲 李琳琪 陈龙 代国权摘 要: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于2013年获得“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称号,2015—2021年获国家制种大县资金奖励,2022年再次入选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岑巩县之所以能够把杂交水稻制种产业持续做大做强,并使之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一是关键时机敢于突破,二是关键难点善于攻坚,三是激励机制迭代升级。未来,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应进一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从经营产品向经营品牌转变,与旅游休闲和科普教育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向外溢出。
关键词:交水稻;制种产业;岑巩县
中图分类号:F3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3-34-4
1 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概况
岑巩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北角,辖9镇、2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 486.5 km2,总人口24万人[1]。岑巩县是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自1976年开始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以来,已持续生产杂交水稻种子47年[2]。岑巩县于2013年获得“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称号。2015—2021年获国家制种大县资金奖励1.05亿元,杂交水稻制种为该县得到中央财政资金连续支持时间最长、金额最大的农业项目[2]。近5年来,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一直稳定在2 000 hm2以上,其中2018年创历史新高(达2 989 hm2)[2]。2022年,岑巩县再次入选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目前,岑巩县已形成集制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模式,成为贵州省最大和全国排名前十的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3]。
岑巩县水稻制种产业为贵州山区农业发展提供了样板和示范。梳理其发展历程,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对于贵州山区及其他地区发展农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 岑巩县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有利条件
2.1 环境优越
岑巩县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过渡的斜坡地带,属武陵山、苗岭山余脉交错的低山丘陵[4],其内部地形格局为多个坝区与低山相间,为杂交水稻制种创造了良好的隔离条件。岑巩县适宜的杂交水稻制种区域面积共0.92万hm2,其中有6.67 hm2以上坝区124个。岑巩县属亚热带温暖温润气候区。其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4—9月气温稳定在21.5~27.5 ℃,7—8月气温稳定在28.0~32.0 ℃,相对湿度80%~90%,无连续3 d以上阴雨,是两系、三系杂交稻制种优势区,是全国两系杂交稻育性最稳定的优势区[5]。优越的地理格局和气候条件为杂交水稻制种创造了绝佳的自然条件。
2.2 区位优势明显
岑巩县位于贵州省东部,自古就是贵州、云南和四川等西南各省沟通中部、东部地区的东大门,区位优势极为突出[6]。近年来,随着贵州省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升级,沪昆高铁、湘黔铁路和沪昆高速公路过境岑巩县,县境内村村通油路、组组通公路,构建了外联内畅的交通体系。同时,光纤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岑巩县能够与全国甚至国外保持信息同步。这些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使岑巩县制种产业所需的物资、设备、信息及对外销售的产品能够快速、顺畅流动,极大降低了产业发展成本,提高了产业发展效率。
2.3 当地党委、政府支持
我国水稻制种产业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经营双轨制、种子产业化、种子市场化4个阶段、3次重大转折[3]。在计划经济时代,贵州省各县都有发展水稻制种业,但在其后历次改革大多县陆续放弃了这一产业。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能经历多次转折而持续发展壮大,当地党委、政府长期的重视和支持是关键。岑巩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杂交水稻制种作为县域发展的主导产业,以此为核心打造“一县一业”产业格局。在计划经济时代,岑巩县推进行政、技术、经营三位一体运作,开展了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和征集,创建了不育系良种场,繁育了汕优6号、汕优2号、威优6号等品种。从1995年开始,杂交水稻制种被岑巩县列入县域经济建设重点产业,以“制种、加工、销售”一体化思路实施整体产业链建设。“十一五”时期,杂交水稻制种产业被岑巩县列入县域“八大农业支柱产业”,当地制定了《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十二五”时期,以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国家级种子基地”为目标,岑巩县实施“五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基地建设,并就籼型三系和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分别编制和发布了省级地方标准。“十三五”以来,岑巩县以现代化、信息化为导向,整合全县产业资金实施中低产田改造,为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发展拓展空间,以降本增效,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
2.4 领军人物坚守
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一批技术人员和经营者的长期坚守。例如,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陈龙,在2000年当地农户对水稻制种业发展丧失信心的背景下,与大批技术人员共同开展动员工作,创建生产示范点,用实实在在的效益激发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挽救了当地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其后,他又多次带队攻克多项技术、管理难题,将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不断推向科学化、现代化发展之路。“洋教授”杨代军是岑巩县众多熟练掌握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农民代表之一。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杂交水稻制种工作,有着丰富的田间实践经验,并多次被选派到湖南、海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参加专业技术学习。他还多次到孟加拉国、印尼、缅甸和泰国等国家,给当地农民指导杂交水稻制种。这些人是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3 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遭遇的关键卡点及应对策略
3.1 关键时刻的关键决策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水稻制种产业按照“四化一供”模式运行,即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以及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在打破“四化一供”计划体制、逐渐转向市场化的过程中,获得制种资质是种业公司面临的一个难题。种业公司获得制种资质需要拥有专职的技术人员、固定的办公场所、3 00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这在当年是相当高的门槛。很多种业公司正是被这道坎拦在门外,放弃了制种业务。岑巩县在财政十分困难的境况下,投入原种子公司全部资产,再盘整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一部分,并吸引社会资本入股,最终组建了国资控股公司——岑巩县惠农种业股份公司。岑巩县惠农种业股份公司保留了杂交水稻制种业务,同时实现了制种产业市场化发展,使岑巩县在杂交水稻制种领域打下了发展基础。
3.2 信心缺失时的示范带动
在21世纪初,水稻制种产业处于由国家统一经营向市场化转换的过渡期,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也迎来了一个关键期,但恰在此时遭遇了严重阻力。因前些年当地发展烤烟未实现预期成效,很多烟农损失惨重,农户对农业发展严重缺乏信心,一股抵制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风气在岑巩县蔓延。岑巩县委、县政府加派人手深入各乡镇,逐村逐组开会宣讲政策,一家一户进行动员,但效果甚微。无奈之下,技术员唐和平联合天星乡地城村村干部租地9.33 hm2,联合天星乡力元村村干部租地13.33 hm2,联合天星乡官庄村村干部租地2.00 hm2,进行杂交水稻制种示范。一年后,3个示范点大获成功。农户看到了效益,纷纷要求技术员到村里宣讲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指导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
3.3 劳动力不足时的巧妙应对
因农业生产效益与外出务工存在一定差距,近30年来岑巩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农村劳动力缺口越来越大。随着杂交水稻制种规模的扩大,产业发展面临的劳动力不足问题日渐突出。将来,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将愈加严重。为应对这一问题,岑巩县创造性地采取“机器换人”、优化激励机制等措施,在减少劳动力投入的同时提升产业发展效率,推动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可持续发展。
3.3.1 实施“机器换人”工程。岑巩县在水稻制种的整地、插栽、植保、授粉、收割、烘干等各个生产环节广泛引入适用农机具,深入实施“机器换人”工程[2]。2021年末,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耕种管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9.9%,2022年达72%[2]。农机具的广泛投入使用,在大幅提升劳动效率的同时,极大地减少了对劳动力的依赖。同时,为适应机械化作业的需要,岑巩县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耕作条件。截至2022年末,岑巩县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近13 333.33 hm2,在全县耕地面积中的占比接近60%。在大力实施机械化的过程中,岑巩县不仅注重引进成熟农机具,还因地制宜地研制机械设备。例如,当地技术人员设计发明的割叶机是为杂交水稻制种设计的专用机具。在该机具投入使用前,一人一天只能割667 m2地,使用割叶机后一人一天能割0.67 hm2地,工效是原来的10倍。在机械化率达到较高水平的基础上,近年来岑巩县逐步探索信息化、智慧化农业平台建设,这是“机器换人”工程在更高层次上的拓展。2020年以来,岑巩县启动实施智慧稻田物联网监管系统建设、智慧种业服务平台建设,在试点基地实现了田间农情远程监测、无人机统防统治等。杂交水稻制种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减少了对劳动力的依赖,使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3.3.2 创新机制解决农户困难。为解决农户购置农机具的困难,在推广新设备时,制种公司先垫付购机款,待收购种子时再扣取相应的费用,为农民减轻了购买设备的资金压力。同时,岑巩县积极推进以农机调剂共享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创建,提升了全县农机普及率,并提高了农机使用率。2021年,岑巩县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单位”。在推进机械化发展的同时,为适应杂交水稻制种产业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岑巩县逐渐发展出了“半工半农”的生产模式,农户在制种季节参与制种,在其他季节外出务工。这些新机制的推行有效缓解了劳动力不足对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影响。
3.4 激励机制的迭代升级
为保障农户的利益,提高农户参与制种的积极性,岑巩县一直实行奖补政策。过去奖补方式是给群众以保底收入,即收成好时按市场价对产出的稻种进行收购,收成不好时按面积给群众以保底收入。该机制的实施在前期发挥了很好的激励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数制种大户开始钻政策的空子——不认真管理,不投入应有的劳动和物资,坐等保底收入。为应对这种情形,奖补政策随之迭代升级,岑巩县开始推行重点环节验收制度,即对制种过程中的5个重点生产环节——育苗、移栽、大田病虫害防治(三四次)、喷洒生长调节剂、收割落实情况实施验收。对于未按标准实施的,扣减甚至取消保底资金;对于落实质量好的,稻种出田后给予0.5~1.0元/kg的加价奖励。新机制的出台既激发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又杜绝了骗取补贴的不法行为。
3.5 自然灾害的有效应对
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中最大的潜在风险,水稻制种对气候和环境的要求比一般农作物更高,其抗风险能力也相对更差。2013年岑巩县气候异常,8月中下旬多阴雨,对当地杂交水稻制种产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为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引发的风险,近年来岑巩县从农业保险、组织保障、资金保障等3方面入手,为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编织了一张严密的保障网络。农业保险方面,岑巩县出台了《岑巩县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县财政每年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安排专项资金为农户投保提供补贴。组织保障方面,岑巩县设置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办、县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其他县委、县政府组成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同时,出台了《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管理办法》《岑巩县周坪杂稻制种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资金保障方面,岑巩县申报国家级制种大县,争取国家制种大县奖补资金,以改善制种产业的基础设施,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协调银行、保险公司面向农户开展惠农贷、普惠金融保险、农业保险,并为农户提供贴息补贴、保费补贴,切实解决农户的资金难题,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4 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展望
从目前发展形势预判,未来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4.1 进一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目前,以卫星遥感和无人机遥感为基础搭建的“智慧大脑”监测系统已在岑巩县投用,可实现对种植区天气、土壤、光照强度、虫情、苗情等的远程实时监测,为病虫害防治、精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在种子加工和包装环节,贵州兆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自动种业生产线可实现混种、精选、光选、色选、包装全程自动化。这些智能化设备、设施的引入和使用,说明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已经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