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樟黄贡椒丰产栽培技术

作者: 文立丰

摘 要:三樟黄贡椒又称衡东黄贡椒,是湖南省衡东县特有的农产品,在衡东县已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尤以三樟镇生产规模最大。黄贡椒具有皮薄肉厚、辣中带甜等特点,于2019年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2020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椒”。因生产技术较为落后,病虫害发生较多,三樟黄贡椒产量较低、品质良莠不齐,严重影响农户的经济效益。基于此,从品种选择、培育壮苗、适时定植、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等方面对三樟黄贡椒丰产栽培技术进行分析总结,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三樟黄贡椒;育苗;定植;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641.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3-62-3

0 引言

三樟黄贡椒在湖南省衡东县已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尤以三樟镇生产规模最大。三樟黄贡椒是衡东县特有的农产品,是湘菜的重要食材之一,是衡东土菜之魂。近年来,随着衡东土菜蓬勃发展及加工产品行销各地,市场对三樟黄贡椒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三樟黄贡椒的种植面积也随之不断扩大。但部分农户未全面掌握三樟黄贡椒栽培技术,导致三樟黄贡椒产量不高、种植效益不理想。这严重影响了衡东县农户生产三樟黄贡椒的积极性。鉴于此,笔者对三樟黄贡椒丰产栽培技术进行总结,希望能为广大种植户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品种选择

衡东县农户可选用黄辣1号、黄辣2号及当地黄贡椒等具有当地黄贡椒主要品质特点、抗病性好、产量高的优良品种。黄辣1号是由衡阳市蔬菜研究所培育的中晚熟优质辣椒品种。其果实纵径11.0~15.0 cm、横径1.3~1.5 cm,单果质量9~11 g,成熟果外皮橘黄色,味辣,每667 m2鲜椒产量1 200~1 500 kg。黄辣2号是由衡阳市蔬菜研究所培育的早熟辣椒品种。其果实纵径13.0~17.1 cm、横径1.4~1.6 cm,单果质量10~12 g,成熟果外皮橘黄色,味辣,每667 m2鲜椒产量1 300~1 800 kg。当地黄贡椒是农民自留种。其果实纵径11.0~14.1 cm,横径1.1~1.4 cm,单果质量6~8 g,成熟果外皮橘黄色,味辣,每667 m2鲜椒产量900~1 200 kg,但存在熟性晚、种子纯度不高等缺点[1]。

2 培育壮苗

一般农户用连栋温室或简易钢架大棚育苗,育苗容器为72孔穴盘。播种前,先将育苗基质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匀,再装好盘备用。播种宜早,一般可于11月下旬至2月上旬播种,每667 m2种子用量为30~40 g。播种前,将种子置于日光下晾晒2~3 h,再用55 ℃的温水浸泡15 min,期间不断搅拌,之后用常温的水浸泡2~3 h。浸泡完成后,取出种子晾干,把种子播到穴孔中心,再用基质覆盖;浇水后用地膜覆盖,利于保温防冻。育苗时,苗床内要有充足的水分,但不能过湿。

播种后要重视催芽处理,苗床预埋电热线的可以通电升温促进种子发芽;无催芽条件的尽可能提高棚内温度,以促进种子发芽。出苗前不放风,床温保持在28~30 ℃,促进种子快速发芽。种子出土70%时揭去育苗盘表面地膜,苗出齐后及时揭膜放风,降低苗床的温度、湿度,尽量增加光照,促进幼苗进行光合作用,但晚上要盖膜保温。苗期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阴雨天及时盖膜;晴朗高温天气及时揭膜放风,防止“烧苗”。

定植前7 d要进行炼苗,并每667 m2追施氨基酸活性液肥6 kg或喷施0.3%~0.5%氮磷钾三元复合肥一两次作为“送嫁肥”,并喷洒70%代森锰锌600倍液与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2.4%螺虫乙酯悬浮剂1 500倍液的混合液1次,以防治病虫害[2]。

3 适时定植

为实现黄贡椒丰产,农户必须尽可能提早定植,以延长其收获时间。一般当幼苗长出6~8片叶时即可进行移植。移栽时,以选择叶柄粗且短、主根粗且壮、叶片肥绿完整、新生白须根数量较多的健壮苗为宜。

种植黄贡椒应选择地势高、干燥、避风、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地段,并选择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且3 a内没有种植茄科作物的田块。在常年耕种的菜地上种植黄贡椒时,宜选择前茬为葱、蒜、豆类作物的地块。因为葱、蒜可杀菌,豆类作物可培肥地力。种植黄贡椒的地块宜在冬季深耕,耕后任其日晒,以改良土壤结构,消灭部分病虫,减轻病虫害。

定植前结合施基肥,进行整地做畦。土壤较干爽时方可整地做畦,切忌湿土整地,以免土壤板结成块。整地前,每667 m2施3 000~4 000 kg完全腐熟的有机肥和60~80 kg硫酸钾三元复混肥[m(N)∶m(P)∶m(K)=15∶15∶15],之后旋耕、耙碎、整平、挖沟做高畦,畦面宽1.2 m,畦高15~20 cm。对于酸性土壤地块,整地时可每667 m2施100 kg左右石灰改良土壤。之后在畦面上沿栽培行安装2根滴灌管,接好后进行通水试验,检查滴灌管有无堵塞或破损。如果有以上情形,应立即更换,更换完毕后重新测试。试好水后,选择兼有保温、防蚜虫、抑杂草等作用的银灰色薄膜覆盖畦面。

选择晴天下午进行定植,移栽时每畦种植2行,株行距为45 cm×75 cm,667 m2栽植1 800株左右为宜。栽种深度以上不埋苗心、下不露苗根为宜,穴盘苗定植深度以把育苗基质恰好完全埋没在地下为宜。定植后及时浇定根水,水量要足,使土壤充分湿润,可以结合用30%甲霜·噁霉灵1 500倍液或者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和地下害虫防治药剂进行灌根。

4 科学管理

4.1 查苗补苗

黄贡椒定植后,缺水、缺肥、药害、病虫害等因素都可能引起死苗、缺苗。而保证基本定植苗的数量是黄贡椒稳产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种植户应及时查苗。发现死苗、缺苗情况,应立即进行补苗。补苗宜早不宜迟,且补苗宜在晴天下午进行。

4.2 水分管理

黄贡椒根系较浅,对水分要求严格,既不耐旱又不耐涝。田间积水会抑制黄贡椒根系呼吸,从而影响其生长,严重的会导致黄贡椒死亡;水分过少会导致辣椒生长所需水分不足,从而抑制其生长。因此,栽培黄贡椒时必须确保旱能灌、涝能排。黄贡椒定植后,要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可根据天气情况灵活掌握浇水次数和浇水量。如果天气晴朗,温度高,蒸发量大,要增加浇水次数和浇水量,以保证土壤湿润;低温季节,加上阴天,如果土壤湿润,可少浇水或不浇水,以保证地温不下降,直到表土稍干时再浇水。缓苗成活到开花前尽量少浇水;初花期之后且土壤干旱时可以少量浇水一次;膨果期适当增加浇水量;盛果期需要适当减少浇水次数,4~6 d浇一次即可[3]。雨季要注意清沟排水,做到田干地爽、雨停沟干。

4.3 追肥

为了保证黄贡椒整个生育期有充足养分供应,除了施足基肥外,还要根据黄贡椒的生长情况合理进行追肥。黄贡椒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不同,追肥原则是轻施苗肥、稳施花肥、重施果肥。苗期以追施磷肥、氮肥为主,以促进幼苗发根、植株生长和花芽分化。该时期植株根系小而弱,尚未伸展开,难以吸收基肥。因此,需要在定植后6 d左右进行一次追肥,促进幼苗生长,一般每667 m2冲施磷酸二氢钾5~6 kg或 10%氨基酸活性液肥6~7 kg。盛花期至初果期是黄贡椒由营养生长过渡到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并进的转折时期。该时期黄贡椒容易因徒长而落花,因此,要控制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追肥要“稳”。一般可喷施0.2%磷酸二氢钾与0.2%硼肥两三次,5~6 d喷施一次,促进黄贡椒尽快结果。黄贡椒初果期(两三层果坐果)至膨果期是关键的追肥时期。此时植株不但进行营养生长,不断分化出新的枝叶,还进行旺盛的生殖生长,开花坐果量大。通常,此时需要追肥3次,每10 d追施一次。此期追肥应选择连续晴天,每次每667 m2冲施高磷钾型水溶肥3~4 kg,同时叶面喷雾补充钙、硼、镁、锌等中微量元素,以促进黄贡椒开花坐果、膨果,防止落花落果、植株早衰[4]。

4.4 植株调整

植株调整是促进黄贡椒早熟丰产的关键技术之一。植株调整的作用是改善植株的养分分配状况;改善田间通风状况,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虫害发生。在实际生产中,农户往往不注重植株调整,导致辣椒门椒以下分枝过多,削弱了植株的顶端生长势,造成挂果少,影响种植效益。植株调整的具体方法如下。一是在黄贡椒初花期,若植株节间细长、坐果不稳,可使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0 g兑水15 kg喷雾,若7 d后仍没有明显改善,可再喷洒一次。二是在门椒以下的分枝长至4~6 cm时,将其下分枝、杈、花果、老叶全部抹去,并摘除门椒。植株调整时间不能过早,过早会影响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协调生长,不利于植株发棵;过迟则会消耗过多养分,而且分枝粗壮,去除比较困难。三是为了防止黄贡椒植株倒伏,可以在植株枝条之间插入80 cm高的竹子,或在行间每隔2.5~3.0 m插入80 cm高的竹子,并沿栽培畦纵向绑一根竹竿相连[5]。

5 病虫害防治

防治病虫害是确保黄贡椒丰产的关键措施。黄贡椒的常见病害有疫病、病毒病、青枯病、炭疽病、灰霉病等,常见虫害有蚜虫、白粉虱、烟青虫、棉铃虫、斜纹夜蛾、蓟马等,防治时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5.1 主要病害防治

5.1.1 农业防治。合理轮作,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理田园,集中处理残枝落叶;浸种消毒,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30 min或0.1%硫酸铜溶液浸种5 min;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发病时及时拔除重病株,摘除病叶、病果,带出田外烧毁或挖坑深埋。

5.1.2 化学防治。对于疫病,可选用70%代森锰锌水散颗粒剂600倍液或53%金雷多米尔600倍液或64%杀毒矾600倍液喷雾防治;对于病毒病,可选用病毒K 5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防治;在青枯病发病初期,可选用72%农用链霉素4 000倍液浇根和喷雾,连喷两三次,每隔7~10 d喷雾一次;在炭疽病发病初期,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1 000倍液等进行防治;对于灰霉病,可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4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进行防治[6]。

5.2 主要虫害防治

5.2.1 物理防治。在田间挂黄板,对蚜虫、斑潜蝇、白粉虱等害虫进行诱捕;也可以用糖醋液诱杀成虫,或者使用频率振动型杀虫灯进行除虫;或者在田间铺设银灰色薄膜,以预防蚜虫危害;或者人工清除虫卵。

5.2.2 化学防治。对于烟青虫、棉铃虫与斜纹夜蛾,可选用10%虫螨腈悬浮剂750倍液或100 g/L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3 000倍液或30%茚虫威悬浮剂1 500倍液或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 000倍液等喷雾防治;对于蚜虫,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20%呋虫胺可溶液剂750倍液等喷雾防治;对于蓟马,可选用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 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6 适时采收

黄贡椒地方品种为无限生长型,在适宜的温光和充足的肥水条件下能不断开花结果,适时采摘有利于提高黄贡椒产量。采收过迟,不利于植株将养分往上部转送,影响上一层果实膨大;采收过早,则果实的果肉太薄,色泽不光亮,影响果实的商品性,且产量较低。

6.1 青椒采收

黄贡椒的青椒在6月上旬即可采收,在达到品种食用风味后做到早采、勤采,以促进后续挂果。黄贡椒从开花到青椒采摘需要25~30 d。青椒采收宜在晴天的早晚进行,中午水分蒸发多,果柄易脱落,采收时易损伤植株。

6.2 黄椒采收

黄贡椒的成熟椒可在7月中下旬至10月中下旬采摘。采收黄椒时,应在椒色全部转成橘黄色时采摘,宜分批进行,不采失水椒、干瘪椒。通常,青椒采摘到椒色转橘黄需要25~30 d[7]。

参考文献:

[1]王林娟.早春大棚辣椒高产栽培技术[J].西北园艺,2010(1):8-9.

[2]吴星,王萌,赵曾菁,等.广西大棚五彩椒绿色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2020(12):113-116.

[3]李雪峰,白占兵.春提早大棚辣椒栽培技术[J].辣椒杂志,2009(4):20-22.

[4]侯广欣,车寒梅,张淑敏,等.鸡泽辣椒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8(21):68-69.

[5]王少先.辣椒栽培技术[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8:63.

[6]张世叶.黄贡椒高产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中国果菜,2018(3):69-70.

[7]杨怀玉.大棚辣椒春提早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10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