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播州区褐家鼠肥满度变化规律研究
作者: 杨高乾
摘 要:褐家鼠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优势鼠种。研究其肥满度变化规律,可为当地开展种群数量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为此,统计分析播州区2016—2022年农区鼠情监测捕获的195只褐家鼠样本肥满度。结果表明,2016—2022年播州区褐家鼠平均肥满度为(2.94±0.90)g/cm3,2016年与2017年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差异显著,其余各年度间差异不显著;1月与2月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差异显著,2月与3月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差异极显著,其余各月份间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差异不显著;不同季节间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差异不显著;不同生境间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差异不显著;幼年组与亚成年组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差异显著,其余各年龄组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性别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差异极显著。同时,通过比较贵州省主要鼠类平均肥满度和我国其他地区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可知,不同鼠种之间的肥满度值不相同。
关键词:褐家鼠;肥满度;鼠害防治;播州区
中图分类号:S4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3-79-3
0 引言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是贵州省住宅区的主要害鼠,也是遵义市播州区住宅区主要鼠种,严重危害仓储粮食及人居环境安全[1-2]。肥满度(Relative fatness)作为一个判定动物对环境适应的生理状态和营养状况的综合指标,可反映鼠类身体状况[3]。研究褐家鼠肥满度变化规律,对于开展监测预警、及时指导褐家鼠防治意义重大。已有学者研究了贵州省、广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褐家鼠肥满度的变化规律。为丰富我国褐家鼠肥满度研究,笔者对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2016—2022年鼠情监测捕获的褐家鼠进行肥满度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于播州区2016—2022年每月的农区鼠情监测调查记录,以及在住宅区、稻田区、旱作区通过夹捕法捕获的褐家鼠个体(7年共捕获褐家鼠标本195只,其中雌鼠101只、雄鼠94只)。对捕获的褐家鼠进行编号,测量其体长、尾长、耳高、足长,称体质量、胴体质量等。
1.2 褐家鼠年龄鉴定方法
采用体质量法鉴定褐家鼠种群年龄,以体质量为鉴定指标。褐家鼠年龄鉴定划分标准:幼年组(Ⅰ)褐家鼠体质量≤60.00 g,亚成年组(Ⅱ)褐家鼠体质量为60.10~110.00 g,成年Ⅰ组(Ⅲ)褐家鼠体质量为110.10~160.00 g,成年Ⅱ组(Ⅳ)褐家鼠体质量为160.10~210.00 g,老年组(Ⅴ)褐家鼠体质量[>]210.00 g。
1.3 褐家鼠肥满度计算方法
褐家鼠肥满度计算公式[4]为
K=100W/L3 (1)
式(1)中:K表示肥满度(g/cm3),W表示体质量(g),L表示体长(cm)。用平均值±标准差(X±SD)表示平均肥满度。所有数据计算和统计在电子表格中完成。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年度褐家鼠肥满度变化
2016—2022年,播州区褐家鼠平均肥满度为(2.94±0.90)g/cm3,2016年褐家鼠平均肥满度最低[(2.14±0.88)g/cm3],2017年褐家鼠平均肥满度最高[(3.30±1.46)g/cm3](见图1)。经t检验,2016年与2017年间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差异显著(t=2.49[>]t0.05),其余各年度间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差异不显著(t[<]t0.05)。2016年褐家鼠平均肥满度最低可能与种群数量及气象因子有关,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
2.2 不同月份褐家鼠肥满度变化
由表1可知,12月褐家鼠平均肥满度最高[(3.24±1.62)g/cm3],3月褐家鼠平均肥满度最低[(2.48±0.40)g/cm3]。经t检验,1月与2月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差异显著(t=2.17[>]t0.05),2月与3月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差异极显著(t=2.91[>]t0.01),其余各月份间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差异不显著(t[<]t0.05)。由此可见,作为家栖鼠类的褐家鼠,在夏收后的5—7月、秋收后的10—12月,因储粮期间食物丰富,利于褐家鼠取食,所以其肥满度较高。3月、4月是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种期,种子出仓,但因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储粮防鼠设施完善(大多采用铁皮桶储粮),褐家鼠在住宅内取食不利,3月肥满度最低;大部分褐家鼠在此期迁徙到田间取食,4月肥满度升高。因此,3—4月是防治农田区褐家鼠的最佳时期,5—7月、10—12月是防治住宅区褐家鼠的关键时期。
2.3 不同季节褐家鼠肥满度变化
由表2可知,秋季褐家鼠平均肥满度最高[(3.08±1.00)g/cm3],春季褐家鼠平均肥满度最低[(2.76±0.55)g/cm3]。经t检验,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差异不显著(t[<]t0.05)。褐家鼠于春季取食不利,夏季肥满度增加,说明夏秋冬季均利于褐家鼠取食,是防治住宅区褐家鼠的关键时期。
2.4 不同生境褐家鼠肥满度变化
由表3可知,旱作区褐家鼠平均肥满度最高[(3.06±1.02)g/cm3],住宅区褐家鼠平均肥满度最低[(2.89±0.90)g/cm3]。经t检验,各生境间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差异不显著(t[<]t0.05)。
2.5 不同年龄组褐家鼠肥满度变化
由于老年组褐家鼠捕获标本较少(1只),因此未作比较。由表4可知,幼年组褐家鼠平均肥满度最高[(3.23±1.16)g/cm3],成年Ⅰ组褐家鼠平均肥满度最低[(2.78±0.53)g/cm3]。经t检验,幼年组与亚成年组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存在显著差异(t[>]t0.05),其余各年龄组间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差异不显著(t[<]t0.05)。
2.6 不同性别褐家鼠肥满度变化
由表5可知,雌鼠平均肥满度[(3.10±0.97)g/cm3]大于雄鼠平均肥满度[(2.77±0.78)g/cm3]。经t检验,雌雄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差异极显著(t[>]t0.01)。
3 结论与讨论
遵义市播州区2016年与2017年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差异显著,其余各年度间差异不显著;2月与3月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差异极显著,其余各月份间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差异不显著;不同季节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差异不显著;不同生境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差异不显著;幼年组与亚成年组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差异显著,其余各年龄组间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差异不显著;不同性别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差异极显著,雄鼠平均肥满度低于雌鼠。
2016-2022年,贵州省播州区农区褐家鼠平均肥满度为(2.94±0.90)g/cm3,低于贵州省余庆县(3.18 g/cm3)[3]等地的褐家鼠平均肥满度,说明不同地区褐家鼠肥满度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研究褐家鼠在不同地区的肥满度,了解其生存状态和身体状况,对于开展鼠情监测和鼠害防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比贵州省其他鼠种,播州区褐家鼠平均肥满度低于播州区黑线姬鼠(3.59 g/cm3)[5]、余庆县黑线姬鼠(3.26~3.40 g/cm3)[6-7]、三都水族自治县黄胸鼠(3.31 g/cm3)[8]、余庆县黑腹绒鼠(3.03 g/cm3)[9],以及余庆县、岑巩县、凯里市、雷山县针毛鼠(2.99 g/cm3)[10]平均肥满度,高于大方县高山姬鼠(2.86 g/cm3)[11]平均肥满度。由此可见,不同鼠种之间的肥满度值存在差异。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播州区褐家鼠肥满度变化规律与贵州省余庆县[3]等地的褐家鼠肥满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肥满度可作为预测鼠类种群数量动态的一项指标,当肥满度值高时,其种群数量较高[9,11]。由此可见,肥满度与种群数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如何利用肥满度预测鼠类种群数量仍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再学,谈孝凤.贵州省2011—2016年农区鼠种组成及种群数量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7(8):31-34.
[2]杨高乾.遵义县鼠类种类及其种群数量变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1):122-123.
[3]杨再学,郭世平.褐家鼠肥满度的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5(6):25-28.
[4]夏武平,孙崇潞.红背䶄肥满度的研究[J].动物学报,1963(1):33-43.
[5]杨天佑.农田黑线姬鼠肥满度研究初报[J].植物医生,2001(5):36.
[6]杨再学.黑线姬鼠肥满度的研究[J].兽类学报,1995(1):73-74.
[7]郑元利,杨再学.黑线姬鼠肥满度的季节变化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3(2):12-15.
[8]周朝霞,吴祥,李立平.黄胸鼠肥满度的变化特征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7(2):69-70.
[9]杨再学,郑元利,郭永旺,等.黑腹绒鼠肥满度和胴体重长指标变化规律[J].贵州农业科学,2009(3):58-61.
[10]杨再学,金星,雷邦海,等.贵州省针毛鼠肥满度的变化规律[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4(2):80-85.
[11]杨再学,金星,龙贵兴.高山姬鼠肥满度的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0(5):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