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OSviewer和CiteSpace的农村社会工作研究热点与脉络可视化分析

作者: 张臻凯 张悦 田一然

基于VOSviewer和CiteSpace的农村社会工作研究热点与脉络可视化分析0

摘 要:提取中国知网建库以来截至2022年12月涉及农村社会工作主题的相关论文,经过筛选,使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文献进行分析,分别从研究热点、研究热点发展脉络等角度进行探索,梳理发现农村社会工作领域的研究热点集中在社会工作、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方面,并基于这一结果深入探讨该领域研究热点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农村社会工作;乡村振兴;文献计量学;VOSviewer;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C916;D4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0-18-4

0 引言

国内乡村社会工作发展主要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30年代初期,是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创新试验阶段,即由知识分子积极发动、筹划并亲身实践的新型乡村建设活动,为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开展提供精神资源与实践依据;第二阶段为20世纪中期,是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发与空白阶段;第三阶段为20世纪中后期至今,是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恢复期与新的实践发展期[1]。笔者运用VOSviewer和Cite Space等软件,以关键词为节点对我国农村社会工作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厘清目前农村社会工作实证研究方面的发展脉络、大致轮廓及其发展重点与方向,以便更加直观地了解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现状。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清洗

1.1 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法(Bibliometrics)作为可视化分析方法之一,常被用于研究某个领域内相关主题的研究发展脉络和不同时间段的研究热点。利用CiteSpace软件生成的时区视图(Time Zone)和时间线视图(Time Line),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现学术发展的历史过程,直观地帮助人们梳理出某个研究主题的发展脉络[2]。VOSviewer软件采用的是基于概率论的数据标准化方法,通过数据处理制作出丰富的图片,包括网络视图(Network Visualization)、叠加视图(Overlay Visualization)和密度视图(Density Visualization)等,具有制图简洁、图像精美的特征[3]。

1.2 数据清洗

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高级检索,检索主题为“农村社会工作”(精确),文献类别选择“学术期刊”,发表起始时间不做限制,截止时间设定为2022年12月16日,共检索出873条文献。通过筛选,剔除与主题无关的书评、人物简介、图片资讯等文献后,剩余258篇有效样本文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发文趋势

笔者统计分析各年度发表的样本论文发现,从总体来看,2018年之前关于农村社会工作的论文研究存在3个比较突出的转折点。2009年之前关于农村社会工作主题的论文发文量较少,2010—2014年发文数量较为稳定,2017年之后农村社会工作领域的发文数量出现最高值(见图1)。从整体发文量来看,2010年之前的发文量总体呈较低水平,年均发文量在5篇左右;2010—2016年的年均发文量大幅上升,稳定在14篇左右;而2017—2022年该领域的年均发文量则在22篇左右。发文量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农村社会工作逐步受到学界更为广泛的关注,是近年来社会工作研究的热门主题。

2.2 农村社会工作研究高频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论文的核心,能够反映某领域的研究热点。使用VOSviewer软件对258篇文献进行关键词网络共现分析,得到如图2所示结果。图中节点越大,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关联频率,连线越粗说明二者发生在同一份资料上的频率越高。图2中较大的节点包括“农村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乡村振兴”等,是全图的核心。这说明“农村社会工作”“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行动研究”“农村社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等相关议题是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工作领域的研究热点。

为进一步研究关键词的特点,将频次大于4的高频词制作成表1。由表1可知,“农村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乡村振兴”“农村”“精准扶贫”“本土化”等属于高频词,组成了该领域的标志性词汇。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策略,也是中国当前“三农”工作的重点,还是中国农业社会工作长期发展的总体纲领。焦若水[4]提出了乡村振兴中社工的社会价值和责任,并从发展任务、发展定位、发展方向等视角,阐明社工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重要的社会建设性功能。范雅娜[5]认为农村社会工作的价值实现应从实践场域、本土进路、价值展现等层面入手,并从情境嵌合的层面论述社会工作者如何在农村地区实现自身的专业价值。

此外,还有学者指出,在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等方面,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功能和模式等都具有重要价值。文化振兴是我国乡村振兴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需要将专业理论知识和本土化实务工作相结合,做好资源链接,为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资源和专业服务,多方协同解决农村的实际问题[6]。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农村社会工作中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卫小将等[7]研究提出中国社工专业人才培养在都市与乡村两种环境中发展的差异和关键问题,认为农村社会工作整体发展呈上升态势,并针对我国农村社会工作模式和发展路径提出建议。

2.3 农村社会工作关键词聚类分析

使用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设置时间跨度为“2004—2022年”,时间切片设置为“1”,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Top N=50;共得到432个节点(N=432),707条连线(E=707),网络密度值(Density)为0.007 6,模型值(Modularity Q)为0.818 6,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 S)为0.986 2。基于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由图3可看出农村社会工作的多频度与热门重点主要集中在“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精准扶贫”“农村”“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行动研究”“社会工作人才”“意外后果”“社会工作者”等方面。聚类标签数目越大,在类团上的节点越多,所包含的文献也越多。以下将按照图3所示结果展开论述。

一是社会工作。聚类0的标识词为“社会工作”。这一聚类主要包括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乡村振兴、实践困境、农村留守老人等研究议题关键词。

二是农村社会工作。聚类1的标识词为“农村社会工作”。这一聚类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治理、农村社区等研究内容。有学者从可持续生计视角论述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领域的可行性,提出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社会救助的路径,如注重对服务对象的赋权、满足贫困者精神需求和社会需求、加强对儿童和家庭的投资等[8]。

三是精准扶贫。聚类2的标识词为“精准扶贫”。这一聚类主要包括精准扶贫、社会支持、农村社会工作组织、话语体系、农村发展。“精准扶贫”是中国政府为实现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目标而采取的重要举措。钱宁等[9]从内源发展理论出发,论述农村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中形成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共治的农村贫困治理新格局的可行性。

四是农村。聚类3的标识词为“农村”。这一聚类主要包括农村、农民、乡村社会工作、俄国革命、农村老人。

五是乡村振兴。聚类4的标识词为“乡村振兴”。萧子杨等[10]研究提出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五大路径,即尊重农民话语,建设农民主体性导向的乡村振兴新形态;加强社会工作的承认和嵌入,探索“社会工作+乡村振兴”新模式;培育乡村振兴组织,探索发展性的乡村振兴新理念;发展农村原住社工,形成植根本土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回顾乡村建设历史,探索反思性的乡村振兴新方法。

六是新农村建设。聚类5的标识词为“新农村建设”。这一聚类主要包括新农村建设、本土化、保障机制、需要、可持续性。

七是行动研究。聚类6的标识词为“行动研究”。这一聚类主要包括行动研究、实践、乡村建设、困境儿童、实习。

2.4 农村社会工作研究主题脉络分析

为了解农村社会工作领域相关研究主题随时间维度的变化情况,利用CiteSpace软件制作时间线(Time Line)图,对该领域研究主题的变化情况进行汇总,具体如图4所示。

关键词可以作为总结报告的关键数据,其突变研究能够揭示一定时期内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和趋势。如果某个关键词在短时间内激增,突然成为一种焦点,被学术界广泛重视,那么称这一过程为“突变”。如表2所示,从时间维度来看,在2004—2012年,早期农村社会工作领域对“社会工作人才”这一研究主题较为关注且持续时间最长;在2007—2014年,“新农村建设”成为领域内的研究热点;近几年,“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成为农村社会工作研究的热门,其中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文献在2016—2019年大幅增加,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则是在2019-2022年受到学者广泛关注。从强度维度来看,“乡村振兴(14.35)”“精准扶贫(4.79)”“新农村建设(2.77)”等排名靠前的关键词体现了农村社会工作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内容。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笔者运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分析了近年来农村社会工作研究的热点、脉络和趋势,系统总结了农村社会工作研究的发展状况。从总体发文量来看,农村社会工作相关研究的论文数量不断增加,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该研究领域引起了学界更广泛的关注;从关键词分类研究来看,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农村社会工作”“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从时间线上看,现阶段此领域的热门研究主题为“乡村振兴”等。总之,我国关于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由传统模型与理论之间的假设和专业知识教学转变为具体背景下对实际问题的剖析和比较,且逐步发展到具体问题研究阶段。

3.2 建议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广泛开展农村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相关研究资料表明,生态系统论、优势视角论和以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Asset-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ABCD)等都被看作现代农村社会工作的核心理论。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农村工作强调通用(整合)与社区为本的实务模式,即由个案、家庭和小组工作的专业实践逐步过渡到以社区为本的综合社工实践,如从临床社会工作到社会发展。这些研究成果对助推城乡社工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形成及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1]。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社会工作者作为主体力量需要重新回归专业内部,争取社会各界资源和帮助,重新明确自身职能,即在回到服务、个体、专业范畴的同时,也需要转变社会工作方法、理论预设、社会工作的干预策略,以适应新型治理体系的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领域仍存在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导致社会工作出现专业性不足和职业性排斥等问题。在构建我国地方特色社会工作专业框架的新视角下,社会工作者更应该重视地域文化本位意识,用更开放、宽容的心态看待知识交流,重视地域知识的整体产出,从而助力解决城市与农村社会工作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推动我国社会工作朝着本土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史铁尔.农村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152-158.

[2]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242-253.

[3]VAN E N J,WALTMAN L.Software survey:VOSviewer,a computer program for bibliometric mapping[J].Scientometrics,2010(2):523-538.

[4]焦若水.社会保护:乡村振兴中社会工作的价值与使命[J].探索,2021(6):48-57.

[5]范雅娜.情境嵌合: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社会工作的价值实现路径[J].探索,2022(6):120-133.

[6]黄静瑜.新时代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行动研究[J].智库时代,2018(29):235-236.

[7]卫小将,黄雨晴.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1):104-112.

[8]王磊,李英.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会救助的路径选择:基于可持续生计视角[J].党政干部学刊,2018(12):46-51.

[9]钱宁,卜文虎.以内源发展的社会政策思维助力“精准扶贫”:兼论农村社会工作的策略与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3):123-129.

[10]萧子扬,刘清斌,桑萌.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何以可能和何以可为?[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2):224-232.

[11]张和清,闫红红,尚静.社区为本的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探索:国内外农村社会工作研究文献的综述[J]. 学海,2019(2):79-8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