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实践与启示
作者: 李红波摘 要: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迫切要求,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当前,安徽省萧县积极发展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较好地解决了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支部引领能力弱、群众散等现实问题,实现了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叠加共赢,并为我国其他地区推进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提供有益参考。但是,萧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在运营管理、财务管理、农资采购、人才资源、发展资金和产品销售等方面仍存在问题,需要依托县集体经济办,试点成立萧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综合服务中心,重点围绕服务管理、财务管理、农资采购、人才支撑、金融支持和产品销售6个方面,打造“1+6”服务模式,推动“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模式升级为“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社会化服务组织+综合服务中心”。
关键词:村党组织;合作社;财务管理;人才资源;萧县
中图分类号:D267.2;F3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0-22-4
0 引言
为深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两强”指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一增”是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安徽省萧县在充分借鉴外地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推行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有效发挥村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合作社的经济优势、农民群众的能动优势,以股份为纽带将村集体和农民群众联合起来成立合作社,统筹盘活利用村集体和入社农户的土地、资产、资金、劳动力等资源,实现集约化服务、规模化经营,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群众“双增收”,走出一条具有萧县地域特色的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新路子。
1 萧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萧县以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抓手,聚焦“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钱到哪里去”4个关键点,着力破解农村集体经济空壳化、农村人口老龄化、基层党组织弱化等“三农”难题。截至2022年11月17日,萧县有249个村(社区)推行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超1.33万hm2土地实现规模集约经营,农户年增收7 70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6 000余万元[1]。
1.1 强化组织领导,凝聚发展合力
一是强化县级统筹。萧县县委将推行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作为“书记项目”“一把手工程”,研究制定《关于村党组织领办集体合作社的八条意见》,并配套印发政策汇编,细化5个方面、10项具体措施,召开专题会议20余次,构建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强化上下联动。萧县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体系,划分4个片区,由组织部、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供销社4个部门的负责同志任片长,强化督查指导,压实乡镇党委统筹协调、村级党组织具体实施责任。三是强化基层力量。萧县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依托“左邻右里”网格党群服务站,通过开办“主题党日”“群众说事日”“板凳会”等学习微课堂,加强政策宣讲,发动群众积极入社。
1.2 探索多元模式,找准发展路径
萧县聚焦“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钱到哪里去”4个关键点,因村制宜,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一是资金来源多渠道。萧县积极畅通合作社信贷渠道,并通过支持与鼓励村干部和农户以资金入股、社会化服务组织先行垫资等途径,破解启动资金紧缺问题。二是土地集约多样式。对自愿入社的农户,其土地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对暂不愿意入社的农户,合作社提供土地托管服务,或采取以位置、质量较好的地块进行置换的方式,保证土地集中连片。三是经营服务多主体。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镇、村,整合域内资源组建服务主体,自主开展生产经营;另一方面,引入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其开展“耕、种、管、收、购、销”全链条或分链条式托管服务。中共宿州市委办公室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萧县249个推行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村庄中,97个村实行自主经营土地约0.385万hm2,69个村全链条式托管土地面积约0.335万hm2,49个村分链条式托管面积约0.294万hm2。
1.3 创新分配机制,增强发展动能
萧县坚持群众利益最大化、村集体利益最小化,积极探索3项分配机制,最大限度让利于民。一是“固定收益”方式。萧县根据集约土地的地力等级、产出价值等因素确定土地租赁价格,实行阶梯化定价,按照667 m2每年400~1 000元或定量的小麦一次性结清农户地租,产生的效益全部归合作社所有。二是“入股分红”方式。萧县采取折价入股办法,按土地租金折算股份,将农户土地及集体投入的资金、土地、机械、设施等量化为股权,对扣除生产成本后的净收益根据股份占比进行分红。三是“固定收益+入股分红”方式。合作社先行支付农户部分地租,再按照合作社章程,拿出10%~40%净收益组织农户分红。同时,萧县鼓励镇、村探索普惠分红模式,通过为社员购买商业保险、发放慰问金等形式,释放政策红利,吸引农户入社。通过多项利益分配,预计可带动社员每667 m2平均增收300余元,村集体经济增收28万元。
1.4 强化要素保障,夯实发展基础
萧县坚持要素先行,突出资源整合、政策倾斜,夯实基础保障。一是强化项目保障。萧县整合组织、财政、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部门项目向合作社倾斜。二是强化人才保障。萧县坚持“人才下沉”和科技下乡,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122人,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300余人、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人才200余人,加强智力支持。三是强化资金保障。萧县健全资金保障机制,县委召开乡镇与金融机构对接会10余场,创新推出“乡村振兴贷”“土地流转贷”“生产物料经营贷”等金融产品,引入金融“活水”。四是强化风险保障。萧县积极推广三大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加大政策保险补贴力度,自缴保费由县财政与合作社按照1∶1比例共担。
2 萧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取得的初步成效
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在萧县已呈现“星火燎原”发展态势,通过将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同合作社市场优势、生产优势双向融合,较好地解决了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支部引领能力弱、群众散等现实问题,实现了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叠加共赢[2]。
2.1 获得了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政治效益
萧县通过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倒逼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优化设置,以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摸排致富带头人、外出创业返乡人员等28名优秀人才作为村党组织书记人选,同时在村集体经济50万元以上的强村或产业基础较好的村配备专职副书记,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干事创业队伍。党支部由经济发展的“后台”走向“前台”,由推着群众干转向领着群众干,加强了党与群众的联系,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2.2 获得了农业增效、农民致富的经济效益
2.2.1 “三化并举”见实效。一是土地集约化实现提标增地。合作社组织农民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增加了有效土地面积,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通过加强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批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抗灾能力强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进一步促进粮食增产。二是服务一体化实现降本增效。社会化服务企业通过集约化、高效化使用肥料、农药、良种、农业机械等现代生产投入要素,实现农业生产提质、降本、增效。三是种植订单化实现降险增信。通过与农业企业签订粮食收购协议,发展订单农业,进一步降低种植风险,使农户“手中有订单,种养心不慌”。
2.2.2 “三薪”农民得实惠。村党组织带头领办合作社,大规模实施土地流转,使传统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为领取土地保底租金、合作社分红和就业工资的“三薪”农民[3]。例如,种植大户往年每667 m2土地流转价格为300~600元,开展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以来,农民不仅每667 m2可获得800元以上的租金收入,还能够获得入社分红收益,拓宽了农民收入渠道。
2.3 获得了党员群众一条心、农民抱团发展的社会效益
一是增强了村民的集体观念。引导入社农户参与合作社的重大决策、日常经营、监督管理,进一步树牢村民集体观念意识。例如,萧县大屯镇高楼村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确定采取“固定收益+二次分红”方式集约利用土地,增强了村民主人翁意识,为之后合作社运营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二是有效化解了各类矛盾。萧县将已承包到户的土地通过流转的形式集中到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进行统一规划利用,有效化解了村民土地边界纠纷;通过植入保险、政策、金融等形式,有效杜绝因经营不善造成群众上访等情况的发生;将村集体所得分红收益用于为入社村民代缴意外保险、大病保险、养老保险等,有效防范村民因病返贫的风险。三是同步推进了城镇化进程。土地集中连片规模化经营不仅富裕了广大农民,而且促使了更多劳动力从一产流向二产和三产、从农村流向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城镇化进程。
3 萧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启示
3.1 坚持村党组织引领发展,不断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
萧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压实乡镇党委统筹协调、村级党组织具体实施责任,发动群众积极入社。同时,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过程中,村“两委”成员得到了锻炼,特别是党组织书记抓班子、促发展、护稳定的能力得到提升,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得到提高[4]。
3.2 坚持以利益联结将群众组织起来,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在推进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工作中,萧县始终坚持农民群众和村集体“两个联结”一起抓、增加农民收入和壮大集体经济“两个效益”一起要、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两个基金”一起建,每一项举措、每一个目标都融入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都体现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把一家一户的小农户组织起来衔接大市场,抱团取暖抗击市场风浪,有效避免了“各顾各的家、各种各的田”的弊端,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同时,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创造了机会,促使人才回流,缓解了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后继乏人等问题,增加了乡村人气。
3.3 坚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能够有效避免合作社仅由少数人发起、少数人受益,使合作社变“精英社”“金钱社”,有助于解决农民群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萧县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实践中始终注意收益分配问题,按照“37”分配方式,不仅能壮大集体经济,调动管理人员办好合作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入社农户能够按照股份获得相应回报,共享农村发展成果。另外,部分农村老人、残疾人等劳动能力较弱的群体及监测户群体,能够在合作社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获得收入,由原来的家庭负担变成挣钱能手,增强生活信心。综上所述,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有助于更好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4 萧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4.1 运营管理有待规范
萧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存在组织建设、岗位管理、项目建设、社务运转等不规范问题;政府对合作社的运行如何进行全面指导、监督、管理等,存在方向不清、职责不明问题。例如,由于管理不科学、人员分工不到位,在收粮过程中存在机器收粮、百姓捡粮甚至百姓抢粮的问题。
4.2 财务管理亟待健全
虽然萧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设置了财务组,但是配备的专职会计人员多数缺乏专业的会计基础和财税知识,不能对合作社财务活动进行准确、及时、规范的管理。同时,部分合作社未能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导致现有的监管措施落实不到位。
4.3 农资采购需要统一
调研发现,萧县大部分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农资采购基本上是各行其是,受采购规模、技术人才、市场信息等因素影响,很难采购到物美价廉的农资。同时,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单独采购农资,采购规模小,中间环节多,议价空间不大,导致农资价格偏高,既无法保证农资质量,也提高了合作社运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