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理论视角下商洛市乡村振兴规划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王思雨

韧性理论视角下商洛市乡村振兴规划实施策略研究0

摘 要:从韧性理论视角探究陕西省商洛市乡村振兴规划实施现状,发现商洛市乡村振兴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对村庄韧性重视不足的问题,导致乡村产业、生态环境建设虽然有所发展,但是自身抵抗力不足,难以应对外界环境变化带来的干扰。为改变这一现状,商洛市应夯实产业韧性基础、开放经济市场,厚植绿色发展理念、提高生态承载力,广泛融入文化元素、带动文化传承,多元化开展村庄治理、适应政策环境变化,进行点线面系统布局,提升工程韧性。

关键词:韧性理论;乡村振兴;乡村规划;商洛市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0-30-4

0 引言

商洛市位于陕西省南部秦岭腹地,所辖区域内村庄分布较多,整体经济水平较为落后。自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商洛市各村庄都编制并实施了乡村振兴相关规划,如乡村振兴建设规划、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规划等。这些规划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为目标,从乡村产业布局和产业体系构建、居民点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空间管控和整治、乡村文化保护与复兴、治理机制完善等多个方面部署相关工作,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当地农村的生活和生态空间有所改善,推进了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政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但是,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使商洛市乡村生态环境受到较大威胁,加之多变的全球经济环境,使商洛市乡村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韧性理论强调系统面对外界干扰的防御能力,包括受到外界干扰后的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乡村作为一个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自主形成了一套运作系统。乡村振兴战略是指引我国乡村发展的国家战略,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最终目标。将韧性理论引入乡村振兴规划实施,不仅强调乡村实现阶段性振兴,也强调乡村可以防御、抵抗在振兴过程中受到的外界干扰,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永久的振兴。因此,笔者从韧性理论视角探讨乡村振兴规划实施策略,并以商洛市作为案例进行具体研究,以期为陕南地区乡村振兴规划实施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1 韧性乡村概述

1.1 韧性的概念

韧性源自拉丁文resilio,即跳回的动作,本意是恢复到原始状态,于19世纪开始被运用于工程学,用以描述物体在受到外界作用发生形变后的恢复能力,也被称为回弹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生态学、灾害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均引入了韧性一词,目前共衍生出3类韧性概念:工程韧性、生态韧性和社会-生态韧性(见表1)。工程韧性是最早的工程学对韧性的定义,强调物体受到外界压力后恢复到最初状态的能力。生态韧性是从生态学角度提出的。与工程韧性不同的是,生态韧性认为生态系统需要维持一定的静态平衡,不仅强调事物对外界干扰的恢复能力,还包括自身对外界干扰的防御抵抗能力。社会-生态韧性是在生态韧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为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系统的韧性体现在受到外界干扰后的再生、适应和应急能力[1],即防御、抵抗和恢复能力。

1.2 韧性乡村的概念

21世纪以来,城乡规划专业基于韧性理论的研究重点逐渐从城市转向了乡村。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多位学者对韧性乡村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曲霞[3]认为,具有韧性的乡村可以抵抗系统内外干扰,具有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并且可持续发展,认为蔚洪波[4]基于社会-生态韧性的概念界定韧性乡村,认为乡村是一个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每个乡村都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系统,生态、社会、经济系统是其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持续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乡村振兴作为指导乡村建设的一项战略,理应遵循乡村系统的发展规律。因此,笔者同样基于社会-生态韧性的概念定义韧性乡村,认为具有韧性的乡村振兴不仅以实现振兴为目标,而且关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断加速的城镇化给乡村系统带来的城市扩张、城市污染等干扰,应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增强自身防御、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更好地实现振兴。

1.3 韧性乡村包含的内容

有学者认为,影响韧性乡村的内容不仅仅包括社会、经济、空间3方面,各项政策对韧性的维系和发展也很重要[5];也有学者认为,影响韧性乡村的因素可以分为经济、环境、制度管理、社会发展4个方面[6]。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中关于韧性乡村的影响因素,总体包含经济水平、生态质量、社会发展、政府管理和生活环境安全5个方面。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因此,从影响因素来看,韧性乡村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高度一致性。

根据韧性乡村影响因素和乡村振兴总要求,笔者将韧性乡村包括的内容划分为产业韧性、生态韧性、文化韧性、制度韧性和工程韧性5个方面。产业韧性属于经济韧性的一部分,更加强调产业发挥的作用,是指乡村在扰动冲击(如产业变革、产业资金链断裂)发生时或发生后的应对能力,以免发生产业衰败而导致经济萧条;生态韧性是指乡村生态系统受到干扰之后维持正常功能的能力;文化韧性指乡村文化可以永久繁荣并且不被遗忘;制度韧性指乡村制度体系面对冲击时恢复至原有制度均衡状态的能力;工程韧性指乡村社区可以抵抗自然灾害带来的破坏,使得社区内部系统仍然保持正向运转的能力。

2 商洛市乡村振兴现状分析

2.1 商洛市乡村概况

2.1.1 地理生态环境。商洛市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包括平原盆地、低山丘陵和中高山地,而乡村多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区。当地耕地面积广阔,气候变化多样,雷雨和冰雹等极端天气较频繁,降水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商洛市生态环境脆弱,但空气质量好,全年空气质量良好率可达99%。

2.1.2 社会经济条件。商洛市下辖1 336个建制村,2020年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为106.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1.8%。商洛市农村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在陕西省排名较为落后,2021年人均年收入为2.5万元,收入较低。商洛市产业发展以第一产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中药材、烤烟、核桃等作物;第二产业规模较小,以家庭联产、合作社或集体经营模式为主;近年在乡村旅游业的带动下,第三产业逐渐发展起来,秦岭江山景区、棣花古镇、牛背梁等旅游景点较为火爆。

2.1.3 民俗文化传统。商洛市农村地区以汉族人口为主,主流文化为秦楚风韵和红色文化。随着村落的演变,商洛市乡村传统文化也在发展过程中演化并传承下来,体现在乡村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活态属性,并且保留较为完整。花鼓戏、社火等戏剧文化和民俗在商洛市农村地区仍然保存。魔芋、神仙叶凉粉等特色食品所蕴含的饮食文化也受周围城镇和外地游客喜爱。

2.2 商洛市韧性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分析

2.2.1 产业韧性。受地理生态环境和“康养旅游”发展政策影响,商洛市乡村振兴产业规划大多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第一产业是二、三产业的基础,二、三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在此背景下,各村庄均以“一村一品”作为产业建设口号。但商洛市农村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耕地规模小、布局分散,很难进行规模化农业生产,而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在面对产业竞争、价格波动时容易被干扰而导致瓦解。虽然部分地区在第一产业基础上延伸产业链,发展了第二、第三产业,但是由于经验不足,跟不上外界市场的变革,产业发展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产品竞争力不强。

2.2.2 生态韧性。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理论认为农村生态系统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城市生态系统相辅相成的。农村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保障,农村生态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生态系统,而城市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转又可以很好地作用于农村生态系统,二者之间存在物质能量交流,密不可分[7]。近年来,商洛市各区县都在加大建设力度,城市内部功能的完善和工业园区的发展使得城市生态水平有所下降,进而反作用于农村生态系统。但商洛市乡村振兴侧重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整治,以打造良好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忽视了城市生态环境对其的影响,导致乡村抵御城市生态环境干扰、保障自身良好运转并为城市生态系统提供保障的能力逐渐下降。

2.2.3 文化韧性。商洛市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文化韧性问题是由大量农村人口定居城市导致乡村文化缺乏传承与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不足引发的。城镇化使商洛市乡村人口大量迁移至城市定居,村庄中的青年和中年人口大量流失,常住人口多为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导致传统民俗文化无法从村中长者传至新一代年轻人。同时,数字乡村建设给农村居民带来了多元的信息,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娱乐,导致传统民俗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2.2.4 制度韧性。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新的治理模式,但现阶段商洛市大多数村庄依旧采用传统的治理模式,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了村民参与自治能力不足,其他主体没有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等问题,村庄管理制度难以跟上发展步伐。近年来,国家鼓励相关从业人员获取乡村规划师资格或者从事驻村规划师的工作,但商洛市可配置的乡村规划师比例不足1%,使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而难以更好地落实乡村规划相关政策。

2.2.5 工程韧性。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地形地势导致商洛市农村地区容易发生自然灾害。根据商洛市应急管理局统计,2021年商洛市农村地区发生风雹、洪涝两类自然灾害13次,2022年发生风雹、洪涝、干旱3类自然灾害10次。此类灾害不仅造成了房屋倒塌、农作物减产等财产损失,还对村民的人身安全产生了威胁,反映出商洛市乡村工程韧性不足,存在难以抵御自然灾害的短板。

3 韧性理论视角下商洛市乡村振兴规划实施策略

3.1 夯实产业韧性基础,开放经济市场

农业是商洛市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的基础。面对商洛市农业因规模小而韧性不足的问题,商洛市应该严守耕地红线,整治荒废农田,联合周围村庄发展大规模农业,建立跨村域的合作经营社,从“一村一品”发展到“一县一业”。只有夯实第一产业,才能更好地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从而提升乡村产业“韧性”。同时,商洛市应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开放乡村产业,连通乡村产业供给端和城市产业需求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2 厚植绿色发展理念,提高生态承载力

村民是村庄建设的主体。增强村庄生态韧性,一是要厚植村民绿色发展理念,利用网络等媒介宣传生态保护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引导村民发展绿色农业,促使生产朝高效能、低消耗、低污染方向发展;二是要提高生态承载力,科学划分乡村生产空间、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构建合理的空间格局,保护生态红线。同时,应将废弃的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开垦为生态空间,修复不合理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提高生态承载力,增强生态韧性。

3.3 广泛融入文化元素,带动文化传承

为使乡村文化更好地深入人心,在乡村振兴规划过程中可以将民俗文化结合乡村发展实际进行创新性转换。在商洛市农村地区,花鼓戏和社火两种文化普及率最高,因此可以在村庄中根据花鼓戏的文化特征,打造与花鼓戏相关的文化空间,如戏台、戏剧文化活动室等,让文化有物质载体依托。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和展示花鼓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挖掘其中的经济价值,提高村民文化传承积极性,以带动传统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在生活空间布局方面,应考虑社火表演的空间需求,同时可以将社火表演人物、表演场景等相关文化元素以绘画等形式体现在建筑构件、景观小品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承乡村文化。

3.4 多元参与村庄治理,适应政策环境变化

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离不开基层治理体系的创新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具有韧性的治理是可以随着时代和乡村的变化而创新的,仅靠村干部来应对乡村治理问题是不够的,需要引入多元治理主体。商洛市政府相关部门可以与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合作,在当地组建一支驻村规划师队伍,号召乡村振兴相关从业人员积极加入,共同治理乡村;搭建一个数字乡村治理平台,连通村庄内部和村庄与外部之间的交流渠道,通过数字应用为创新乡村治理提供技术保障,使乡村治理可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达到韧性治理的目标。

3.5 点线面系统布局,提升工程韧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