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旅游互动关系及协同路径
作者: 任耘 张鑫
摘 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赋予了更多动能,农业现代化发展亦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以协同理论为基础,首先对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旅游的概念进行界定,选取有关指标验证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而分析二者的互动关系,最后提出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路径,包括厚植乡土文化、创新旅游体验、强化基础配套设施、加强环境保护、倡导生态旅游、回归田园本色、打造优质产品、引导行业联合、加大支持力度等。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业现代化;协同理论;互动关系;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31.26;F593.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0-37-5
0 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与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中国美丽乡村的画卷徐徐展开。202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20个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要加强乡村旅游重点村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是农村三产融合的趋势之一,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协同理论视角出发,分析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旅游的互动关系,并提出促进两者协同发展的相关建议。
1 研究综述
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于1971年提出协同的概念,并于1976年系统论述了协同理论[1]。协同理论认为,任何复杂系统,当在外来能量的作用下或物质的聚集态达到某种临界值时,子系统之间就会产生协同作用,发挥出1+1[>]2的协同效应[2]。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笔者发现我国学者在农旅方面的研究亦有对协同理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农旅融合、特色农业与旅游协同两个方面。
在农旅融合研究方面,李万东[3]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旅融合的内涵及典型模式进行分析,提出农旅融合协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路径;韩秀平[4]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通过对“农旅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创新思路的分析,提出提升农旅融合协同发展的优化路径;王亚飞等[5]将农旅产业协同集聚纳入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测度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旅协同集聚发展水平。
在特色农业与旅游协同研究方面,乌兰[6]认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具有产业综合性和兼容性特征,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可以为解决我国乡村发展滞后问题提供有效思路;廖四顺[7]根据协同发展理论,以韩国全罗北道的长水郡为例探讨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问题;许春华[8]分析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乡愁经济”视角下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策略。
综上所述,协同理论应用于农旅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显著,但研究深度与广度有待进一步扩展。因此,将协同理论应用于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有一定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
2.1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的农业现代化只包含农业生产部门的现代化,是指在生产、加工、储藏、流通等环节通过运用科学生产管理方法、现代化农业科技手段及农产品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等新兴渠道,促进农业生产高效率、农业产出高品质、农业管理高科技。广义的农业现代化是指“三农”的现代化,除了农业全产业链的现代化,还包括农村现代化和农民职业化。农村现代化是指要建设生态宜居、环境优美、邻里和睦的新农村;农民职业化是指要提升农民知识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乡村振兴。
2.2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文化载体,以农业为物质载体,以村民为传播媒介,以乡村独特的田园景观、民风乡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生活方式等为主要吸引物,以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娱乐、购物、康养、研学或体验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等需求为重点,以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和创业项目、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一种旅游发展方式。
3 相关性分析
为实证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旅游的相关性,笔者选取农业总产值、乡村旅游总收入两项指标分别代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表1中列出了我国2011—2019年农业总产值和乡村旅游总收入两项指标数据。由表1可知,2011—201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和乡村旅游总收入均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运用SPSS 软件生成农业总产值与乡村旅游总收入的散点图,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农业总产值与乡村旅游总收入之间存在强烈的线性关系。同时,进一步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表2。由表2可知,农业总产值与乡村旅游总收入之间的皮尔逊系数达到0.959,介于0~1,进一步说明两者在0.01的水平上呈显著的正线性相关,由此说明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旅游存在相关性。
4 互动关系分析
4.1 农业现代化对乡村旅游的推动作用
4.1.1 农业现代化为乡村旅游“固本”。农业现代化可在多方面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助力。首先,农业现代化带来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要求发展规模农业和集约农业,需要把土地集中连片进行使用,这就使得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可以从整体上规划打造乡村旅游景观。与以前从各个“点”就地取材式的乡村旅游景观打造相比,从“面”上思考乡村旅游规划更加突显一定范围内乡村旅游的整体性、衔接性与互补性,从而延长乡村旅游景观的寿命。其次,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对人力的使用减少,农业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大大提高。为保证农用机械的正常使用,需要对农村道路等进行修缮,对农村网络通信设备进行完善,而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也会为游客提供便利,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最后,农业现代化发展延长了产业链。对游客而言,这不仅可以使其欣赏田园风光,而且能体验农业生产活动,参与农产品制作,买到优质的农产品,提高了乡村旅游的趣味性。
4.1.2 农村现代化为乡村旅游“强基”。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传统的聚落形态发生变化,部分村庄的村民被集中安置在一起,使原有的居住用地可以被高效利用。一方面可以改造原有村落,打造成人文景观,让游客“有看头”,同时可以用原有院落建设一批民宿、农家乐,让游客“留得下”;另一方面,原有居住用地可以并入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打造出更具吸引力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随着农村“厕所革命”的持续推进,原有的农村旱厕被逐步取代,乡风更加文明,乡村环境更加美丽。这使得游客的体验更好,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
4.1.3 农民职业化为乡村旅游“提质”。聘请相关专家对村民进行素质教育与技能培训,有利于开阔村民的视野,提升其个人素养与能力。培训合格后,村民可以从事乡村旅游业工作,为乡村旅游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村民素质的提升,会潜移默化地提升游客的好感度。提升农民素养和能力,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品质,同时能使其有更多精力打造休闲农业项目,吸引游客参与体验。这不仅可以拓宽产业链,促使农民实现增收,还可以丰富该地乡村旅游的“打卡点”,一定程度上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4.2 乡村旅游对农业现代化的拉动作用
4.2.1 乡村旅游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乡村旅游能吸引大批游客,而大多数游客为城市居民,普遍对农产品有较高的购买意愿,有利于推动当地村民利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加工方式,为游客提供量多质优的农产品,以满足其需求。此外,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促使农村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飞速发展,解决游客“买得多,带不走”的问题,确保游客购物无忧。
4.2.2 乡村旅游助力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对农村现代化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需要田园风光等自然景观,还需要农村聚落等人文景观。发展乡村旅游业,要对农村院落进行提档升级,在保留其乡土性的同时,把院落改造得温馨、宁静、整洁,使游客既可以欣赏田园美景,也可以流连田园人家。而新农村建设则是通过新建、改造、保护相结合的方式,把改造旧院落及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摆在突出位置。二者不谋而合,均可在物质层面促进农村现代化。另一方面,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部分游客将城市的生活方式与文明风貌带到农村,与农村居民相对保守的思想和相对较低的认知水平形成鲜明对比,可促使农村居民进行自我革新,学习新的知识技能,从而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使乡风更加文明。
4.2.3 乡村旅游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其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村民提供了一个家门口的“贸易平台”,村民既可以将初级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游客以获得收益,也可以对初级农产品进行加工,以获得更高的收入。其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如住宿、餐饮、休闲娱乐、交通运输等。这些行业为村民提供了若干就业岗位和创业项目。村民可以基于自身知识和技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也可以通过政策帮扶和资金投入开展创业,以达到盈利的目的。其三,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村民的生活生产提供便利,使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上升。
综合上述分析,笔者提炼出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旅游的互动关系模型(见图2)。
5 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路径
5.1 植根乡土,加强乡村文化与旅游体验的融合
5.1.1 厚植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乡村的精神命脉所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不是对乡土文化的摒弃,而是对乡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发展乡村旅游业,将乡土文化融入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一方面可以突显乡村旅游的乡土性,另一方面可以加深游客对乡村的整体认知和了解。农耕文化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地可以把农民家中闲置的农具如犁、耙、镰刀、簸箕、碾子等创造性转变为乡村旅游景观,让游客通过这些物质载体更直观感受乡土文化。同时,可以引导游客参与“石磨豆腐”“人工榨油”“腊味制作”等农村生产活动,使其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5.1.2 创新旅游体验。旅游体验可以分为沉浸体验与意义体验。沉浸体验是指人们在完全投入一项活动时所获得的一种整体感受;意义体验是指一个人对所经历的事件产生一种有意义的感觉和对事件更深刻理解的心理状态[9]。为了使游客获得更佳的旅游体验,各地可以将沉浸体验与意义体验相结合,以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对游客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5.1.3 强化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旅游发展有着关键性作用。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等。首先,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其次,加强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充分保障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再次,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以及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最后,加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
5.2 保护生态,加强生态治理与大地景观的融合
5.2.1 加强环境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0],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而且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发力。其一,坚持退耕还林。植被的恢复,不仅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同时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有助于现代农业生产。各地可成立县级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设立乡镇退耕还林领导机构,形成“县上牵头抓总、乡镇具体负责、村社落实推进”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其二,改革生产方式。减少农药的使用,改变粗放的耕种模式,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生产高效率、农产品高品质。其三,加强人员管理。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告知村民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迫切性;另一方面,通过出台严格的惩戒制度,促使村民停止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