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市麦茬粳稻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
作者: 张厚勇
摘 要:为提高安徽省无为市稻麦生产的整体技术水平与资源利用率,实现稻麦周年生产绿色增产增效,从土地耕整、育秧、插秧、本田期生产管理、收获及收获后处理等方面简要总结麦茬粳稻丰产优质栽培技术要点,为当地农户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麦茬粳稻;育秧;插秧;本田期生产管理;机械化栽培
中图分类号:S51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0-89-3
0 引言
麦稻连作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轮作栽培制度。目前,在安徽省无为市麦稻生产中,尚存在农机农艺不配套、渍害重、倒伏多及肥料使用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笔者根据无为市麦茬粳稻生产经验,从机械选择、农艺要求等方面总结麦茬粳稻栽培技术,以期简化生产操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粳稻生产效率。
1 土地耕整
收获小麦时,工作人员应在收割机上加装秸秆切碎抛撒装置开展作业,要求秸秆长度不超过10 cm,并均匀抛撒。而后利用旋耕机、水田驱动耙精细整地,要求做到耙细、整平、洁净、沉实。耕整后,地块高低落差应小于3 cm,麦草露出率应小于5%。种植户应确保田面无残茬、无杂物,而后灌水沉田,做到田面泥浆沉实但不板结。其中,砂性土壤一般需要灌水沉田1 d,黏性土壤一般需要灌水沉田2~3 d。此外,种植户应尽可能减少机械整地次数。
2 育秧
2.1 盘土配制
种植户应选无杂草或杂草极少、土壤肥力上等的稻田,在水稻收割后,每667 m2施用尿素、磷酸二铵、氯化钾各50 kg后旋耕,然后取表层土作为营养土。将营养土过0.5 cm筛后均匀装盘,每盘约装营养土3 kg。种植户应提前2 d配制好营养土,且每667 m2大田至少需要准备50个规格为58 cm×22 cm×3 cm的育苗盘。
2.2 秧田准备
每667 m2大田需要准备约8.5 m2秧田。先开沟做畦,平整畦面,畦面宽以略大于1.85 m为宜,畦面高差应不超过2 cm,沟宽约0.35 m,沟深约0.15 m,边沟深约0.4 m。而后搭建小拱棚,小拱棚长度以30 m为宜。
2.3 种子准备
2.3.1 品种选择。种植户应选用通过国家或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且适宜无为市种植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一季中稻品种,如徐稻9号、南粳5718、华粳9号、连粳17号等。每667 m2大田需要准备5 kg左右粳稻种。
2.3.2 播种量确定。每盘播种量为90 g。
2.3.3 种子处理。播种前,种植户应在晴好天气晒种2~3 d,然后进行药剂浸种,以预防恶苗病、线虫病等种传病害。例如,每5 kg稻种可用菌虫清23号15 g和4.2%浸种灵2 mL,兑水5~6 kg浸种。浸种完成后,将种子置于30~32 ℃环境条件下催芽,种子破胸露白后即可播种。需注意的是,芽长宜控制在1.5 mm左右,不可超过2.0 mm。
2.4 播种
2.4.1 播种期的确定。根据前茬小麦的收获期、后茬粳稻种植面积等,合理制订育秧计划,并实施分批次播种[1]。在无为市,种植户宜于小麦收获期前20 d左右播种粳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力争早播。
2.4.2 播种方式选择。无为市种植户多采用流水线播种进行水稻育秧,漏播率小于5%,均匀度大于90%。播种后,覆土盖种(厚约0.6 cm),叠盘暗化48~72 h。待种芽立针(芽长0.5~1.0 cm时),选择气温20~25 ℃、无风或微风时段,将育苗盘移至苗床地摆盘绿化;注意应随时喷水,保持育苗盘土壤相对湿度在95%~98%。之后覆盖农膜和遮阳网,待秧苗完全齐苗绿化后,去除遮阳网,转入秧苗生产管理阶段。
2.5 秧苗期管理
若粳稻秧龄达25 d,85%以上的秧苗株高达14 cm,种植户应使用50%矮壮素水剂500~1 000倍液于傍晚均匀喷雾;如果粳稻秧龄未达30 d,85%以上的秧苗株高已达到或超过16 cm,种植户应使用50%矮壮素水剂300倍液于傍晚均匀喷雾,以预防秧苗徒长。喷施矮壮素时,每次每667 m2可添加尿素2 kg、抗逆免疫剂60 mL。配制过程中需注意,先在水中添加尿素,待尿素溶解后再添加抗逆免疫剂,最后添加矮壮素。在粳稻秧苗3叶期,种植户可每667 m2施加硫酸铵25 kg,以满足粳稻秧苗对氮肥的需求[2]。
2.6 病虫草害防治
粳稻1代螟虫会导致秧苗出现枯鞘、枯心等症状,稻蓟马会导致秧苗出现卷叶等症状,严重影响秧苗生长发育,因此,种植户应及时开展防治作业。对于螟虫,种植户可选用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等进行防治。对于灰飞虱、稻蓟马等,种植户可选用噻虫胺、吡蚜酮等进行防治,药剂用量参照农药说明书。对于禾本科杂草较多的苗床,种植户应于秧苗2叶1心至2.5叶期,每667 m2用10%氰氟草酯5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对于立枯病,种植户应在田间发现病株后,立即用50%立枯净1 200倍液或38%恶枯灵1 000倍液喷雾防治。
3 插秧
3.1 移栽前准备工作
移栽前2天,种植户可对秧苗叶面喷施抗逆免疫剂新美洲星300~500倍液,以提高秧苗成活率。移栽前1 d,每667 m2施加磷酸二铵100 kg。生产中应做到壮秧移栽。壮秧标准:秧苗秧龄达到或超过40 d,叶龄3~4叶;秧苗分布均匀,整齐度好;苗高18~20 cm;单株根条数大于叶龄3倍,均为白根,无黄褐色根;盘根带土厚度在2.5 cm以上,且均匀度好;根系盘结力超过3.5 kg,手提秧盘不变形。
3.2 机械插秧
无为市大多采用机械插秧,而机械插秧需要重点确保基本苗数[3]。为提高基本苗数,必须提高稻田移栽穴数。目前,市面上的插秧机每次取秧块面积为2.25~2.30 cm2。普通机插秧行距为30 cm,每667 m2最多插19 000穴。如果插秧机行走速度超过60 cm/s,插秧穴数就迅速下降;当插秧机行走速度在75 cm/s以上时,667 m2插秧穴数就降低到16 000穴以下。因此,笔者建议选用行距为25 cm的插秧机,且将行走速度控制在58 cm/s以下,从而确保667 m2移栽穴数和基本苗数。栽植秧苗密度标准为每667 m2插2.3万~2.4万穴,每穴约5株,每667 m2成活基本苗超过11万株。
4 本田期生产管理
4.1 肥料施用
每667 m2大田施用纯氮(N)14~17 kg,磷(P2O5)5.0~7.0 kg,钾(K2O)10.0~12.0 kg。采取一次性侧深施肥方式,肥料距离粳稻根侧4.5~5.0 cm,施肥深度5.0 cm。第1次施肥在粳稻2叶1心期,每667 m2施总氮量的40%、总磷量的60%、总钾量的50%。第2次施肥在粳稻3叶1心期,每667 m2施总氮量的20%。第3次施肥在粳稻倒4叶露尖期,每667 m2施总氮量的40%、总磷量的40%、总钾量的50%。因秸秆全量还田后期腐解可供肥,所以可不施保花肥[2]。
4.2 水浆管理
种植户应根据田面高低,分段建立子堰和铲挖丰产沟。子堰和丰产沟设置无明确的高度、宽度和密度要求,子堰以能挡住水为宜,丰产沟以便于排出田间明水为宜。
4.2.1 秧苗移栽后初期管理。秧苗移栽后至活棵期,田间水层高度以不淹没秧苗心叶为宜。
4.2.2 分蘖期管理。①秧苗活棵后至6叶期。先排水晾田,当达到晾田指标时,灌第1次水,水层控制在1 cm左右;当田间水完全消退时晾田,达到晾田指标后,灌第2次水;后续灌水以此类推。②6叶期至9叶期。此阶段以保持地块土壤处于湿润状态为宜,保持5 cm表土相对湿度在95%左右。每次灌水以水层深3~5 cm为宜;待水退尽后田面达到晾田指标时,再次灌水;后续灌水以此类推。③9叶期至11叶期。此阶段以保持地块土壤处于湿润状态为宜,保持5 cm表土相对湿度在92%左右。每次灌水以水层深2~4 cm为宜,待水退尽后田面达到晾田指标时,再次灌水;后续灌水以此类推。④11叶期至13叶期。此阶段以晾田为主,当达到晾田指标时灌1次跑马水,不晒田。
4.2.3 拔节至抽穗期管理。在水稻拔节期后开始晒田,不宜早于叶龄余数3.5叶。晒田主要是为了控制无效分蘖。晒田以下田不陷脚、田间起裂缝为标准。当田面达到晒田指标时,灌1次跑马水,待自然落干后继续晒田,直到幼穗分化期。前期生育不良的稻田、土壤渗透性强的漏水田及中重度盐碱荒地不必晒田。
4.2.4 抽穗至完熟期管理。在抽穗至扬花末期,稻田不能脱水。乳熟期田面应干湿交替,以湿为主。蜡熟期田面以干为主,不干不灌。当田埂旁稻株叶片出现少量卷叶时,灌跑马水,且随灌随排。完熟期不灌水。如遇降水,种植户应及时排除稻田明水。
4.3 病虫草害防治
4.3.1 病害防治。①稻纹枯病。对于已经出现稻纹枯病症状的田块,种植户可用24%噻呋酰胺悬浮剂10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 d喷一次,连续喷2次。②稻叶瘟。当稻田稻叶瘟发病率达5%时,种植户可用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茎叶;施药7~10 d后,宜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二次喷洒茎叶。③稻曲病。在粳稻破口前7 d,种植户可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2 000倍液喷洒茎叶;在粳稻破口期,宜二次用药。
4.3.2 虫害防治。①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中等发生时,在幼虫1~2龄期进行第1次防治;当百穴虫量在50头以上时,进行第2次防治。两次均可用40%毒死蜱乳油5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②稻褐飞虱。对于稻褐飞虱,种植户应采取治上代压下代的方法防治。8月底前,如果百穴虫量超过50头,种植户可每667 m2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4 g+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100 g,兑水60 kg喷雾防治。9月上旬后,可用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施药时,稻田应无水层。
4.3.3 草害化学防除。在长秧龄育壮秧苗的前提下,宜实行2次封闭化除。第1次封闭化除在麦茬整地后,水层处于混浊状态时,每667 m2可用30%丙草胺乳油100 mL+芐密磺隆可湿性粉剂20 g,兑水30 kg均匀喷雾,施药后保水5 d以上。在多数杂草1叶期时进行第1次封闭化除,施药前排去田间水层,待杂草全部露出后,每667 m2用60%丁草胺乳油100 mL+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20 g,兑水30 kg均匀喷雾。用药当天不建立水层;第2天覆水,水层深3 cm左右,以田水不淹没秧心为标准,并保水5 d以上。机插稻田第一次封闭除草时不推荐使用含丁草胺的药物,使用该药会延长稻苗返青时间,减少分蘖数量,且用量越大影响越大。
5 收获
当稻谷多数穗颖壳变黄,穗轴上干下黄,有70%的枝粳已干枯;剥开米粒,胚乳透明,有基本光泽,稻谷平均含水量在22%,即可判定粳稻进入完熟期,应及时收割。
无为市粳稻生产大多采用机械化收获。作业前,种植户需要根据粳稻种植品种、生长高度、植株倒伏情况等预调好机械设备,使其保持良好工作状态,从而预防和减少作业故障。当粳稻高度在65~110 cm,穗幅差小于25 cm时,应选用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当水稻高度超过110 cm时,应适当增大割茬高度,且适当调浅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脱粒喂入深度[4-5]。对于长宽相近、面积较大的田块,宜采用四边收割法收割;对于长宽相差较大、面积较小的田块,宜采用梭形双向收割法收割。此外,种植户应根据水稻品种、高度、成熟程度及稻秆含水量等,选择适当的前进挡位,通过调整作业速度、割茬高度及割幅宽度调整喂入量,使水稻联合收割机在额定负荷下工作,且尽量降低夹带损失,避免发生堵塞故障。水稻具体的机械化收获作业质量要求如表1所示。
6 收获后处理
稻谷收割后,可直接用热风干燥机烘干,但每次烘干循环稻谷水分下降幅度不得超过2.5%,否则稻米容易产生裂纹。商品大米宜采用水泥场晾晒,不宜采用热风干燥机烘干;如遇阴雨天气必须采用热风干燥机烘干时,每次烘干循环稻谷水分含量下降幅度不应超过2%。
参考文献:
[1]马晓春,张俊江,范凌,等.长江中下游稻区麦茬籼稻新品种比较试验[J].中国种业,2021(4):66-71.
[2]唐源.麦茬田不同机械化种植杂交水稻的氮钾配比模式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20.
[3]程建平,李阳,汪本福,等.湖北省麦茬稻机械旱直播高效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19(24):52-54.
[4]廖克厚.麦稻两熟制秸秆机械化还田及配套栽培技术[J].农家参谋,2019(20):58.
[5]周红珍.徐州市麦茬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浅析[J].南方农业,2019(27):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