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营造林技术要点分析

作者: 靳承东

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营造林技术要点分析0

摘 要:合理应用营造林技术,可减轻风沙危害、改善空气质量、维护生态稳定。基于此,以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从进行造林合理整地、优选树苗、加强幼苗管理、苗木栽植、科学施肥及抚育养护等方面总结营造林技术要点,以期为林业工程施工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营造林;苗木栽植;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0-135-3

0 引言

营林造林是丰富物种多样性、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以及实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要想保证移栽的苗木顺利成活并茁壮生长,科学应用营造林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林业人员在营造林过程中,要树立全过程、精细化的管理理念,从前期整理造林地、移栽优质苗木,到后期修剪整形、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准确掌握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从而打造出高品质的林业工程。

1 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海拔在2 090~3 578 m,总面积为11 691 hm2,是陇上知名风景旅游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基地。此地高原气候特征明显,春秋相连、长冬无夏,年日照时间2 364 h,年降水量580.3 mm。

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丰富,森林植被以山地寒温性针叶林为主。截至2020年,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野生种子植物95科367属911种,其中被列入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名录的有3种,当地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其中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41种[1]。近年来,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景区内基础设施配备完善,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荣获“最具影响力甘肃胜境”称号。

2 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规模营造林的必要性

2.1 防风固沙,减轻风沙危害

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决定了甘肃省沙尘暴天气的多发性,而植树造林是预防风沙灾害、遏制土地沙化的一种有效手段。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科学应用营造林技术,在原来植被较为稀疏、土地大片裸露的地区栽种树木,有效提高了地表植被覆盖率[2]。一方面,乔木、灌木等植物的根系相互交错,编织成巨大的“固沙网”,无论是大风天气还是暴雨天气,均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沙土,防止沙尘肆虐和减少水土流失;另一方面,树干、树冠能对沙尘起到拦截作用。当北方沙尘暴南下时,防护林对沙尘暴起到了明显的削弱、阻挡效果,保护南部城市免受沙尘暴的危害。

2.2 吸碳排氧,改善空气质量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密度和汽车数量增加,郊区和乡镇的工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空气质量大幅度下降[3]。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科学应用营造林技术,增加了林地面积,提升森林覆盖率,让森林绿植吸收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气体成分,同时经过转化后再次释放出氧气和水,达到了增加空气湿度、改善空气质量的效果。从地理位置上看,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临潭、卓尼、康乐、渭源、临洮5县交界处。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通过应用营造林技术,有效净化周边县区工业园排放的污染气体,显著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切实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2.3 丰富物种,维护生态稳定

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营造林过程中,坚持物种多样性原则,在优先考虑种植乡土树种的前提下,尽量将多种树种进行组合、搭配。这样既能保证造林苗木有较高的成活率,同时能立到增加植物丰富度、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效果,对降低树木病虫害的发生率也有一定效果。

3 营造林技术要点

3.1 合理整地

3.1.1 整理绿化地。造林场地为绿化用地时,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多会使用旋耕机等机械设备进行地块翻垦。这既可以破碎板结的土壤,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保证苗木栽植后有较高的成活率,又能对深层土壤进行翻晒,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灭越冬虫卵和病菌,降低苗木移栽后病虫害的发生率。工作人员在整地过程中可施加基肥,翻耕深度为20~40 cm,然后细耙地表土壤。若绿地种植草坪,则在整地阶段进行换土处理,换土厚度约30 cm;若种植灌木,每株换土0.50 m3。完成场地初步整理后,对绿化地进行整体造型,人工整理出自然下降的坡度,以利于绿化地的排水[4]。此外,为了提高栽植苗木的成活率,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选择使用低毒、低残留的消毒灭菌药剂对绿化地土层进行全面消毒,杀灭土层中的虫卵与病原体。整地完成后,土壤须达到细部平整、土质松软的要求,地块的长宽、标高等符合林业工程设计要求,应曲线完整、层次清晰。

3.1.2 整理造林地。整理造林地是为造林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立地条件,可改善地形与土壤环境,提高苗木移栽的成活率。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整理造林地主要包括林地清理与整地两个施工环节。

3.1.2.1 林地清理。全面清除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站秆、伐根及其他垃圾,人工与割灌机、推土机等协同作业,彻底清理干净造林地。增加造林地的透光度,有助于苗木栽植后的健康生长。

3.1.2.2 整地。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应根据造林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整地方法。例如,造林地整体较平坦时,采用全面整地方法,运用专门的林业翻耕机对造林地进行全面翻垦,改善造林地的土层条件;如果是山地、丘陵地区,一般采用局部整地法,用林业翻耕机或小型旋耕机按照鱼鳞坑、块状等方式进行翻垦,或者采用带状整地法,将造林地整理成水平带状、水平沟状等。

3.2 优选树苗,加强幼苗管理

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并根据造林目的选择造林树种,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尽量少选外来树种,以提高幼苗与造林地生态条件的适应性;同时选择优质的幼苗,以提高幼苗栽植后的成活率(见表1)。优质幼苗应主干通直、树形端正、根系发达,生长强健且无任何病虫害,幼苗的胸径、高度应略大于造林设计要求。在幼苗运输至造林现场后,工作人员应检查幼苗有无机械损伤、切口是否平滑等,确保其符合栽植要求方可用于栽植。在幼苗起掘之前,工作人员应进行实地考察,评估幼苗的长势;在起苗前3天,应灌足水分,保证苗木水分充足,以提高栽植后幼苗的成活率。在幼苗起掘后,工作人员应做好洒水防晒工作,妥善保管好幼苗,防止幼苗失水过多死亡。在幼苗运输环节,工作人员应做好幼苗的包装工作,并覆盖一层油布(防晒、防磕碰),保障幼苗的运输安全[5]。

3.4 苗木栽植

幼苗起掘、运输与栽植最好协同推进,做好统筹安排,尽量缩短幼苗从起掘至栽植的时间,以达到提高幼苗栽植成活率的目的。苗木运输至造林现场后,如果当天有剩余,工作人员需要对其进行植前保护:在庇荫处开沟,将苗木假植于沟中,覆土压实并浇水。为了确保苗木的成活率,工作人员应在栽植之前在苗木根部喷洒生根素与菌肥,遵循“三埋二踩一提苗”原则,将苗木根部埋入穴中。工作人员应先开挖穴坑,穴坑的深度与宽度以能完全容纳苗木根部为准,穴坑的深度还应根据造林地实际的气候条件进行确定。例如,气候潮湿,穴坑浅一些;气候干燥且降雨量少,穴坑要适当深挖。在挖好的穴坑底部松填底土,将苗木立在穴坑的中间,使根系自然伸展,回填表层土后用手轻提,填后轻踩,浇透水后填平再踩实,进行第2次浇水,整理出围堰,覆上一层保墒土,接着用造林地中的枝叶的树盘进行覆盖,以起到保水保湿的作用。移栽7 d后再次浇水,用小股水浇透。如果天气干旱,工作人员应根据苗木穴坑水分蒸发情况,适时浇水,防止苗木因干旱而死亡。

3.4 科学施肥

完成苗木移栽后,工作人员应根据苗木生长情况,做好水肥管理,保障满足苗木生长过程中的水肥需要。营造林过程中,有以下4个技术要点。一是肥料的选择。应根据树种需肥特性,结合发展生态林业的需要,优先选择施用有机肥,适量添加氮、磷、钾等不同种类的化学肥料。二是施肥方式的确定。基肥可选择腐熟的有机肥或复合肥,通常为土壤施肥,施肥深度为15~18 cm;追肥可采用条施、沟施、灌施及喷施等施肥方法[6]。三是施肥时间的确定。根据肥料种类及施肥方式确定施肥时间。通常在秋天施基肥,以保障苗木越冬的营养需要;苗木经过一个冬季的营养消耗,本身营养匮乏,且春季生长发育营养需求增加,因而在春季及时追施肥料有助于其生长。四是施肥量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光照、温度、水分及苗木生长情况等,合理确定施肥量,以提高土壤肥力,保障苗木健康生长,加快成林速度。

3.5 抚育养护

林木成活养护时间大约为6个月,包括适时浇水、松土、除草等。在成活养护期间,工作人员应定期巡查苗木成活情况,拔出死亡苗木,及时补植新苗。对新移栽的树苗,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查时如果发现有倾斜、歪倒的情况,尽量选择在苗木的休眠期进行扶正。如果在生长期扶正,可能会折断根系导致水分、养分供应不足,影响树苗的正常生长。扶正后,用木棍搭成三脚架进行加固。另外,新移栽的树苗根系吸水能力较弱,工作人员应保证栽后立即灌水,栽后头3次灌水要做到每7 d一次,之后视天气情况每月灌溉两三次。在入冬之前,工作人员应给苗木浇透水,并做好御寒措施,保护苗木顺利越冬。

成活养护期过后,进入为期6个月的保存保养期。在成活抚育养护的基础上,工作人员还要对林木进行修剪残枝、病枝、无用枝等处理,促进苗木主干生长。需要注意的是,修剪后的树干上会萌发许多新的嫩枝。如果萌发枝条较密,工作人员应及时疏除多余的萌蘖,重点培育强壮树枝,等到修剪后的树木顺利成活后,再进行整形,以保证树木的主侧枝分布均匀、外形美观。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气候干燥,加上农民烧荒等原因,容易发生森林火灾。因此,工作人员应加大巡护力度,防止山火的发生。

人工栽植的苗木本身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较差。因此,工作人员应着重做好栽植苗木常见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工作人员应根据往年当地林业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在病虫害易发、多发季节,提前加大巡查力度,并制订好应对预案。在定期巡查中发现有病虫危害迹象时要及时进行治理,避免病虫害大范围传播扩散。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较多,如生态驱虫法、树干涂药法、树干注药法等。工作人员应尽量使用生物农药,少用或不用化学杀虫剂,实现病虫害的科学防治、绿色防治。工作人员应通过放养害虫天敌等方式防虫、治虫,在降低病虫害发生率的基础上,还能起到丰富生物多样性,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除此之外,工作人员应注意每年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次数不可少于5次,坚持做到以常态化防治为主,穿插开展专项防治为辅,从而将病虫害的危害降至最低。

4 结语

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造林施工程时,需要落实精细化、全过程管理,从前期的地块整理、苗木挑选,中期的苗木栽植、水肥管理到后期的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均应合理应用营造林技术,从而切实提高造林质量,确保森林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EB/OL].(2020-06-05)[2023-03-11].http://www.gslhs.com/contents/82017.html.

[2]张全龙.关于林业工程造林勘查施工技术的分析[J].农家致富顾问,2019(22):222.

[3]李晓.林业工程造林勘查施工技术分析[J].中国高新科技,2020(22):120-121.

[4]王候利,赵栋锋.陕北地区林业造林工程主要存在问题及改进对策[J].农家科技,2022(6):108-110.

[5]张梦龙.林业工程中营林与造林技术研究[J].警戒线,2020(11):129-130.

[6]贾伟伟,侯嘉嘉,姚鹏鹏.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优化措施[J].农家致富顾问,2020(14):15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