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南昌县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现状和对策
作者: 杨丽萍摘 要: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当前,江西省南昌县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同时存在参与主体缺失及认识存在偏差、乡土文化日渐式微、农民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率低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南昌县可采取如下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培育多元化的乡风文明建设主体、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使用率。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南昌县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1-06-4
0 引言
将“乡风”和“文明”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提出始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此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首次将乡风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培育良好家风、乡风、校风、行风,营造现代文明风尚”。党的十九大则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并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要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2]目前,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大力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笔者对南昌县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现状进行分析。
1 乡风文明的内涵
乡风文明包括乡风和文明。所谓乡风,就是基于农村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社会文化而形成的一种行为模式或者行为规范的总和[3]。关于乡风文明的内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张秀梅[4]认为,乡风文明就是乡村良好社会风气、生活习俗、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的总和,它由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共同作用形成,并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被人们接受、仿效、传播和流行。朱启臻[5]认为,乡风文明是人民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传统美德和良好生活习惯,是长期形成的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综上所述,乡风文明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在农村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不断提高的需求。
2 南昌县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举措及成效
近年来,南昌县有序地开展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了多方面的建设成效。
2.1 移风易俗稳步推进,文明新风尚逐渐形成
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是维护农民群众切实利益的好事,是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要事。近年来,南昌县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定位,出台了《南昌县民政领域移风易俗三年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等文件,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和任务分工,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积极作用,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引领文明新风落地生根。同时,当地大力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新风尚。南昌县政府多次召开殡葬改革、婚事新办及“无坟村”创建工作推进会等专题会议,着力深化殡葬改革,持续推进“三沿六区”的迁坟工作,全力推进“无坟村”创建工作。此外,当地通过张贴海报、发放倡议书和利用乡村广播等形式,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习。村居委会民主选举代表组成红白理事会,各村组的红白理事会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出台红白理事会章程和管理办法,保障红白理事会有效运行;不定期召开红白理事会会议,教育引导群众反对大操大办、相互攀比和铺张浪费,并对群众举办婚丧喜庆事宜的规模、随礼金额、酒席标准等作出具体规定,写进村规民约;设立移风易俗“红黑榜”并定期发布,使乡风文明建设做到“有章可循、有人管事”。现如今,南昌县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大大得到改善,文明新风逐渐形成。
2.2 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
为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努力营造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农村人居环境,南昌县基层政府聚焦薄弱环节,成立由党员干部、公益性岗位人员、志愿者组成的环境整治队伍,按照“村在片区中,户在片区中,人在片区中”的覆盖格局,推行“片区有人管,村组有人领,工作有人干”的管理制度,采取集中清理、分段包片等综合措施,针对房前屋后、河道沟渠等区域的积存垃圾进行集中整治,对道路沿线、群众活动公共区域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破损广告等集中进行清理,彻底整治“脏、乱、差、臭”等人居环境突出问题。同时,南昌县稳步推进农村农户“赤膊房”改造提升,启动国省道、高速、高铁等沿线“赤膊房”整治,以“三统一”(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统一标准)打造具有特色的“绿富美”示范带。南昌县按照“政府投入、市场化参与”模式,积极整合各类资金用于农村房屋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具有乡土气息、农村韵味的花园、菜园和果园,同时统一家禽圈养模式,走出一条符合县域实际的村庄整治新路。南昌县积极开展“厕所革命”,专门组建专项督查组,采取“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方式,对《户厕信息采集表》与系统录入信息是否一致进行调查。此外,南昌县还大力开展“文明家庭”“清洁家庭”评选活动,引导广大村民改造好、管护好自家庭院。截至2022年,南昌县共评出59户文明家庭、65户清洁家庭。
2.3 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农民精神生活更加富足
近年来,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南昌县按照“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动”的要求,不断创新活动方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在全县营造良好的文明风尚。例如,南昌县举办了自己的“村晚”,鼓励村民自己登台表演节目,以歌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为村民呈现了一场“百姓演、百姓看、百姓乐”的群众文化盛宴。为了引导农民群众多读书、读好书,南昌县基层政府定期组织开展“读书会”,由志愿者带领大家一起阅读相关书籍。同时,南昌县采茶戏团启动“周周演”活动,组织开展100多场次“送戏下乡”、300多场次“送电影下乡”,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戏曲演出,近距离感受地方戏曲文化焕发的独有魅力。此外,结合重大节庆活动,南昌县举办了较多场次的书法比赛、绘画展览等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如今的南昌县,公共文化体系更加健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开展的活动也让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乡镇文化发展呈现繁荣景象[4]。
3 南昌县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建设主体缺失及认识存在偏差
南昌县靠近江西省会南昌市,也靠近长沙市、武汉市。大城市的虹吸效应使南昌县大量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年流向南昌市、长沙市或者武汉市,导致当地乡村社会逐渐丧失活力,乡村“空心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截至2021年底,南昌县常住人口为127.11万人。截至2022年底,南昌县常住人口为123.86万人,与2021年相比约减少了4万人。同时,通过调查发现,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年人、儿童和妇女,其参与志愿活动、移风易俗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多数人不明白、不理解甚至不知道乡风文明建设,没有形成对乡风文明建设的正确认识,严重阻碍了乡风文明建设的进程。另外,南昌县部分基层干部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忽视了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导致部分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只停留在“喊口号”的状态,实际工作没有取得多大进展。
3.2 乡村优秀文化日渐式微
随着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南昌县部分地区的乡村文化受到强烈冲击,再加上部分基层组织人员对乡土文化不够重视,宣传手段落后且没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导致一些优秀的乡土文化遭到抛弃,传统技艺也几乎无人问津,传统建筑逐渐消失。例如,南昌县灞桥秦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在那个“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的特殊年代,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为灞桥秦村的经济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随着时代的更迭,村子里始建于清末的古建筑、牌楼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修缮,如今在岁月的侵蚀下逐渐破败。
3.3 农民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也得到大大改善,但农民道德素质却与未相应随之大幅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部分农民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乱丢垃圾、随意焚烧垃圾,不爱护乡村环境。第二,在教育方面,南昌县大部分农民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有些农民甚至小学都没有毕业,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农民很少,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导致一些农民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科学意识薄弱。第三,在家庭和谐方面,有些家庭存在子女不赡养父母或兄弟姐妹之间对赡养老人问题互相推脱等问题。
3.4 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率低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完善。南昌县相继建设了篮球场、乒乓球室、村史馆、文化广场、图书阅览室等一系列惠民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大部分村史馆只是简单的陈列室,缺乏当地特色,有的甚至堆满农用具,难以吸引村民前去学习;文化广场成为村民晾晒衣服、打牌的场所;篮球场周围长满了杂草;图书阅览室的书籍要么没有拆封,要么堆满灰尘,很少有人翻看。这导致投入大量资金建成的基础设施形同虚设,甚至被废弃。
4 南昌县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优化路径
4.1 培育多元化的乡风文明建设主体
4.1.1 提高农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农民是乡村的主体,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只有激发农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热情和责任感,增强农民主人翁意识,让每一个人都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实现村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才能不断提高农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首先,南昌县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为年轻人创业提供平台,吸引年轻人回乡工作。其次,南昌县应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吸纳有文化的年轻人进入基层组织,调动年轻人参与村里事务的积极性,发挥年轻人的学识和才干,促使其为乡风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同时,结合当地实际,组建村民志愿者服务组织,号召村民自愿参加村集体志愿活动。最后,南昌县应完善基层自治的规章制度,广泛征集村民意见,制定村规民约,同时建好村民议事会,重点对村里的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和大额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决议和全程监督,充分激发广大村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热情。
4.1.2 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的引领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构建乡风文明秩序、培育文明乡风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基层党组织应转变观念,加强理论学习,将乡风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支部为堡垒,注重发挥党员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实行“党建引领+基层自治”的治理模式,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其次,要求全体基层党员干部不得违反村规民约参加村民家的红白事,同时走村入户与每家每户签订文明节俭承诺书,并将规定制成横幅、公益广告等加强宣传。最后,通过不定期开展家风家训文艺会演等方式,提升群众对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的认知。
4.2 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
4.2.1 充分挖掘农村乡土文化。农村优秀乡土文化对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源泉。因此,有关部门应充分挖掘优秀乡土文化的价值。首先,充分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指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既包括精华部分,也有糟粕部分。对于农耕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应进行积极传承,对于糟粕部分应加以摒弃,充分利用农耕文明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其次,加强对传统村落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以古建筑等旅游资源开发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最后,依托传统节日,开展各种节庆活动,举办传统民歌比赛等,推动文化资源共享,丰富农民群众精神世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5]。
4.2.2 以科学技术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科学技术的应用可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推进乡村文化建设。首先,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创产品,并利用互联网等加强产品宣传,以乡土文化建设涵养文明乡风。其次,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自媒体平台传播农村的戏曲、乡俗等,以优秀文化活动推进公共文化建设,涵养文明乡风。
4.3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首先,通过张贴宣传海报、建设文化长廊、贴标语等形式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其次,以身边的榜样教育人,用鲜活的事迹感染人。开展“好媳妇、好婆婆”“五星文明户”等评选表彰活动,表彰模范人物,树立先进典型,同时充分利用好文化长廊的作用,将榜样的事迹刻画在文化长廊,用村里的好人好事引导农民转变思想,推动乡村形成向上向善的文明之风。最后,基层组织应组织文化宣讲团队入村进行宣讲,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向村民讲解孝文化等,增强宣讲效果;应充分发挥好乡村“大喇叭”的作用,让农民听得懂、能接受、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