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电商研究热点与趋势的量化分析

作者: 陈丽娟

我国农村电商研究热点与趋势的量化分析0

摘 要:选取2001—2022年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刊载的与我国农村电商相关的文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系统剖析我国农村电商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2001—2022年,我国关于农村电商的研究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可根据发文量将农村电商的研究分成3个阶段,即萌芽期(2001—2014年)、爆发期(2015—2018年)和深化发展期(2019—2022年);2001—2022年,我国农村电商研究热点方向包括农村电商的市场作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的具体措施两个方面。

关键词:农村电商;研究热点;量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F724.6;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1-10-4

0 引言

农村电商是指通过电子化手段进行农村商务活动的一种经济贸易方式[1]。电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帮助消费者和生产者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日益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研究表明,农村电商对农民增收、推动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具有正向作用[2-4]。随着农村电商模式的日渐成熟,我国学者对农村电商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基于此,笔者利用CiteSpace软件,分析2001—2022年以“农村电商”为主题的相关文献,通过构建知识图谱,分析农村电商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以期为该领域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农村电商”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并勾选“同义词扩展”功能,时间范围设定为“2001—2022年”,来源类别设置为“北大核心”和“CSSCI”,共检索到780篇中文文献。为了增强文献数据的可信度,人工核实后删除了会议论文、征稿通知及重复论文等不符合要求的文献,最终筛选出770篇文献作为研究样本。

1.2 研究方法

笔者使用CiteSpace软件对选取的文献样本进行可视化分析。首先将搜索到的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保存到文件夹中,并对导出文献按照download_X的命名规则命名;然后将这些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数据转换;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主要包括时序分析及关键词突现、共现和聚类分析。CiteSpace软件是由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语言和引文分析理论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可以快速识别文献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重要信息,并通过知识图谱的形式准确展示出特定时间段内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

2 农村电商研究现状

时序分析是指对文献按照某一时间区域划分,进行文献数量统计的过程。使用CiteSpace软件对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到的样本文献进行时序分析。2001—2022年我国农村电商研究的发文量年度趋势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2001—2022年,我国关于农村电商的研究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基于总体发文数量变化,可以将2001—2022年我国关于农村电商的研究大致分成以下3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期(2001—2014年)。该阶段,我国涉及农村电商的论文发文量相对较少且保持平稳状态,每年的发文数量不到10篇。

第二阶段:爆发期(2015—2018年)。该阶段,我国关于农村电商研究的发文量逐年上升,且呈现出极高的增长率。这主要是因为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村电子商务”的概念,且2016—2018年连续提出要深入实施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国家的重视有效推动了学者对农村电商的研究。

第三阶段:深化发展期(2019—2022年)。该阶段,我国关于农村电商研究的发文量比较稳定。

3 农村电商研究热点

3.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共现分析是利用文献关键词共同出现的情况来确定该文献集各主题之间的关系。2001—2022年我国农村电商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图2中,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大小反映该关键词在文献中出现的频次(频次越多,节点就越大),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这两个关键词共同出现的频次。由图2可知,我国农村电商领域排名前10的关键词为“农村电商”(276,0.90),“电子商务”(124,0.58),“乡村振兴”(83,0.15),“农村”(42,0.03),“精准扶贫”(31,0.02),“农村经济”(26,0.04),“农村物流”(22,0.03),“淘宝村”(21,0.03),“电商扶贫”(20,0.01),“产业集群”(16,0.04)(第一个数字为关键词出现频次,第二个数字为中心度)。

3.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CiteSpace软件根据网络结构特征及聚类的清晰度,提供聚类模块值(以下简称[Q]值)和聚类平均轮廓值(以下简称[S]值)评判图谱绘制效果。[Q]>0.3,意味着聚类结构是显著的。[S]>0.5时,意味着聚类分析结果是合理的;[S]>0.7时,意味着聚类分析结果是令人信服的。2001—2022年我国农村电商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Q]值为0.671 1,[S]值为0.905 6,由此可以断定聚类结果是显著且令人信服的。由图3可知,研究样本产生了14个聚类,分别是#0农村电商、#1电子商务、#2精准扶贫、#3产业集群、#4乡村振兴、#5农村经济、#6农村物流、#7电商平台、#8中介效应、#9乡镇企业、#10对策、#11农村金融、#12新农村、#13农业电商。根据以上聚类图谱信息,笔者总结出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农村电商的市场作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的具体措施。

3.2.1 农村电商的市场作用。黄晓晖等[5]认为,农村电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主要表现在农村电商促进了农村中小企业同国际市场接轨、改变了传统的农业贸易方式、减少了各种交易成本和拓展了产品的市场份额。黄云平等[6]提出,发展农村电商对推进精准扶贫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信息互联推动思想扶贫、经济互联推动经济扶贫等。张硕等[7]提出,农村电商有利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吸引人才回流建设农村及推动创业的孵化等,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空心化”问题。

3.2.2 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的具体措施。农村电商如何在农村更好地发挥作用,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卫明等[8]提出,我国农村电商发展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并提出要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等举措。路征等[9]提出,我国农村电商面临同质化竞争严重、抗风险能力不足等困境,并提出加强产业化发展和强化品牌效应等解决方案。金恩焘等[10]提出,影响农村电商发展的关键问题是缺乏资金市场、重复建设等,并提出完善扶持机制、调整引导方向等解决路径。郑晶玮等[11]提出,我国农村电商在“最后一公里”方面仍然有短板,农村网络消费金融的发展比较滞后,并提出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提高农村电商服务站的服务水平和综合能力、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完善农村征信体系等建议。

4 我国农村电商研究演进趋势

使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到的样本文献进行关键词突现分析。关键词突现是指通过频次变化将特定时间段内的高频关键词突现出来,关键词突现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时期该领域的研究方向、热点,并预测某一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2001—2022年我国农村电商研究关键词突现情况如表1所示。表1中的关键词指的是突现关键词。农村电商领域不同研究阶段突现的关键词存在较大差异:萌芽期(2001—2014年)突现的关键词主要是“电子商务”“乡镇企业”“对策”“新农村”等,且这些关键词都各自持续了一段时间;爆发期(2015—2018年)突现的关键词主要是“模式”“发展路径”;深化发展期(2019—2022年)突现的关键词主要是“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等。这也体现出农村电商发展的新趋势。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2001—2022年收录的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刊发的农村电商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对所选时间段内农村电商的研究历程和热点主题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系统分析农村电商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得出以下结论。

①2001—2022年,我国关于农村电商的研究发文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可根据发文量将农村电商的研究分成3个阶段,即萌芽期(2001—2014年)、爆发期(2015—2018年)、深化发展期(2019—2022年)。

②2001—2022年,我国关于农村电商的研究产生了14个关键词聚类,分别是#0农村电商、#1电子商务、#2精准扶贫、#3产业集群、#4乡村振兴、#5农村经济、#6农村物流、#7电商平台、#8中介效应、#9乡镇企业、#10对策、#11农村金融、#12新农村、#13农业电商;我国农村电商研究热点方向包括农村电商的市场作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的具体措施两个方面。

③2001—2022年,农村电商不同研究阶段突现的关键词存在较大差异:萌芽期突现的关键词主要是“电子商务”“乡镇企业”“对策”“新农村”等;爆发期突现的关键词主要是“模式”“发展路径”等;深化发展期突现的关键词主要是“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等。

此外,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我国在农村电商领域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第一,从论文发文量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学界关于我国农村电商的研究存在明显的政策性导向问题,这可能会导致相关研究过分追逐热点,创新性不足,对于非热点的相关重要问题没有形成深度认识,从而使研究广度和研究深度都没有得到应有拓展。因此,各学者应不断拓宽农村电商研究范围。第二,针对特定地区农村电商的微观分析仍然不足。我国不同区域的农村地区情况差异较大,但针对不同地区的微观研究总体较少,因此在实践探索方面需要继续加强深耕。

参考文献:

[1]刘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8(6):171-174.

[2]孙可.数字经济背景下农村电商赋能乡村振兴:价值意蕴、制约因素与推进路径[J].农业经济,2022(12):131-132.

[3]朱长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提质增效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2(22):149-152.

[4]张欣.农村电商政策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影响:消费潜力的异质性调节作用[J].商业经济研究,2022(17):189-192.

[5]黄晓晖,成汉健.论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战略[J].商场现代化,2007(1):97-98.

[6]黄云平,冯秋婷,张作兴,等.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精准扶贫[J].理论视野,2016(10):73-77.

[7]张硕,乔晗,张迎晨,等.农村电商助力扶贫与乡村振兴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管理学报,2022(4):624-632.

[8]卫明,廖丹萍.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2):13722-13723.

[9]路征,宋丽敏.我国“农民网商”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5(5):131-134.

[10]金恩焘,王瑞军,郑克强.新时代农村电商治理机制、模式与路径[J].农业经济,2019(6):129-131.

[11]郑晶玮,邱毅.促进我国农村消费电商发展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2(5):131-13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