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县“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杨辉成摘 要:近年来,甘肃省靖远县坚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助力群众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但是,靖远县“三农”工作中存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困难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难度大、规模化龙头企业少、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治理水平较低等问题。为此,靖远县必须聚焦底线任务、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进乡村三产融合发展,充分挖掘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大力推进乡村建设、不断夯实乡村发展基础,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全力营造稳定和谐发展环境,加强协作、借助外力推动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
关键词:“三农”;乡村振兴;靖远县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1-14-4
0 引言
2022年以来,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坚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1],把助力脱贫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作为核心任务,把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持续解决各种难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2022年,靖远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 166元,同比增长6.60%;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为11 274元,同比增长14.70%。但同时,靖远县的“三农”工作存在诸多问题,阻碍农业农村发展。基于此,笔者主要探讨靖远县“三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1 靖远县“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困难多
靖远县为了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在农业、农村、农民上下足了功夫,也取得了较大实效,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返贫风险大。靖远县农村人口众多,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过程中存在较大的返贫风险。二是常态化监测帮扶落实不到位。靖远县个别地区、个别干部对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认识还不到位,存在监测不及时、不全面等情况。“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工作开展不扎实,预防返贫致贫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易地扶贫搬迁配套基础设施仍需完善,搬迁社区党组织建设和社区治理工作亟待加强。
1.2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难度大
靖远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要求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村为依托、以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加快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但目前,靖远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首先,靖远县大多数农产品属于初级农产品,附加值低,产品精深加工不足,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品质和档次有待提高,产品品牌竞争力不强。其次,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农户不能充分分享第二、第三产业增值收益。最后,要素瓶颈制约仍较突出,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关键要素支撑仍不到位,融资难、融资贵、用地难、人才缺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1.3 规模化龙头企业少
靖远县制定了“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并积极统筹各方面力量落实,建成了以粮油产业为基础,以蔬菜、肉羊、枸杞、旱砂西瓜、中药材、文冠果、生猪等特色产业为主体的乡村产业体系[2]。但目前,当地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过少,大多数特色产业都没有龙头企业带动,部分特色产业甚至还停留在小作坊的发展形式。
1.4 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
目前,靖远县对一些乡村建设示范点和搬迁安置点的建设投入多、力度大,这些村庄(社区)的供排水管网、垃圾污水处理、供气供暖等设施比较完善,网络覆盖率较高[3],且道路质量明显提升。但是,还有一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虽然主道路全部实现硬化,但通往农民家门口的许多道路还是土路或者沙路,没有打通乡村建设“最后一公里”。同时,靖远县没有将乡村水、电、路、气、通信等配套基础设施纳入统一规划,经常出现修好的路被反复开挖的现象,更没有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更是无法满足农民实际需求。
1.5 乡村治理水平较低
村民自治是乡村治理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基层党组织、团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主要力量,是乡村治理的生力军。目前,靖远县部分乡村的治理能力较弱。一是乡村治理理念落后。多数村民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乡村治理是基层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因此,其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乡村治理主体单一。二是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班子不团结,缺乏凝聚力和引领力,影响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三是部分村党组织带头人素质及能力不适应乡村治理新要求,一些党支部书记习惯于以“经验”为主、靠“面子”办事,运用新方式、新办法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
2 解决对策
2.1 聚焦底线任务,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靖远县应紧紧围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重点,全面开展专项排查,做到监测预警到位、精准帮扶到位、风险消除到位、巩固提升到位,完善支持政策,推进工作落实,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2.1.1 盯重点、定对策,持续做好监测帮扶工作。靖远县应坚持“六必访、六必查”,常态化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重点关注低收入家庭、残疾人家庭、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致贫等“八类”群体,建立“户有卡、村有账、乡有表”的信息档案,做到监测户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纳入;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全面落实“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实现应扶尽扶;严格把握退出标准,按照“七不消”原则,对已标注风险的监测对象开展“回头看”,确保风险消除真实稳定、群众认可。
2.1.2 补短板、促提升,持续巩固脱贫成果。靖远县应扎实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工作,逐村逐户逐项查缺补漏、巩固提升。当地应常态化推进控辍保学和送教上门,保证适龄儿童无失学、辍学情况发生;健全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确保县内23家定点医疗机构“一站式”结算和177个村卫生室即时结算全部顺畅运行,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实际参保率达到100%,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到100%;严格落实农村住房动态监测机制,实施人饮工程维修养护和农村供水工程提升改造项目,完成农村人口饮水安全覆盖率和行政村供水覆盖率100%。
2.2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进乡村三产融合发展
2.2.1 优化布局,健全乡村产业体系。靖远县委、县政府应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培育多样化产业,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种植业、养殖业等特色产业。同时,推进县域、镇域产业聚集,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建设产业集群,鼓励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在有条件的乡镇建设物流中心,促进联动发展,推动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产乡联动、产村一体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2.2.2 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靖远县应打造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一批特色产业示范镇,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土字号”优势品牌,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大力发展主产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一批专业村镇精深加工基地,打造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2.2.3 把握农村“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契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靖远县应结合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大力推广“公司+集体+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带动农户发展特色养殖、特色种植,同时积极拓展下游产业链,增强产业带动能力,让资源活起来,让资金聚起来,让增收的渠道多起来。
2.3 充分挖掘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2.3.1 做深做细特色产业。靖远县应以“一村一品”为目标,以集体经济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全力发展肉羊、肉牛、黑毛驴、中药材、小杂粮、马铃薯、文冠果、瓜菜等特色产业,建设特色产业园,覆盖所有建制村。
2.3.2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靖远县应在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做好农产品质量优化和检验认证工作,为品牌树牌贴签。靖远县应在金融、税收、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确保“一特色一龙头”,切实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2.3.3 唱响靖远特色品牌。靖远县应依托门户网站、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媒介,围绕“靖远”特色品牌,着力包装打造羊羔肉、驴肉、枸杞、文冠果、香水梨、硒砂瓜等特色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利用电商平台,加强农产品网络营销和直播代销。
2.4 大力推进乡村建设,不断夯实乡村发展基础
靖远县应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关键,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示范点、推出一批先进典型,持续加快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着力打造黄河上游乡村振兴示范区。
2.4.1 突出示范引领,促使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靖远县应科学编制县级国土空间、村庄布局调整、实用性村庄建设等规划,重点聚焦“一带两区三线”(一带即黄河沿线,两区即中心镇区、旅游景区,三线即国道、省道、县道)[4],划分南北两个片区,统筹各类资金,实施道路硬化、排污水管道改造、村主干道风貌提升、小景观建设、美化亮化、文化长廊建设等项目,精心打造产业带动型、旅游观光型、三产融合发展型、特色文化赋能型、生态康养休闲型、文明小康型示范村。同时,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全方位、多层次宣传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鼓励社会贤达、本土企业家、能工巧匠等支持参与,撬动社会资本助力乡村建设,有效激发社会各界参与乡村发展的热情。
2.4.2 扎实做好“一行动、一活动”,焕发乡村发展新活力。靖远县应严格按照省、市有关“一行动、一活动”的工作要求,不断健全工作机制,深化活动广度、深度,巩固拓展工作成效,组织各乡镇建立关爱服务行动联系制度,确保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及特困群众与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结对关爱全覆盖。当地应经常性开展练兵比武活动,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一行动、一活动”,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开创新思路、注入新活力、激发新动能;应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上门服务,通过举办乡村振兴“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促使村干部在“练”中学习、在“比”中提高、在“赛”中升华,进一步系统梳理和深入总结脱贫攻坚的经验做法,厘清工作思路,熟悉政策法规,提高业务能力,更好地解决村干部“干得多说得少”的问题。
2.5 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靖远县应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两个行动”为抓手,“面子”“里子”两手齐抓,让村庄靓起来、环境美起来。
2.5.1 定目标,制定乡村长远发展规划。靖远县应坚持适度超前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准确定位乡村发展目标、风格特色和功能分区,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承载能力等因素,编制完善的村庄建设规划,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星级乡村”。
2.5.2 抓项目,改善生产生活环境。靖远县应积极推进靖乐渠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金滩黄河大桥等项目,谋划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水利、交通项目,统筹安排布设便民市场、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同时,大力整治人居环境,继续实施“三大革命”“六项行动”,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垃圾收运设施,通过治存量、遏增量,把该治理的污染治理到位,为农民创造更加便捷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
2.5.3 顺民心,推进衰退村庄搬迁撤并。对于“空心化”严重的自然衰退型村庄,靖远县应在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稳妥有序推进搬迁撤并,坚持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结合甘肃省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有序推进实施生态搬迁。
2.6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全力营造稳定和谐发展环境
2.6.1 建强基层党组织,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靖远县应深入开展“四抓两整治”行动,大力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不断提升党支部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深入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同时,广纳贤才、集聚智慧,鼓励高校毕业生、机关事业单位优秀干部等到村任职,进一步提高村“两委”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
2.6.2 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全面推进乡村治理。靖远县应畅通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推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用好村议事会等载体,共同商议村务治理方案,形成和谐的自治局面,将乡村治理的触角延伸到家家户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