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视角下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激发路径研究
作者: 黄佳丽摘 要: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增强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A村为研究对象,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分析乡村能人、技能培训、信息交流、村级组织及社会保障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乡村能人能凭借个人社会资本的优势动员社会关系,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和信息交流能创造发展机会,促进个人和集体社会资本的再生;村级组织能协调利益,增进合作互惠并形成规范;发展型社会保障政策能增强发展信心,激发行动力。在此基础上,提出发挥乡村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农户技能培训与信息交流、建立和完善村级组织、健全发展型社会保障政策等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社会资本;内生动力;乡村能人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1-18-4
0 引言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党的二十大报告又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要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关键。
社会资本对经济活动具有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类似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洛瑞从社会结构资源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出发,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资本的内涵与作用也进一步深化[1]。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2]认为,社会资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组成,具有社会规范作用,能够限制或者鼓励某些行为。社会学教授罗伯特·D·帕特南[3]认为,社会资本的信任、规范及网络的社会组织特征,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效率。美国社会学家林南[4]提出,个体社会资本(嵌入社会网络)会显著提升公民的表达性公共参与行为和为集体争取新的资源的行为。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农民和村集体的积极性,促成互惠合作,同时要协调不同参与主体的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利用社会资本促进乡村振兴在机制上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
国内主要从社会关系网络说、社会结构说、社会动员说及社会资源说4个角度来界定社会资本,主要观点为社会资本是个人通过其关系网络与社会结构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是行动主体所动员的持有回报预期的社会结构资源[5]。农村社会蕴含的社会资本能够激发内生动力,促成集体行动,达到更高的经济社会效率。
根据社会资本所属层次的不同,笔者将农村社会资本分为个体社会资本与集体社会资本。个体社会资本指的是个体的社会资源,包括个体的个人能力、人际关系、权力、地位及声望等。集体社会资本是村民基于长期交往、合作、文化习俗等形成的人际及组织关系网络,以及根植于此产生的信任、互惠、合作。基于此,笔者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A村的发展经验为基础,分析社会资本与A村乡村振兴的关系及激发内生动力的逻辑,探讨社会资本如何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1 社会资本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案例选择
内生动力问题影响因素复杂,决定了此次研究适合采用个案深度调研的案例研究法。此次研究选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A村作为研究对象。该村位于湖南省武陵山片区,曾经是吉首市74个贫困村之一,到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A村目前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名的产业村,该村的茶叶多次荣获国内外茶博会金奖,有茶叶专业合作社10多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家。该村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湖南省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从深度贫困村到乡村振兴示范点,其发展路径能够为广大乡镇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2 社会资本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机制分析
A村作为曾经的贫困村,村民普遍观念落后,多以种田或外出务工为生,村集体力量薄弱。2003年前后,该村开始进行乡村产业开发摸索;2009年出现标志性产业发展带头人,专业化、市场化的合作社初具雏形;此后,借助乡村能人和合作社的组织动员能力,村民陆续加入茶产业,以合作社、村委会为代表的组织以集体利益为目标进行资源整合与规范治理,产业得到快速发展。A村借此逐渐实现了乡村振兴。
2.1 乡村能人带动产业发展
从职业来说,A村村民以务农或务工为主,社会网络资源薄弱。乡村能人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内生力量,一方面,在社会关系的信任心理层面,村民普遍对其有较高的信任度,这就使得乡村能人能够基于个人社会资本通过结构嵌入性和关系嵌入性来创造或优化诸如合作社等集体组织结构,建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强纽带,从而激发乡村社会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在个人情感层面,乡村能人对乡村拥有天然的情感归属与服务意愿,愿意动员和引导困难群众行动。
案例1:向老板,53岁,A村第一个大学生,当地公务员,在A村村支书的劝说下于2009年辞去公职,回到A村开设茶叶合作社,为A村茶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案例2:洪老板,“80后”,A村人。于2015年建起了当地第一个茶叶加工厂。为扩大市场与拓宽产业链,他让在外务工的妹妹回来跑市场,让其父亲建立茶苗培育基地。
案例3:石老板等,“80后”“90后”,A村人,曾在北京市、上海市等地务工,返乡后陆续建起了五六家茶叶合作社。
中国乡土社会关系具有显著的“差序格局”特点。乡村能人区别于普通村民的优势在于其能够凭借个人社会资本的优势更好地获取发展资源,特别是在中国社会传统思想的影响下,权力在社会生活中蕴含的社会资源能带来经济回报[6]。
案例1中,向老板曾为当地政府官员,这一身份强化了其作为乡村能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能够有效动员留在村里的村民及其亲属投身茶产业。同时,向老板借助多年的社会人际网络积累,积极开拓市场获取经济财富,村民致富的主动性也得到极大增强。案例2中的洪老板为案例1中向老板的同村人。为培养制茶人,向老板从同村熟人中挑选了年轻的洪老板。在向老板的帮助下,洪老板积累了茶园管理技巧和炒茶技艺,并基于血缘关系将亲属带入产业,成为村庄中新的乡村能人。案例3中,石老板等为案例2中洪老板的同龄人,洪老板以朋友关系为纽带迅速将同龄人带入该产业;石老板等通过业务活动将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转化为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而实现个人社会资本的增值。基于向上的社会流动趋向,乡村能人成为村民模仿和学习的对象,久而久之,更多的乡村能人涌现,乡村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2.2 技能培训和信息交流促进社会资本再生
茶产业发展初期,村民自身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生产技术、管理能力欠缺,导致茶叶品质较难把控,品牌效应差。产业要做大做强,离不开科学技术、有效管理和打造品牌。农村的技艺传承、市场经营普遍以家族关系或熟人关系为纽带,多为熟人间的同质性互动。而技能培训能够有效增强异质性互动,可赋予农户进行社会关系互动的个人能力,并为其提供链接其他社会关系网络的机会。技能培训也能促进信息的传递、流动、共享与整合,抑制小农户机会主义行为,有效提升农民信用水平与资源获取能力,使农民个人社会资本有机链接产业发展等社会需求,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机遇,提高其生产能力和内生动力[7]。
A村积极与吉首市科学技术协会合作组成科技服务团队,蹲点开展常态化技术培训和指导,帮助茶农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与相关大学科研团队签订《茶叶绿色防控技术协议》,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助力合作社产品成功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斗茶”、评比精品茶园、直播带货等活动,促使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销售市场也进一步打开。村集体负责统筹指导发展茶叶产业,包括开展定期的技能培训、政策宣讲,加速技术与信息嵌入农户个人社会资本,合作社实行统一生产标准,农户按照生产标准种植茶叶,合作社再统一收购、加工及销售。
2.3 村级组织协调利益形成规范
乡土社会更多的是熟人社会,多是基于血缘、姻亲、朋友的关系网络。农村社会结构中的信任主要为熟人信任,村民的合作、共享与互惠也大多仅限于此。在村级事务的管理上,有村民认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被采纳的可能性比较小,有村民认为村级事务与自己无关,导致其归属感不强,也降低了村民的参与积极性。
2011年,A村提出以“红色股份”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模式。村级组织“红色股份”是由村支部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创办公司,公司经营所产生的红利50%用于资本追加,5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村公益事业和弥补经费不足。Maurer和Ebers在对企业社会资本的跨层次转化研究中发现,由个人社会资本聚合而成的集体社会资本会出现较强的自利性,如果不能规范,将导致发展困难[8]。为实现集体利益最大化,避免个人自利性和内部同质化竞争带来的损耗,A村村支部与合作社形成发展共同体,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扩大互惠面,农民参与集体经济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提升。村民在村级组织(如村支部、合作社)的引领下参加村级活动,在合作互动过程中村民之间从情感信任上升到制度信任,进一步形成社会规范,从而实现集体社会资本的内生式发展。
2.4 发展型社会保障政策影响发展信心
乡村振兴要可持续发展,产业振兴是根本。这就需要解决困扰农村及农民的产业发展信心不足问题。A村充分利用茶产业资金扶持政策,激发农户贷款发展积极性。例如,A村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将130万元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入股村里的合作社,解决了产业发展资金难问题。A村还推行“一人二亩茶园”产业帮扶模式,要求加入合作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种茶1 333 m2以上,一般农户人均种茶3 333 m2以上,由合作社直接进行“产业兜底”。通过对农户生产安全的保障和发展的激励,A村获得了农户的信任,增强了农户的发展信心,也解决了参与农户力量不足、积极性不够的问题。
同理,缺乏对农户的保障政策或措施,会抑制农户的内生动力。农村的发展基础相对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社会资本质量不高,因而突发事件容易造成农户收入大幅度降低。从农户个体来说,由于自身禀赋差异造成个人社会资本存在差异,个人社会资本薄弱时风险承担能力就差,且在农户身上这种差异表现为同质性。当农户认为未来收入会因为某些因素受到不良影响时,其经济决策、生产经营活动就会受到影响。例如,A村种植大户反映,2022年该区域遭受严重干旱,造成大量茶树枯死,给农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部分购买了保险的农户未得到合理的保险理赔,还有大量未购买保险的农户只能独自承担损失,这导致部分农户不敢加大对茶园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发展型农村社会保障政策虽然能够提高农民的风险承担能力,但只有正确的、有效的措施才可能使市场化背景下的社会资本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正向的积极作用,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9]。
3 社会资本视角下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路径
从功能角度来说,个人社会资本和集体社会资本在激发村民自利动机和集体利益动机方面效果都是显著的。社会资本通过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搭建组织化平台,能有效扩大村民的社会网络规模,提高村民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激发村民增收致富的动力。通过对A村的案例分析,总结社会资本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路径,可以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3.1 发挥乡村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
基于内生式发展的角度,乡村要以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根据专业、特长等情况,调研个人社会资本总量较多的乡土人才,建立乡村人才信息库,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挖掘培育创业能人、技术能人,特别是企业家型人才。同时,应开展创新创业政策讲解,吸引大学生、农民工主动返乡创业,积极组织乡村能人参与行业交流会、技术分享会,协助乡村能人的合作社、企业等经营主体申领奖补资金,拓宽创业融资渠道,为乡村能人的发展搭建平台。
政府有关部门应开展致富带头人等人才评选活动,营造创业致富光荣的社会氛围;引导乡村能人与易返贫群体结对帮扶,吸纳村民到合作社、企业就业,并根据帮扶与吸纳人数给予奖励或政策优惠;以乡村能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和对村民的帮扶作为选拔的依据与标准,吸纳乡村能人到村干部队伍,利用能人的声望,整合资源、协调利益,实现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
3.2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与信息交流
技能培训和信息网络建设能够增加农民的个人社会资本,从而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相关实证研究表明,教育与社会结构的资源存在高度关联,人均受教育年限高的村庄在合作、互惠、熟人信任方面高于人均受教育年限较低的村庄[10]。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与信息交流。一是拓宽技能培训的渠道。发挥乡村能人之间农民培训农民的熟人传帮带作用,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当地科协、产业协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建立农业技术培训站点。二是顺应时代需求与潮流,降低信息获取门槛。例如,乡村可以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采用网络云课堂互动式授课模式,开展农业技术、直播带货、品牌管理等技术指导,实时满足不同层次村民的技能培训和信息交流需求。三是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组织村民代表实地参观产业示范村,让村民通过“互聘”“挂职”的方式交流学习,同时发掘乡土特色文化,挖掘和发挥农民在民俗文化、手工技艺等方面的特长,激发农民参与交流学习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