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崇信县农村发展研究

作者: 马鑫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甘肃省崇信县坚持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统揽,大力培育生态养殖和优质果菜产业,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促进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崇信县应始终坚持产业靠实到村,不断筑牢乡村振兴发展根基;集体增收到村,全面拓宽乡村振兴致富道路;文明实践到村,全面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致富帮培到户,聚力拓展乡村振兴增收渠道;矛盾化解到户,持续巩固乡村振兴发展成效;环境治理到户,全面提升乡村振兴村容村貌;深化改革到户,着力激活乡村振兴创新动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发展;崇信县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1-22-4

0 引言

近年来,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紧紧围绕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先后探索总结了“五四三二”工作机制,集中开展“九项整治清零”行动,推动乡村治理由管到治到精嬗变,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推出“红牛贷”壮大“牛”经济,深入开展“十创十评”活动,聚力打造和谐美丽乡村,为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1 崇信县农村发展成效

1.1 坚持乡村振兴规划引领

崇信县坚持县域规划建设一盘棋,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农村为腹地,统筹空间布局和城乡规划,做到乡村规划与县城规划有效衔接。崇信县坚持“专群结合、土洋结合”的原则,聘请高资质规划设计公司承担规划编制工作,不断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化水平,有序推进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村庄严格按照规划建设,对撤并搬迁类村庄严格限制新建、扩建活动。

1.2 全链条开发特色产业

崇信县紧扣“产业转型、结构升级、要素聚集、链条锻造”四个关键,深入推进农业产业链“链长制”试点工作,并组建了产业链党建联盟,全力强链、延链、补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一是全力推进红牛产业链发展。崇信县紧紧围绕打造平凉红牛核心区的目标定位,大力实施“园区创建、链主培育、扩繁增量、体系构建、饲草保障、品牌提升、循环发展、机制创新”八大工程。根据《崇信县2022年农业农村工作汇报》,崇信县当年新建窑洞养牛示范点6个、规模化肉牛养殖场2个,新增肉牛1万头,“平凉红牛·中央厨房”、红牛公司有机肥生产线等项目建成运营。二是提升设施蔬菜产业水平。崇信县加快汭河、黑河川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建设。根据《崇信县2022年农业农村工作汇报》,崇信县当年新建日光温室29座、钢架大棚和拱棚1 500座,并建成玻璃智能连栋温室、水肥一体化管理站、数字农业服务中心、冷藏保鲜库、蔬菜分拣中心及农产品检测中心,蔬菜种植面积达4 833 hm2。三是不断推进生猪产业提质增效。为促进生猪产业发展,崇信县大力实施“龙头引领、链条延伸、品牌培育、企地融合、循环利用”五大行动。根据《崇信县2022年农业农村工作汇报》,崇信县当年实施生猪产业链项目6项,存栏能繁母猪700头、仔猪3 200头,生猪饲养量9.67万头,出栏6.10万头。四是创新推出“红牛贷”,壮大“牛”经济。崇信县聚焦红牛养殖企业和农户贷款缺政策、授信难、时间长、成本高等融资难问题,强化政策设计、优化担保方式、改进服务模式,创新推出“红牛贷”,为当地红牛产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政策扶持新路子。

1.3 全方位加强乡村治理

第一,崇信县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大力整治高价彩礼、人情攀比、薄养厚葬、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同时,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红白事务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基础,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和“双诺双评”工作法,扎实开展乡村振兴“十创十评”活动。第二,崇信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群众精神文明创建,积极推进文明创建活动,争取省级文明乡镇创建实现全覆盖。同时,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复和再利用,切实保护民族村寨、特色民居、文物古迹、农业遗迹、民俗风貌,真正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1]。第三,崇信县把打造精准高效的志愿服务项目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有效载体,依托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8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聚焦资源整合、平台打造、活动开展等工作重点,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厚养薄葬、勤俭节约等文明新风,不断提升群众的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全面营造文明和谐氛围。根据《2022年崇信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报告》,崇信县当年开展“我们的节日”实践活动超过80项,深度挖掘培育“有事说一声”“科技小板凳”“文明集市”等志愿服务品牌,打造木林乡金龙村红色教育基地、柏树镇党洼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文明实践工作典型16个。

1.4 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第一,崇信县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充实乡镇工作力量。持续优化村“两委”班子特别是带头人队伍建设,推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由“选优配强”向“管训促用”转变。加大在青年农民特别是致富能手、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第二,崇信县推进“一站式”便民服务,采用盘活现有资源或新建等方式,整合利用村各类闲置场所增设服务设施,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推进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短板。因地制宜建设农村应急避难场所,开展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无障碍建设和改造[2]。第三,崇信县充分发挥人才的“造血”作用,聚焦牛、果、菜等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紧紧围绕产业链条延伸和农民增收,通过送教下乡、网络教学、开办培训班等方式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现场指导服务活动,积极培育农村“双创”人才、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农民。

1.5 积极打造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

第一,崇信县全力打造绿色低碳村庄,因地制宜推动农村地区光伏、风电发展,推进农村生物质能源多元化利用,加快分布式光伏发电整村推进试点工作。引进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实施风力发电项目,计划完成50 MW风电指标。第二,崇信县强化清洁供暖设施建设,多形式推进城乡居民冬季取暖清洁化,实施天然气利用工程项目。根据《崇信县2022年农业农村工作汇报》,崇信县当年建设天然气管网86 km,为23家企事业单位及商铺供气。第三,崇信县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不断改造10 kV农网线路和村庄通动力电,供电质量安全稳定,满足村民生活和乡村产业用能需求,动力电通村率100%,农户通电率达到100%。

1.6 切实加强农业保障

第一,崇信县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扎实开展撂荒地整治清零专项行动,将撂荒地建成高标准农田。根据《崇信县2022年农业农村工作汇报》,崇信县当年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1.8万hm2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6万t以上。第二,崇信县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完善农村建房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第三,崇信县坚持把推广农业保险作为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举措,扎实开展病虫害防治,严格执行“三日一查,一周一报”的工作制度,对各乡镇开展抽样调查,积极推广绿色防控和专业化防治技术。

2 崇信县农村发展建议

2.1 产业靠实到村,不断筑牢乡村振兴发展根基

第一,崇信县应采取“专业队伍+乡村干部+乡贤人才”的方式,集聚智慧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既不盲目拆旧建新,也不脱离实际搞大开发,避免无效投入造成浪费,切实防范乡村债务风险。

第二,崇信县应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牛、果、菜、猪等特色产业发展和产业链建设,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合理确定各村主导产业。

第三,崇信县应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进一步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大力推广“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扶持合作社精准选产业、建基地,拓展营销服务。

第四,崇信县应全面落实抵押担保贷款、特色产业奖补等扶持政策,加大对重点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乡村产业发展,将产业发展任务靠实到村,落实到经营主体和农户,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

2.2 集体增收到村,全面拓宽乡村振兴致富道路

第一,崇信县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充分挖掘村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结合壮大提升“清洁能源、特色文旅、生态养殖、优质果菜”四大产业,逐村分析、精心谋划,制订“一村一策”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并在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确保村集体经济组织增收,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受益。

第二,崇信县应依托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地冷藏保鲜,建设通风贮藏库、机械冷库、气调贮藏库及配备预冷设备等。同时,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鼓励发展生鲜电商、蔬果宅配、产地仓等新型流通业态,推广线上交易、线下体验、分拨配送、流通加工等一体化的集约式运营模式。

第三,崇信县应依托物流中心建设,打造直播带货基地,加快完善县、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积极培育电商企业,推广运用县域电商同城配送平台,加大地域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力度[3]。

第四,崇信县应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推进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和农村集体经济、集体资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数字化管理,推进涉农事项在线办理,加快推进城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

2.3 文明实践到村,全面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第一,崇信县应完善村级治理机制,全面推行“双诺双评”工作法,结合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治理重点任务,根据村情,围绕村社道路、供水、路灯、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改善,村集体经济增收,便民利民事项,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关爱服务,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工作,向村民做出承诺。

第二,农户应结合家庭生产生活实际,围绕户内卫生整治、房前屋后“三堆”(土堆、粪堆、草堆)清理、庭院绿化美化、志愿服务、孝老睦邻等具体事项向村“两委”做出承诺。

第三,崇信县每年年底应开展双向评议活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引导村民对村“两委”承诺事项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把村民评价结果作为乡镇党委、政府及包抓单位对村级项目安排、奖励扶持、村“两委”成员评优选先等方面的依据。

第四,崇信县应不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抓紧抓实文明村镇建设,持续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媳妇、身边好人和“十好村”“十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评选活动,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第五,崇信县应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健全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等,治理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封建迷信等不良习气,推动“积分超市”等典型做法,引领树立弘扬乡村文明新风。

2.4 致富帮培到户,聚力拓宽乡村振兴增收渠道

第一,崇信县应鼓励农户发展牛、果、菜、猪等特色产业和庭院经济,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落实特色产业奖补、惠农补贴发放等措施,持续增加农户经营性收入。

第二,崇信县应千方百计拓宽农村劳动力务工就业渠道,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扎实摸清有培训需求和外出务工意愿的群众底数,抢抓务工人员返乡有利时机,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外出务工劳动力输转工作。

第三,崇信县应加快推进帮扶车间转型升级,规范村级公益性岗位管理,促进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和乡村公益性岗位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数量稳中有增,最大限度保障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第四,崇信县应打造集小微企业孵化、农产品加工销售、农民创业就业等于一体的综合园区,积极培育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打造一批旅游乡村、农家乐和精品民宿,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