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中原农谷发展规划(2022—2035年》

作者: 朱燚波 张瑞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河南省地处中原,农耕文明悠久,粮食作物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素有“国人粮仓”的美誉。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发挥中原农谷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更好支撑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省,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河南省政府于2023年6月13日印发《中原农谷发展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提出坚持以服务大局为根本、以种业振兴为核心、以提升质效为目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的战略导向,明确了中原农谷“四大中心、两个示范区”[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中心、现代粮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农业对外合作交流中心、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智慧(数字)农业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和“一核三区”(核心区:国际一流农科“芯”城,西区:高新技术转化集成地,东区:粮油产业经济集聚地,南区:食品加工产业示范区)的功能布局。《发展规划》明确,规划空间范围包括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全域,延津县、新乡县、获嘉县、原阳县部分地区,涉及5个县(区)的34个乡镇(街道、农场)、841个行政村,总面积1 611.83 km2,总人口144.92万人。

《发展规划》明确了中原农谷的规划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25年,农业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更加完善,农业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一批关键部位、重要环节“卡脖子”、短板技术取得标志性突破,“四大中心、两个示范区”初步建成,成为带动全省乃至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示范引领区;到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的农业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科研试验示范基地集群和全球粮食科技创新高地,成为国家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主要战略力量,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全球十强种业企业培育实现新的突破,打造形成千亿级种业、粮食产业集群,中原农谷科技创新力、产业竞争力、品牌影响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发展规划》聚焦“四大中心、两个示范区”功能定位,以打造创新策源地、重塑产业新优势、延伸产业新领域、塑造开放新平台、提升综合服务新能级等5章,系统谋划部署了24项任务,并围绕农业科技、粮食产业、全产业链培育、服务能级提升等领域,明确了需重点实施的20项工程。

在打造创新策源地方面,《发展规划》重点部署了7项任务。一是打造生物育种核心引擎,实施种业创新能力跃升工程,重点提升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功能,高标准建设神农种业实验室,统筹建设种业关键领域重大创新平台。二是搭建粮食技术创新平台,实施粮食技术创新重大工程,重点建设粮食科技创新集成区,打造粮食技术合作平台,高标准规划粮食科技小镇。三是引聚高端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强调积极融入全球农业科技创新网络,引进国内一流农业创新平台机构,推动省内涉农研发机构集聚。四是培育一流创新人才团队,提出引进培养农业战略科学家,打造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青年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从而打造农业科技创新主力军。五是开展重大核心技术攻关,强调开展底盘技术创新攻关、种质资源技术攻关、农作物生产技术攻关和优势品种技术攻关,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专利自有、技术自主。六是培育壮大创新企业雁阵,提出建立完善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实施百强企业招引计划,加快培育本土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高成长型科创企业。七是推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提出健全科技成果孵化体系,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全方位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在重塑重构粮食产业竞争新优势方面,《发展规划》重点部署了5项任务。一是全方位夯实粮食产能基础,提出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集中连片建设66 667 hm2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二是完善绿色多元食物供给体系,提出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三是推进食品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2%。四是打造全国预制菜产业高地,到2025年,预制菜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五是做大做强优势龙头企业,提出利用中原农谷投资基金搭建高层次招商引资平台,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企业集群。

在拓展延伸农业全产业链方面,《发展规划》重点部署了4项任务。一是发展壮大现代农机装备产业,提出到2025年,设施农业、畜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均达到55%。二是培育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业,提出培育种业CRO(合同研究组织)服务,优化农业生产服务,开展教育培训服务,打造涵盖合同研发、成果转化、教育培训等多领域的优质高效服务体系。三是前瞻布局生物技术产业,提出优化升级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生物能源产业,积极培育生物环保产业,到2025年,生物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四是培育农业绿色低碳循环产业,提出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绿色种养循环;到2025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

在聚力搭建农业对外开放新平台方面,《发展规划》重点部署了3项任务。一是完善重大开放通道载体,提出充分借助河南省空陆网海“丝绸之路”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平台叠加优势,推动开放载体建设,提升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水平。二是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提出积极对接农业科技创新优势区域,创新合作渠道、合作方式,开展创新资源共享、科技联合攻关、科技成果协同转化,推动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农业开放创新生态。三是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提出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制种育种、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冷链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等领域为重点,持续开展全方位合作交流。

在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服务新能级方面,《发展规划》重点部署了5项任务。一是构建内畅外联基础设施网络,提出以轨道交通为引领,以高等级公路为骨干,加快构建与郑州都市圈深度融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升郑新一体化发展水平,打造连接郑州市与豫北协同发展区的“桥头堡”。二是推动谷城院深度融合发展,提出强化以院立谷、以谷带城、以城促谷发展理念,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动谷城院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三是健全高端人才服务体系,提出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建高水平医疗服务,开辟外籍人才“绿色”通道,为农业科技人才提供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四是推进数字智慧农谷建设,提出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城市设施,推动水利、公路、电力、物流、环保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打造智慧农谷。五是打造绿色高效现代物流体系,提出借助郑州航空港、国际陆港等省内“空、铁、公、海”多式联运优势,建设集冷链物流、农资仓储交易、种子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商贸物流区,打造国际农业物流陆港。

《发展规划》还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专章部署,提出严守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红线,集约高效利用资源,有效防控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打造生态友好型农业示范园区,推动中原农谷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发展规划》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一是加强大气、水污染物和固体废物防治,强调采取合理措施,有效控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二是控制农药化肥面源影响,提出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建立安全用药制度,同时发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绿色种养循环新模式,开展地膜专业化回收和资源化利用。三是严控生态环境影响,强调对生态敏感区、动物栖息地采取优先避让措施,无法避让的应提出合理有效的减缓措施和补偿措施。四是落实环境管理措施,提出严格落实区域大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鼓励节约用水,提高水重复利用率。

《发展规划》还从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运行机制、落实支持政策、强化项目支撑、坚持改革驱动、强化考核评估等6方面,细化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强调汇聚各级各方力量,形成建设中原农谷的强大合力,不折不扣推进规划实施。

(记者:朱燚波 张 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