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我国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作者: 杨梦璐
摘 要:根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2018年和2021年的数据,从经济收入、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居住生态环境5方面,实证研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有助于推进文化与精神文明和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会全方位提升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乡村振兴;幸福感;农村居民;Ordered Probit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7;D4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2-18-5
0 引言
大雅有诗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由此可见,小康社会是古代先贤描绘的理想社会。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正式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农村各项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又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笔者根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数据,探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1 文献综述
幸福感是人类个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是由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种心理体验,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
当前,国内诸多学者对农村居民幸福感进行了研究。许海平等[1]采用CGSS公布的2013年数据研究公共服务对中国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并分析对不同年龄和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幸福感影响的差异性。曾鸣[2]基于CGSS公布的2010年和2015年数据,实证分析中国公共文化支出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李阳等[3]从农村居民幸福感的界定出发,通过经济、文化、社会保障和基层民主建设4方面分析了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王海英等[4]基于2007—2019年的40项实证研究,运用Meta分析,探究影响我国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及影响效应,分析其是否存在异质性,并探讨各影响因素的影响效应随时间迁移的动态变化趋势。王海英的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家庭人口数、住房条件、家庭年收入、区位特征、医疗条件、人际交往是影响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国内较多学者对影响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但鲜有学者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我国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基于此,笔者基于CGSS公布的2018年、2021年数据,从经济、文化、基层民主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及生态环境等5方面实证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笔者选取CGSS公布的2018年、2021年相关数据进行研究。CGSS始于2003年,是我国最早的全国性、综合性、连续性学术调查项目之一,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负责实施。其数据样本量大、抽样较为合理、调查内容较为翔实,是分析居民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较为可靠的数据来源。
2.2 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2.2.1 被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为农村居民幸福感,对应CGSS表中的A36题。
2.2.2 解释变量。在借鉴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经济收入、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居住生态环境等5方面指标作为解释变量。
2.2.2.1 经济收入。经济收入是生活的基本保障,收入直接影响人们的幸福指数。王海英等[4]认为,家庭年收入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因此,笔者选取CGSS表中的家庭年收入衡量经济收入。
2.2.2.2 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在CGSS表中,涉及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题项有最高教育程度、参加文化娱乐活动和参加体育锻炼等。李阳等[3]认为,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同主观幸福感息息相关。
2.2.2.3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笔者选取政治面貌、社会公平性和是否参与选举衡量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情况。
2.2.2.4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笔者选取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衡量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2.2.2.5 居住生态环境。笔者选取家庭房产数量、住房面积及居住地区空气质量衡量居住生态环境。
2.2.3 控制变量。为避免遗漏变量而产生误差,参考有关学者的计量模型,尝试在模型中增加控制变量。笔者选取的控制变量包括被访者的出生年份、性别、健康状况等。依据前文所述,相关变量取值及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我国农村居民幸福感均值从2018年的3.829 6提高至2021年的3.936 2。
2.3 研究模型设定
研究模型对于统计最终结果是至关重要的,其选取通常和问卷表的数据类型及变量类型相关。CGSS表中题目的答案选项数据大多为等级类数据或分类数据,依据陈强[5]的研究结论,可以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下文简写为Oprobit)。另外,为验证统计结果的稳健性,增加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OLS)模型统计用于对比分析。假设居民幸福感为[Happiness],具体模型估计公式为
[Happiness=i=1n(βiIndexi)+s+ε(i=1,2,…,n)] (1)
式(1)中:[βi]、[s]为待估计参数,[Indexi]为第[i]个选取的变量,[ε]为随机扰动项。
3 结果分析
笔者运用Stata 16软件对CGSS公布的2018年和2021年相关数据集进行回归分析,以实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我国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3.1 基准回归分析
为保证样本有足够的数量,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8年和2021年的数据组成的混合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对于“家庭年收入”,参照祝仲坤等[6]给出的方法将其加1后取对数(有许多样本数据为0,加1是为了保证能够取对数)。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OLS模型和Oprobit模型回归结果基本吻合,说明回归结果是稳健的。因此,根据回归结果作出统计解析。
3.1.1 经济收入。家庭年收入和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且都在1%或5%统计水平上显著,对应系数越高表示对提升幸福指数的贡献度越大。回归结果表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农村居民经济收入大幅增长,提高经济收入的获得感带来了个人主观幸福感的提升。
3.1.2 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居民最高教育程度与其主观幸福感呈现正相关,而且统计水平均显著。这说明提高农村居民文化教育水平有益于其主观幸福感的提高。参加文化娱乐活动与主观幸福感呈现负相关,参加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呈现显著负相关,即对应系数越小(锻炼的次数越多),越能提高个人幸福感。总的来看,农村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有益于农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
3.1.3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表2显示,政治面貌、参与选举情况与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呈现负相关;“你认为社会是否公平”与主观幸福感呈现正相关,且结果均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结果表明,提高农村社会公平性能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的个人幸福感。
3.1.4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城市或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养老保险系数均与居民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即对应系数越小(参保率高),越能提高个人幸福感。由此可见,提高养老和医保参保率能促进幸福感的提升。
3.1.5 居住生态环境。家庭房产数量、现居住房屋面积均与居民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且在1%或者5%或者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空气质量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综上所述,我国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展农村经济、加强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及改善居住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3.2 异质性分析
采用分样本估计,检查不同类样本之间的异质性。
3.2.1 按照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类回归。从经济收入来看,3个地区差别明显。因此,在异质性分析时,采用Oprobit模型对东部、中部、西部3个地区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在经济收入方面,3个地区的农村家庭年收入指标对应系数均为正,且都在1%或5%统计水平上显著。其中,中部地区相关系数为0.115 8、西部地区为0.078 1,均高于东部地区。这表明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更有益于提升当地居民幸福指数。在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3个地区的最高教育程度指标对应系数均为正,且都具有显著性;3个地区参加文化娱乐活动指标对应系数均为正,仅中部地区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3个地区参加体育锻炼指标对应系数均为负,且都在1%或5%统计水平显著。加入控制变量后,从出生年份指标来看,其对应系数均为负,且都具有显著性;3个地区健康状况指标对应系数均为正,且都在1%统计水平显著。这说明改善身体健康状况能极大地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感。
3.2.2 按照性别和年龄分类。采用Opr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在性别的回归研究中,大部分结果差别较小。健康状况指标对应数据表明,女性居民比男性居民更注重身体健康。在最高教育程度方面,女性对应的系数高于男性。因此,提高我国农村女性的文化教育水平,能有效提高其幸福感。
60岁以下和60岁及以上的样本在“参加农村医疗及养老保险”对应系数均显著,且60岁及以上老人的负相关性超过60岁以下的老人。因此,对农村老年人来说,参加养老保险、改善健康状况能提升其幸福感。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笔者根据2018年和2021年CGSS相关数据,从经济收入、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居住生态环境5方面实证研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①提高村民经济收入,能显著提升其主观幸福感;关注农村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有益于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提升;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能提升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有利于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提升。
②注重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农村居民经济收入,有利于增强其幸福感。
③农村居民最高教育程度越高,其主观幸福感就越强,且对女性效果更加明显;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体系,有利于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
4.2 建议
4.2.1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各地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构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应培育农村新业态,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精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注重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地制宜探索和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打造生态环保产业链;发挥东部地区的引领作用,改变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状况,探索构建合作帮扶机制;依托东西部地区协作、对口支援,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4.2.2 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各地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同时推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注重提高当地师资水平,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特别是农村女性的受教育水平。例如,采取轮岗制,使市区优秀的师资力量向农村倾斜;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养合格人才。
4.2.3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各地政府应增加农村社会保障投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提高新农合的报销比例、扩大报销范围,切实解决农村居民看病贵的问题;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广建设村级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针对农村老年人开展定期免费体检,使其有病早治、无病预防,保证农村老年人晚年生活健康幸福。
参考文献:
[1]许海平,傅国华.公共服务与中国农村居民幸福感[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8(1):3-11.
[2]曾鸣.公共文化支出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了吗?[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报,2019(3):27-37.
[3]李阳,张素罗.浅谈农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J].南方农业,2019(11):99-101.
[4]王海英,夏英,孙东升,等.中国农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6):208-219.
[5]陈强.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6]祝仲坤,冷晨昕.互联网的使用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来自CSS2013的经验证据[J].经济评论,2018(1):7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