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国内乡村治理研究可视化分析

作者: 赫比布拉·斯依提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乡村治理研究可视化分析0

摘 要:运用CiteSpace软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乡村治理研究的885篇文献为样本数据,对乡村治理研究领域的年发文量、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共现和突变等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乡村治理研究发展脉络,以把握乡村治理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学界对乡村治理的研究围绕乡村治理、村民自治等方面展开;针对乡村治理开展研究的机构、学者之间合作较少,对我国西部地区乡村治理的研究有待深化。新时代,对乡村治理的研究要立足本土化视角,注重理论创新;相关领域学者、机构应加强合作,注重研究方面的均衡性,同时加强对我国西部地区乡村治理的研究。

关键词:乡村治理;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G35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9-15-6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这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同时,也给乡村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强调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可见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乡村治理给予高度重视。而进一步推进乡村治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和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国家提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国内学者对乡村治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乡村治理实践中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针对乡村治理开展研究,有助于指导乡村治理实践。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治理有效目标,有必要对现有文献进行回顾研究。基于此,笔者运用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分析乡村治理领域的研究文献,梳理国内乡村治理研究的发展脉络、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并思考乡村治理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功能,检索主题设置为“乡村治理”,检索时间为2012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1日,期刊来源选择为北大核心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检索范围为“学术期刊”,共检索出文献895篇。经筛选,剔除与主题不相关文献共10篇,选择其余885篇文献作为笔者研究和分析的有效文献。

1.2 研究方法

笔者运用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分析乡村治理研究的年发文量、核心作者、来源机构、关键词及热点,试图梳理出我国乡村治理研究的趋势和脉络。CiteSpace是应用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可对特定领域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其知识拐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1]。

2 我国乡村治理研究概况

2.1 年发文量趋势分析

笔者对885篇有效文献的发布时间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2012—2022年,我国乡村治理研究年发文数量整体呈增加趋势。笔者依据年发文量将2012—2022年关于乡村治理的研究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2—2017年。此时期是相关学者对乡村治理研究的探索阶段,虽然每年的文献发布数量不多(100篇以下),但呈逐年增加态势。第二阶段是2018—2022年。在此阶段,年发文量增加速度比前一个阶段快。随着国家对乡村治理的重视并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乡村治理为主题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年文献发布量呈增加趋势。

2.2 文献作者分析

基于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文献作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文献作者以网络节点的形式出现,节点的大小与作者发表的文献数量有关。在时间区间范围内,出现的节点越大,作者发表文献的数量越多。由图2可知,在乡村治理近10年的研究中发文量最多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秀玲(10篇),其他作者发文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高其才、张春华、贺雪峰、宋才发、刘祖云、王骁毅、深费伟、陈寒非、刘昂等。

作者之间的合作密度和合作关系的辐射度,是衡量学者对乡村治理研究情况的重要指标,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作者的合作关系。由图2可知,刘伟、袁方成、罗静、安明友等学者之间的合作较为密切,贺雪峰、吴理财、项继权和姜晓萍4位学者之间的合作呈网状结构,其他作者之间的合作较少,大部分作者是独立研究和发文。

2.3 发文机构分析

由图3可知,从机构发文数量来看,发文量较多的机构是华中师范大学(40篇)、武汉大学(34篇)、清华大学(24篇)。从发文机构的属性看,多数机构为高校,说明高校是这一领域研究的主体力量。

3 乡村治理领域研究的关键词分析

文献的关键词是对文献主体和内容的高度概括。利用CiteSpace对样本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不仅可以看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有助于了解与该关键词有关的文献特点、研究趋势。

3.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图中,节点的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频次和该领域研究热度。在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中,将“Time Slicing”设置为“From 2012 To 2022”,阈值设定为“TOP50”,其他选择系统默认标准。由图4可知,关键词“乡村治理”出现频次最高(671次),意味着乡村治理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议题。图4中,关键词节点有337个,连线有383个,各节点之间连线密切;围绕“乡村治理”这一核心节点,构成了节点众多且连线密切的关键词共现网络,说明相关学者对乡村治理进行了多维度研究,各关键词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其中,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村民自治、法治、德治等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是各学者关注的重点。

3.2 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乡村治理研究变化趋势,笔者绘制了样本文献关键词聚类图(见图5)。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关键在于模块值(Q值)和聚类平均轮廓值(S值)。如果Q值>0.3,那么聚类结构显著;S值>0.5,那么聚类结构合理。通过运算可知,Q值为0.835 2(>0.3),说明聚类结构显著;S值为0.985 3(>0.5),说明聚类合理,聚类结果可信。

由图5可知,各学者对于乡村治理的研究主要围绕#0乡村治理、#1乡村振兴、#2自治、#3村民自治、#4治理、#5乡村规划、#6路径、#7多元主体、#8乡贤治村及#9民国等10个聚类群展开。除#0乡村治理外,其他聚类词可以分为4类。第一类为乡村治理主体,包括#7多元主体、#8乡贤治村等2个聚类群;第二类为乡村治理模式,包括#2自治、#3村民自治、#4治理等3个聚类群;第三类为乡村治理方式方法,包括#5乡村规划、#6路径等2个聚类群;第四类为不同时期的乡村治理,包括#1乡村振兴、#9民国等2个聚类群。在关键词聚类结果令人信服的前提下,对乡村治理的研究形成了上述4大类10个聚类群,可以看出各类关键词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各自在乡村治理研究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笔者根据关键词聚类,总结出乡村治理研究包括以下3个主题。

一是研究乡村治理的路径。陈燕[2]认为,多元合作是乡村治理的必然选择,因此要重塑基层政府、农村居民、社会组织参与的多元治理模式。殷民娥[3]认为,采取系统化的方法,把多元主体(基层政府、民间组织、个人)整合在一起,发挥协调效能,可提高乡村治理水平。黎珍[4]认为,围绕乡村振兴目标,发挥基层政府的作用,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可保障公共产品供给,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龚维斌[5]认为,党的领导、民生保障、群众参与、乡风文明、制度创新、公共服务等是乡村治理的经验。

二是研究村民自治的治理模式。这一模式最初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山县(现宜州区)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等地为解决公共物品供给问题、成立村民委员会进行的初步探索。近年来,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省、安徽省等地通过实践,创新出了多种村民自治实现形式[6]。后来随着乡村社会的发展和传统治理方式的改变,村民自治演变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治理思想。欧阳静[7]认为,“三治”融合治理的关键在于村民参与,基层政府需要培育和引导村民参与公共事务。左停等[8]认为,国家要提供保障,坚持自治是基础、德治是特色、法治是原则目标。

三是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乡村振兴下的乡村治理是学者研究的热点。在两者关系方面,周文等[9]认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全面振兴和国家有效治理的基石,因此要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统一领导,走乡村治理振兴之路。向玉琼等[10]引入乡村多功能理论,认为乡村发展的多功能可以推动乡村治理的多元化,因此需要多元主体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从而助力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中乡村治理主体方面,郭亮[11]认为,基层党组织根据乡村实际,建设乡贤理事会等组织,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村级治理。

3.3 突发性关键词分析

突发性关键词是在某一时间段内词频突然增加的关键词,并且依据各学者对该领域研究的深入而发生持续性变化,在时间窗口期内可以反映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12]。笔者运用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对乡村治理研究的前18位突发性关键词进行分析。由表1可知,乡村治理研究关键词的起始年份、突变强度。根据样本文献分析结果,2012—2022年,各学者针对乡村治理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2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12—2017年,是乡村治理研究的缓慢发展期。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在于对乡村内部治理模式的挖掘,关键词为村民自治、乡村秩序、内卷化、宗族、乡村规划等,其中突发强度较强的是村民自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原有的乡村治理模式滞后于农村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出现基层治理内卷化现象。因此,众多学者开始重新探索乡村治理模式,如村民自治、协商民主治理、社会组织参与治理。

第二阶段是2018—2022年,是乡村治理研究的快速发展期。这一时期出现的关键词为村规民约、法治、德治、自治、数字乡村、数字治理等,为乡村治理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各学者针对乡村治理的研究注重乡村传统的文化习俗,根据村规民约挖掘出新的乡村治理模式,推动我国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法治、德治、自治“三治”合一治理体系的提出,有助于完善我国乡村治理制度,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此外,数字治理成为这一阶段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主要观点认为,数字乡村治理是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实践过程[13],能够增强乡村治理能力,改变乡村治理过程、治理内容和方式[14]。随着经济的发展,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对乡村的治理,学者们针对乡村治理的研究也呈具体化、实践化趋势。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笔者运用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分析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乡村治理为主题的核心期刊文献的年发文量、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及研究热点等,归纳国内乡村治理研究的趋势,具体结论如下。

4.1.1 乡村治理相关研究文献的时空分析

乡村治理研究年发文量呈增加趋势,根据年发文量可将2012—2022年分为缓慢发展期(2012—2017年)和快速发展期(2018—2022年)。从整体来看,该领域研究内容丰富、主体多元,成果丰富;但学者之间合作不多,独立发文较多;从发文机构看,高校为研究主力军,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发文量较少。

4.1.2 乡村治理研究热点分析

从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结果来看,乡村治理、乡村振兴、自治、法治、德治等关键词是学者关注的重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