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助推瑞金市乡村振兴的模式与启示
作者: 钟茂林摘 要:江西省瑞金市是全国有名的红色旅游城市。近年来,瑞金市在推进红色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红色引流+吃住在农家+产业群共建”模式助力兴村富民、“坐下听+游中学+行中悟+品中感”研学旅行模式为红色乡村赋能、“党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红色康养+生态产业+种子芯片”模式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等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特色模式。通过对红色旅游助推瑞金市乡村振兴的模式进行分析,得出挖掘红色资源是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开发生态产品是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必要补充、创新治理机制是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等启示。
关键词:红色名村;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瑞金市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9-26-4
1 瑞金市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江西省瑞金市是全国最大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气候适宜,红色资源丰富。截至2023年5月,瑞金市共有革命旧址12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1]。瑞金市还被列入全国12个“红色旅游重点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除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瑞金市还拥有丰富的绿色、古色和民俗旅游资源,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且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瑞金市立足实际,以红色传承为主线,以乡村振兴为主题,深挖红色文化内涵,抓紧抓实红色名村建设,让红色资源转为“红色动能”,走出了一条“红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截至2022年12月,瑞金市已建成红色名村51个,其中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10个、省级及以上红色名村9个。
围绕“红色动能”带动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奋斗目标,瑞金市按照“一村一景一特色”打造样板式发展模式,以红色为底色,以农旅融合为特色,以特色产业为推手,通过丰富产业链、完善文旅线、增强服务体验、创新营销理念、引进外资等方式,推动乡村旅游向精品化、规范化、专业化、全域化发展转型,以“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赋能乡村振兴。
2 红色旅游助推瑞金市乡村振兴的主要模式
2.1 “红色引流+吃住在农家+产业群共建”模式助力兴村富民
以瑞金市黄沙村、洁源村、麻地村为代表的红色名村,依靠“红色故事”为当地旅游业引流。例如,黄沙村有著名的“十七棵松”的感人故事;洁源村依托红军夜校、红军医院等遗址打造“浴血瑞京”红色实景剧;麻地村以“长征第一站”为元素,开发以“长征宿营”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这些村庄通过“红色故事”引流,大力推进文化、旅游等产业相融合,围绕红色精神打造相关主题活动,形成深层次的旅游服务体验,并吸纳大量村民参与旅游接待,将“吃住在农家”发展为兴村富民的新动能。
黄沙村、麻地村、洁源村分别在村“两委”的组织下,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带动红色资源与乡村其他资源串联,丰富乡村旅游业态。例如,黄沙村实施产业带头人培育工程,打造享誉全国的本土品牌“华嬷嬷泡菜”[2];麻地村申请了“万田乡麻地米果”商标,并举办了5届黄元米果节,迅速打响了麻地村长征文化品牌;洁源村先后引进红色旅游项目“浴血瑞京”红色实景演艺和乡村旅游项目樱花奇境小镇,建成精品果蔬采摘基地。这些村庄通过集中整合各类农副产品、特色小吃,发展集观光、垂钓、采摘和会议会展、餐饮住宿服务于一体的生态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兴村富民。例如,在合作社的带动下,2022年“华嬷嬷泡菜”销售额达700万元,直接带动100多名村民增收致富;麻地村黄元米果产业实现产值超240万元,人均年增收2 200余元。
2.2 “坐下听+游中学+行中悟+品中感”研学旅行模式为红色乡村赋能
以瑞金市沙洲坝村、官山村、叶坪村为代表的红色研学旅行村,立足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推进研学、旅游相融合,依托瑞金市教育培训基地,打造“坐下听+游中学+行中悟+品中感”的红色精神研学课程和主题活动,并通过开发旅游精品线路串联周边红色景点,以“村庄+村庄”为研学路线,以经典景区为研学课堂,以师生优待政策为加持,形成深层次的旅游服务和研学体验。
著名的国家5A级景区瑞金共和国摇篮景区、“二苏大”会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旧址、“一苏大”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等分别坐落于沙洲坝村、官山村、叶坪村。上述村庄依托研学基地设置课程,策划开展研学活动。游客们来到红井革命旧址群、叶坪革命旧址群等处,听讲解、看展陈,品尝红井水、瞻仰红军烈士纪念塔、参观革命旧居旧址,通过“坐下听”“游中学”“行中悟”“品中感”的方式重温以瑞金市为中心的中央苏区时期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感受中央苏区红色历史文化。研学课程不仅充分利用了村中的场地和环境,也吸纳了大量村民参与接待,并通过科技赋能,形成了“培训到农户,体验到农户,用餐惠农户”的旅游创收模式。在红色研学培训的辐射带动下,村民们建合作社、办农家乐、当红色导游、卖文创产品及土特产,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人均收入显著增加。
2.3 “党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以瑞金市丰垅村、贡潭村为代表的红色名村依托红色阵地引流,并结合当地实情进行土地流转,探索出“党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发展模式。在该模式下,上述村党支部强化政治引领,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通过引进企业或成立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形成大规模种植基地,吸引农户加入种植生产,激发了农户积极性,提高了村民收入,激活了乡村振兴新动能,实现了红色名村的美丽转变。
丰垅村被誉为“长征第一村”。该村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借助中央红军长征决策和出发重点展示园建设项目和长征步道建设的契机,开发红色拓展培训、红军餐等红色旅游项目,带动周边村民开展白莲采摘、农事体验等创收活动,推动村集体与村民双增收。此外,丰垅村组建党员突击队通过“党支部+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流转土地40.0 hm2,引进瑞金市果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种植圣女果、姑娘果、海花红辣椒等特色农作物34.6 hm2,带动260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超1.6万元。2022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3.0万元。
贡潭村红色历史厚重,是上海市通往中央苏区的红色秘密交通线的必经之路。依托交通网络和红色资源,贡潭村开展红色旅游,做好生活娱乐、观光旅游、红色培训等项目开发。同时,该村成立齐发合作社,通过“党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设白莲、油茶、脐橙、烟叶种植基地,助力贡潭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2.4 “红色康养+生态产业+种子芯片”模式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以瑞金市朱坊村、田坞村为代表的红色康养村落,依托乡村田园环境吸引社会资本,改造村居老宅,融合红色文化和农耕,打造集生态康养、红色旅游、研学培训于一体的农文旅产业链,盘活低效闲置资源,激活乡村经济。
朱坊村与田坞村相邻。两村通过联合开发红色资源与乡村康养旅游资源抱团发展,初步形成以“红色旅游+生态康养产业”为主体的健康产业发展格局。在积极开展“六红教育”活动(读红色经典、学红色历史、讲红色故事、看红色电影、唱红色歌曲、上红色党课)的同时,当地积极发展健康产业,形成了荸荠、蔬菜、火龙果、食用菌四大产业基地,引进外资研发适合糖尿病人食用的大米品种,使当地成片的试验田成为乡村绿色生态游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在红色产业赋能下,2022年朱坊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90万元,由原来的“空壳村”变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模范村”。田坞村作为蔬菜专业示范村,种植蔬菜118.6 hm2,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注册了“京瑞民兴”商标,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种植蔬菜3 333.0 hm2以上,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丰收”。
3 红色旅游助推瑞金市乡村振兴的成效
3.1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一是加强了公路交通建设,提高了交通通行能力。地方政府及红色村落均高度重视红色旅游发展,积极调配资金,建设与现代标准接轨的公路等基础设施,打通交通“瓶颈”,满足了乡村振兴发展硬性需求。二是加快了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推进了数字乡村建设。例如,黄沙村、洁源村、麻地村在打造“吃住在农家”特色红色旅居项目的过程中,为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加速推进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提高了网络稳定性,扩大了网络覆盖范围,确保游客宜居、宜学。三是完善了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了服务水平。在发展红色旅游过程中,当地积极投资建设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例如,朱坊村建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幼儿园和卫生健康服务室等“五合一”场所,真正实现让群众在农村也能享受城区同样的教育医疗卫生条件[3]。
3.2 农民收入增加
在红色旅游带动下,瑞金市红色名村的村民收入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生活品质得到了明显改善,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例如,瑞金市很多红色名村大力发展蔬菜、黄元米果、瑞金牛肉汤、脐橙、药材等特色产业。在红色旅游的助推下,这些产业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较好的效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二是通过红色引流,带动了当地消费,增加了农民收入。例如,朱坊村依托中央红色医院、红军卫生学校等红色旧址,打造康养小镇,吸引大批游客前往参观,带动当地民宿、餐饮、农副产品加工等蓬勃发展,使当地群众成为红色旅游直接受益者,农民就业创业机会增加和收入水平提高。三是通过政府搭台,引进外资,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多元化。例如,丰垅村通过土地流转和对外引资,实现了大规模种植,既为农民带来了先进的种植经验,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又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此外,土地流转给农民带来了租金收入,使农民收入实现了多元化。
3.3 农民幸福指数提高
在红色旅游助力下,瑞金市乡村不仅面貌发生了改变,农民的幸福指数也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乡村社会治理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在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当地各村委会结合实际,逐步完善了乡村治理规范,建立了现代化的基层治理体系,加强了乡村社会管理和公共安全维护,村民的安全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二是红色文化得到了倡导,优良传统文化得到了弘扬。为了保护当地红色文化、乡土文化,当地各村党支部积极组织了各类文化活动,弘扬红色文化,倡导乡村“新风气”,通过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体育交流等,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当地村民在各类活动中提升了自身素养,基本形成了“人人都能讲红色故事,人人争做红色传人”的文化传承大格局。三是塑造了美丽乡村,加强了乡风文明建设。在发展红色旅游过程中,各村都注重环境的整治,积极开展环保工作,划定生态红线,提升村民环保治理能力,建立乡村绿道和生态景区。同时,各村积极组建红色文艺队,深入开展“村村一台戏”活动,利用农民喜闻乐见的表演方式,通过开展手绘宣传图画、修订家风家训、设立乡贤榜等活动,将红色文化、党的政策、移风易俗等内容融入群众,让乡风文明深入人心,在宜居宜养的环境中,村民的幸福指数大大提升[4]。
3.4 返乡创业大学生增多
在红色旅游快速发展背景下,各红色名村以乡村振兴为主线,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繁荣乡村文化,农业产业化得到了大力推进,吸引了部分大学生返乡创业。例如,黄沙村已有大学生返乡创业建设养殖基地、采摘园等;田坞村有大学生返乡从事抖音带货直播;叶坪村有大学生返乡从事农村电商业务。尽管大学生返乡创业情况仍旧不是十分理想,但相较于以往,还是实现了零的突破,可见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仍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可以吸引年轻群体参与乡村建设。从宏观上看,在多元主体协同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制定相关支持政策体系,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大学生返乡创业情况会得到显著改善。
4 红色旅游助推瑞金市乡村振兴的启示
瑞金市最独特、最有影响力的资源是红色资源,最具潜力的产业是红色文化旅游业。近年来,瑞金市立足优势、深挖潜力,推动“红古绿”相融、城区乡村景区一体,坚守红色底色,写好红色基因传承文章,通过政府搭台、多主体协同推进,促使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有效盘活了革命老区特色资源和生产要素,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振兴领域,为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当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集体经济活力倍增,农村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就业机会显著增加,走出了一条富有瑞金特色的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之路,为革命老区依托红色资源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