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作者: 米艳磊 王佳颖

摘 要: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我国农村地区越来越突出。因此,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质量,解决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发展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村养老发展提供了新契机。阐述乡村振兴与农村养老之间的关系,分析目前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的传统养老模式弱化、农村养老机构数量和设施不足、资金支持不足、老年人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及养老机构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并提出构建新型养老模式、完善农村养老机构建设与管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满足农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及提升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等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9-30-4

0 引言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64 018 766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70%,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阶段[1]。根据相关研究,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2]。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导致社会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对国家财政、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福利等制度体系提出了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在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问题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举措。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更多的人才、科技、资本等资源纷纷涌向农村地区,为农村养老发展提供契机,可帮助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和体系,促进农村养老的高质量发展[3]。

1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为农村养老发展提供重要契机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增加,如何保障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达到高质量养老目标成为一个十分重大的民生课题。虽然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条件等依然比城市薄弱,而这限制着农村养老产业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村养老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并成为助力农村地区养老产业发展的新起点。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应积极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开发利用各种公共服务资源,更好地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4]。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政策向农村地区倾斜,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农村养老体系建设,吸纳社会资金促进农村地区养老方式多样化,给予农村老年人更多的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在生活保障上,对农村老年人以年龄进行划分,每个月按照不同年龄标准给予老年人相应的补助,以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此外,政府通过财政支持对农村地区特困老年人进行集体供养,尽可能地保障农村地区老年人的生活。在医疗保障上,各地政府尽可能给予老年人医疗帮扶。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素质也在不断下降。针对此,各地政府积极组织医务人员下乡为老年人进行免费体检等活动[5]。此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会吸引一大批青壮年人才回乡发展农村产业,可在促进农民提高经济收入的同时让老人享受到儿孙绕膝的幸福生活,真正帮助农村老人实现老有所依,满足老年人群体的精神需求。

2 农村养老现状

2.1 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

我国农村养老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方式,该养老方式具有诸多优势[6]。首先,家庭养老有助于老年人融入信息化时代。农村老年人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社会群体。很多农村老年人由于时代原因而文化水平较低,这就导致其难以适应信息化的时代,需要子女在身边帮助其通过电子产品了解时代、融入时代。其次,家庭养老方式能够满足老年人的感情需要。老年人不仅需要与现代社会接轨,更需要来自家庭的情感。很多农村老年人生活圈子较小,生活方式单一。通过家庭养老,他们可以享受到天伦之乐,从而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最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养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社会养老的压力。采用家庭养老方式可以缓解农村地区对养老的需求,减轻农村地区养老的压力。可以说,家庭养老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养老方式,可以给老年人提供舒适安逸的晚年生活,为老年人提供情感温暖,有助于实现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地区出现了很多独居老人。由于老年人很难适应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因此,其更多地选择留在农村,与子女长期分地而居。这就导致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已不能满足农村的养老需求。

2.2 农村养老保障现状

农村老年人收入普遍较低,无法负担其养老费用。部分农村老年人除了子女提供的资金支持外,甚至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尽管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已实现了全国范围的覆盖,农村老年人年满60岁就可以领取一定数额的基础养老金,但是基础养老金只能对老人的基本生活起到保障作用,无法助其应对基本生活之外的开销。同时,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农村老年人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很容易被各种疾病所困扰。此外,农村独居老人的比例越来越大,城市化加速导致农村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农村老年人与子女分地而居,从客观上导致了代际分居现象。代际分居不利于农村老年人融入信息化时代,导致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主动或被动地与现代社会脱节,使其无法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服务。

3 农村养老困境

3.1 传统养老模式弱化

传统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在该模式下,农村老年人依靠子女为其养老。但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进城务工,导致农村老年人无法再依靠子女为其养老,传统养老模式因此面临被弱化的困境。农村空巢老人正是由于子女外出务工而大量涌现的。这也说明传统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模式正在逐渐瓦解,其应有的功能将不再有效发挥。同时,由于农村年轻人生活观念的改变,逐渐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并希望子女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因此选择前往城市生活。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选择留在城市。这就造成了农村青壮年人口越来越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老年人面临谁来养老的困境。

3.2 农村养老机构数量与设施不足

一是农村养老机构数量不足。根据《2021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截至2021年末,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0 056万人,占总人口的14.2%,但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仅有20.8%[7]。由此可见,我国处于无人抚养状态下的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较多,并且实际上农村地区老人面临着更加严重的无人养老困境。根据调查研究,我国农村地区养老院覆盖率仅为城镇的50%,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或托老所的覆盖率仅为城镇的25%[8]。由此可见,农村养老机构数量存在严重不足问题。二是农村养老机构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农村养老院、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或托老所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只有一些简单的并不适合高龄老年人的健身器材,而且无法给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活动空间。与此同时,很多农村地区养老机构都只配备了电子血压计、血糖测试仪等简单的医疗设备,而老年人处于老年病的高发阶段,且疾病种类较多,仅依靠这些简单的医疗设备显然无法满足老年人日常健康检查的各种需要。

3.3 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老年人本身就属于社会弱势群体,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老人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9]。加之农村老年人无法通过工作实现自我养老,这就导致了其生活质量较低。因此,农村地区老年人对于财政支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目前财政支持力度尚有不足。首先,部分农村地区对社区内医疗站建设资金投入较低,导致医疗站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使患病老人就近就医困难。加之农村老年人子女大多长年外出务工,无法居家照顾病人,导致部分患有严重疾病的老年人无法走出家门就医,造成该部分人群就医困难。其次,农村养老保险金额较低,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有待提升。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每月领取的养老金无法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根据《国家统计年鉴》,截至202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6 322元[10]。虽然相较于年轻人,老年人消费支出较低,但是每月仅领取不足1 000元的养老金,显然无法满足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所需。

3.4 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

随着农村年轻人大量涌入城市,许多农村老年人成为独居老人。加之子女忙于工作,没有太多的时间与精力照料他们,导致独居老人容易出现焦虑、孤独、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很难接受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无法使用电子产品使其容易在社会活动中受到挫折,更容易出现悲观的心理;另一方面是老年人较少与子女进行交流,也会加重其焦虑、孤独情绪。因此,许多农村老年人在心理方面产生了特殊的需求,但是农村地区缺乏针对老年人的心理辅导机构,无法为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导。

3.5 养老机构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农村养老院、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及托老所的工作人员普遍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整体服务水平较低。首先,农村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只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无法为老年人提供情绪价值,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其次,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养老机构严重缺乏护理人员。就护理工作本身而言,其是一项较为繁重的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目前我国针对老年人的护理人员较少,行业需求较大,农村老年人的护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11]。最后,农村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学历普遍不高,且未接受过系统的训练,其所提供的许多养老服务仅是按照经验照顾老年人,一般都只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帮助,无法针对不同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生活起居提供细致的服务。

4 破除农村养老困境的对策

4.1 构建新型养老模式

在我国大力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的背景下,新型养老模式应运而生,互助型居家养老模式即为其中之一。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一方面互助型居家养老模式能整合农村资源,缓解养老需求庞大与人才短缺之间的矛盾,帮助老年人实现自身价值;另一方面互助型居家养老模式具有成本低、可持续发展的特点,适宜在农村地区推广。因此,各地政府可借助自身的行政组织能力和号召力,大力倡导发展互助型居家养老模式,使农村老年人通过自助和互助的方式,以亲、邻为基础结成互帮互助小组。这样既能发挥老年人自身的能力,又能实现共同养老,进而降低社会的养老压力。此外,可采取家庭养老服务协议模式,让子女与父母签订合理并符合其实际需求的书面协议,在协议中规定合理的养老金额及陪伴老人的时间。如此不仅可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心愿,也能让子女孝顺老人,更能让政府实现对养老的有效监督。

4.2 完善农村养老机构建设与管理

为解决农村养老机构数量与设施不足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明确要引导社会组织、企业等积极参与养老机构建设,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农村养老体系,逐步培养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养老产业。一方面,仅依靠政府投资建设农村养老机构不是长久之计,还需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机构建设,以减轻政府压力。另一方面,在吸引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养老机构建设的基础上,要重视养老机构相关设施与设备的完善。在养老机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各地政府要不定时地进行督查,确保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相关要求,同时保证床位、医疗器械等的配备符合老年人的切实需求。

4.3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助于振兴乡村的产业,吸引人才回乡发展,增加乡村活力等。首先,在国家财政支持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会让更多的农村年轻人回到家乡。农村青壮年返乡创业,在帮助振兴家乡产业的同时可以陪伴家中老人,减少农村独居老人数量,缓解政府和社会的养老压力。其次,各地政府可将乡村产业的部分收入投入农村养老建设,加大对农村养老的资金支持力度。例如,可为超过70岁的老年人提供专门养老补贴,并且在其就医方面实行能免则免的政策,进一步降低老年人就医贵的心理负担,进而将乡村振兴成果惠及民生。最后,政府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农村社区内的医疗服务。例如,在乡村医疗站配备专业医务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必要时也可提供上门医疗诊治服务,让腿脚不便的农村老年人可以足不出户享受到医疗服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