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使用者需求的城市绿道生态性发展与建设研究

作者: 刘星

基于使用者需求的城市绿道生态性发展与建设研究0

摘 要:绿道是现代城市中最具生态性和参与性的公共空间,也是一座城市生态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结合城市绿道使用者行为习惯分析,以湖北省武汉市城市绿道为案例,进行绿道建设特点、设施建设、使用现状调研,并提出以使用者需求为导向,将数字技术与绿道空间规划有机结合;以地域文化为依托,构建文化休闲主题性绿道;优化绿道沿线布局,营造深度体验场景等绿道规划与建设原则。从遵循绿道生态性连通要求、提升绿道的生态性功能、完善绿道驿站生态性服务体系3个方面总结了城市绿道生态性发展策略,以期为其他城市绿道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使用需求;城市;绿道;生态性

中图分类号:TU98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9-115-3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尊重场地现状和周围生态环境特点,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对绿道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可保证绿道的安全使用[1]。紧密结合地形,避免重复填挖,做好与城市交通系统的有效连接,可提高绿道的可达性,方便人们使用。同时,绿道承担着展示和传播地域文化特色的任务。地域文化能够赋予绿道更加独特的文化厚度,赋予绿道更多的“个性”,向使用者传递该区域的场地特征,发挥城市绿道的“名片”作用,发扬这种特点,使其成为绿道绿色生态发展的重要“基因”。善于挖掘地域文化特色,运用得当,可以成为支撑绿道可持续发展的“永动机”。

1 城市绿道使用者行为习惯分析

绿道使用者的使用行为包括多种类型,如散步、健身、骑自行车、观光游览、亲子娱乐等[2]。绿道的存在应充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例如,为满足使用者骑自行车的需要,应将自行车道与步行道进行分离,保证自行车道的宽度,铺装较为平坦的路面,设置自行车租赁、存放点、维修点,建立较为完善的标识系统;而满足市民日常休闲的绿道,在进行绿道功能设计的同时应该注重绿道的节点设计,为市民提供较为开阔的场地,合理设置休息设施、健身娱乐设施、夜晚照明设施;满足使用者观光游览需要的绿道,需要与周围自然人文景点加强联系,并配备良好的旅游服务设施。因此,做好使用者行为习惯分析,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多元化需求,是当前做好绿道科学设计规划的前提。

2 武汉市城市绿道建设特点

湖北省武汉市城市绿道有许多具有特色的段落,成为市民徒步、跑步、骑行的好去处。以东湖绿道为例,有按照国际自行车赛道标准设计建设的自行车赛道,有用夜光材料铺成的荧光跑道。武汉市城市绿道建设积极融合公共艺术,提升绿道文化内涵,打造生态艺术公园、国际公共艺术园等特色节点,成功举办国际雕塑艺术双年展、中国东湖青年雕塑家邀请展等活动,持续扩大影响。通过这样的形式,市民可以与绿道沿线的公共艺术作品较好地进行互动,将市民变成艺术的参与者,增强绿道的艺术性和体验感。

东湖绿道力求保留原状,呈野趣之美,修复生态还一方净水。建设过程中不断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优化调整自行车道线形,严格保护东湖绿道原有林木。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采取建设透水人行道、下沉式绿地分隔带、生态缓坡等措施减缓地表径流,将雨水净化后入湖;通过人工湿地营造、植物合理规划等方式,实现水体的生态性净化,让东湖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

绿道是最为贴近居民生活的绿色空间,因此绿道建设需要兼顾社会公平和空间公平,规划和建设使用度更广、满意度更高的城市绿道系统。依托“众规武汉”线上平台,《武汉东湖绿道系统规划暨环东湖路绿道实施规划》成为全国首例在线征集公众意见的绿道项目,结合不同的规划设计阶段,开辟了全过程持续性的公众参与渠道。

3 武汉市城市绿道设施建设与使用现状

2022年12月至2023年6月,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资料收集等方法,对南湖游园绿道、后官湖绿道、金银湖绿道的使用环境和设施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笔者根据多方面得到的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发现,使用者反馈较为突出、绿道亟待改善的地方,主要集中在绿道公共设施、绿道环境卫生、绿道路面维护、绿道人员服务等方面。

南湖游园绿道整体规划较好,但是南湖水质不佳,污染严重,导致居民们对这一湖滨绿道敬而远之。实际上,南湖游园绿道地理位置较好,靠近华中农业大学,附近还有多个居民社区,而这片区域的大型活动区却很少。如果后期能改善南湖水质,那么南湖游园绿道一定会是这片区域最受欢迎的活动区之一。

后官湖绿道自然风景优美,湖泊自然资源丰富。后官湖绿道出现的问题较多,如绿道公共卫生设施配比不合理,垃圾多,但垃圾收集设施不足;缺少标识指引,且现有道路信息标识不清晰;偏僻临湖处,缺乏安全救援设施;缺乏互动性景观,地域文化特色展现不充分;管理不到位,杂草丛生;休闲配套设施不足,景观面貌破败。

金银湖绿道生态环境优良,活动空间大,便于停车。金银湖绿道出现的问题有亲水栈道、围栏等设施损坏严重,存在安全隐患;路基沉降导致地面开裂;杂草丛生,景观性较差;沿途商贩缺少管理,产生较多垃圾污染绿道环境;游客休息区域设施分布不均,厕所偏少,休息场所少。

总体来看,绿道设施损坏、路面开裂等安全问题、绿道公共服务设施配比不合理、绿道的景观面貌没有得到较好的管理和维护等(见表1),是当前武汉市城市绿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表1 武汉市城市绿道服务设施现存问题

[服务设施 现存问题 路面情况 部分绿道路面铺装不平、路面破损、长度或宽度不够;

线路设计不合理,景点建设不够;地域文化展现不足 服务中心 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存放点不足;缺少管理人员;

周边停车位不足,周末交通较为拥挤 标识指引 标识不够清晰明了,指引性有待提高 休闲设施 休息设施不足;缺少健身游乐设施;绿化不足 卫生设施 洗手间不足或卫生差;垃圾桶不足 安全保障 未实现人车分流;缺少安保人员;夜间灯光不足 ]

4 城市绿道规划与建设原则

4.1 以使用者需求为导向,将数字技术与绿道空间规划有机结合

建设绿道之初,有关部门应充分调研绿道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以及该区域绿道的重点参与人群;利用数字技术收集使用者需求信息,建立使用者需求数据库;分析数据库信息,针对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进行绿道功能空间划分,并利用SketchUp进行场地空间功能模拟。首先,有关部门应重点提升绿道内部交通流线的通畅性和可达性,并结合海绵城市生态建设方法,使用透水材料进行路面铺设,保证道路的生态性、视觉性及使用的持久性。其次,通过数据模拟计算出绿道公共服务设施配比,解决因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导致的绿道体验感差等问题。科学分类公共服务设施,如一个单元空间内应至少确保休息设施、卫生设施、照明设施及信息设施齐全,同时应以前瞻性和发展的眼光预留后续设施空间。最后,应重视绿道景观面貌的管理和维护。建立好绿道不同标段植物、小品、设施、道路的数字档案,责任到人,定期巡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绿道景观遭到破坏。

4.2 挖掘城市地域文化元素,构建文化休闲主题性绿道

依托城市地域文化元素,构建主题性文化休闲“廊道”,建设形成密度相对较高的局部环网形绿道布局。有关部门应注重保护历史遗迹的本真性,将绿道与历史文化环境协调,连接到使用者的生活;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完善导视系统设施;注重互动性科普教育系统的应用,结合主题活动的组织策划,让使用者能够较为深入、全面地体验历史文化,促进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活化传承,打造出独特的城市绿道名片。

4.3 优化绿道沿线布局,营造深度体验场景

绿道建设应与使用者的郊野游赏需求、田园观光需求、乡村农旅需求等紧密结合,有关部门应依托绿道开辟新的旅游路径,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满足绿道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引导优化沿线旅游服务等相关产业布局,推动沿线区域经济的发展。绿道有效加强了城乡互动,联系了沿线郊野、田园、景区等资源。有关部门应立足当地资源特色,营造深度体验的消费场景,并结合户外体育赛事、文化活动等的组织策划进一步提高绿道使用率与使用者参与性。

5 城市绿道生态性发展策略

5.1 遵循绿道生态性连通要求

有关部门应以“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安全连通、经济合理”为基本策略,结合绿道现状,进行绿道规划设计;保证绿道的使用安全,紧密结合现状地形,避免大填大挖;做好绿道与城乡交通系统的有效衔接,提高绿道的可达性,方便人们使用。有关部门应根据绿道现状灵活设置步行道、骑行道、综合道,在满足坡度、宽度、净空等要求的基础上,对于绿道的主要出入口采用无障碍设计满足人们的无障碍通行要求[3]。如果绿道与水体、山川、道路相连,有关部门应保证在不破坏现有自然环境和交通设施的情况下,采取接线的方式保证绿道的连通,满足绿道连接线选线、长度控制、安全隔离等要求。除绿道连接线借道段之外,原则上应避免机动车进入绿道。而兼具消防、应急等功能的绿道游径应满足管理维护、消防、医疗、应急救助等机动车的通行要求[3]。

5.2 提升绿道的生态性功能

绿道重要的功能就是其生态功能,这也是绿道使用者最基本的需求。绿道的生态性功能提升主要是绿道两侧要保留一定的空间设置景观绿化,人工设置的绿道单侧景观绿化空间最小宽度应不小于8 m。有关部门不应破坏绿道沿线地形地貌、水体、天然植被等自然生态景观,尤其是绿道两侧的绿色空间;要对生态退化或已遭到破坏的区城进行生态修复,并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确保各种路面、地面铺装材料满足雨水渗透缓排要求。

5.3 完善绿道驿站生态性服务体系

影响绿道使用者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绿道的服务体系。驿站是绿道服务的重要载体,有关部门可根据功能要求将驿站分为“大、中、小”3个等级,以利于绿道生态性服务体系的建立。大型驿站规划为绿道管理和服务中心,负责绿道的综合管理,如调度、服务、交通指引,设置于绿道的入口和大型的人流集散地;中型驿站是绿道次级服务中心,主要服务功能是为绿道使用者提供食品、饮料等商品和自行车辆的租赁服务等,设置于绿道的各个景观节段;小型驿站主要是提供休息服务功能,可在景观节点配套设置。有关部门应根据绿道的建设特点,在不破坏周围环境的前提下适当建设驿站,同时控制建筑尺度和体量,确保驿站建筑风格与周边环境相适应。绿道内部的各种服务配套设施能够直接影响使用者的行为和体验,同时使用者通过绿道的服务设施能够充分了解绿道的不同功能[4]。有关部门应结合绿道分级、分类、区位、现状等综合条件设置绿道服务设施,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完善城乡居民休闲游憩场所,保障人们安全、便捷地使用。

6 结束语

我国应针对城市绿道加强建设,实现绿道建设规范化;注重规划引导,确保区划合理;实现水网、林网、公路网融合发展,推动生态环保、绿色交通、文娱体育、休闲旅游等多功能绿道建设,发挥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充分挖掘地域特色,避免绿道建设简单化、模式化;同等重视绿道里程的增长与沿线环境的改善,坚持因地制宜,优化绿道网络布局和配套设施[5];继续推进绿道与市政设施、生态修复、环境治理、旅游开发等相关项目的结合,加强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强公众参与,实现共建共管共享。

参考文献:

[1]孙莉,瞿志,邹雪梅,等.绿道发展与实例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

[2]俄沂彤,刘丽丽.公共健康视角下城市绿道景观营建策略研究:以西安市灞河右岸绿道为例[J].城市建筑,2023(2):194-196.

[3]汤子春.城市绿道生态设计的意义与实践方法[J].现代园艺,2022(20):158-160.

[4]周海燕.海绵城市市域绿地系统构建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21.

[5]赵飞,章家恩.广州绿道的使用体验特征及服务功能提升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2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