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视域下社会工作者参与乡村社区建设的路径
作者: 洪华苗 沈海彬 陈琳 黄铃 丘馨洋
摘 要:扎实推进乡村社区建设,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以广东省“双百工程”社会工作服务站为研究对象,分析广东省社会工作者参与乡村社区建设的路径及成效,并探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对策: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程度、有效链接相关资源、推进社会工作者深度参与乡村社区建设。
关键词:双百工程;乡村社区建设;社会工作者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22-26-4
0 引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广东省实施“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以下简称“双百工程”)[1],全面加强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打造职业化、专业化、本土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提供政策落实、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以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社会工作者作为乡村社区治理的参与者,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基于此,笔者通过走访调查粤东、粤西多地的“双百工程”社会工作服务站,并对佛冈县“双百工程”社会工作者进行深度访谈,调查研究广东省部分乡镇“双百工程”社会工作服务站的服务内容及其在乡村社区的实行情况,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探究社会工作者介入乡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探索社会工作者参与乡村社区建设的路径。
1 乡村建设与乡村社区建设的概念界定
1.1 乡村建设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要求充分解决乡村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卫生医疗等多方面的问题。乡村建设是乡村在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整体性、全面性的建设发展,对乡村做出总体性规划,构建乡村新发展格局[2],推动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3]。
1.2 乡村社区建设
乡村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场所区域内,人们通过从事相同的农业生产活动和频繁的生活接触形成了共同的生活观念和习俗,以此为条件构成的地域性社会团体[4]。乡村社区建设是指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在农村建立社区组织,开展社区公益事业服务,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体活动,美化社区环境,调解社区民间纠纷,倡导社区互助精神,树立社区良好社会风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把农村建设成为管理民主、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农村[5]。
2 社会工作者参与乡村社区建设的路径及成效
2.1 聚焦困难群众,提供农村社区服务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广东省部分农村的中青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在农村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三大群体。这导致农村“空心化”情况越发严重,乡村社区建设力量不足。为了精准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服务需求、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双百工程”社会工作站工作人员在社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深入基层进行走访调研,关注“三留守”群体的需求,建立起“普惠型服务+个别化服务”的服务模式(见图1)。
在普惠型服务上,社会工作者通过入户走访、生活状况评估等方法开展大规模需求调研,以EPS模式介入乡村建设过程中。其中,E即Empowerment(增能),主要通过搭建平台、链接资源的方式介入乡村建设过程中;P即Participation(参与),主要通过抓住需求、鼓励参与的方式介入乡村建设过程中;S即Strengths强度,主要通过挖掘自身资源和影响力等方式介入乡村建设过程中。例如,佛冈县观山村的社会工作站组建了“我是怎样的我——儿童认知成长小组”。该小组成员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使用聚焦、鼓励等技巧与当地留守儿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服务关系。
在个别化服务中,社会工作者通过村委相关人员转介或日常走访的形式发现服务对象,并通过观察、询问的方式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及问题,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并积极运用聆听、同理心、尊重和接纳等个案工作专业技巧为服务对象赋能。
2.2 加强乡村社区文化建设,传承乡风文明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6]。广东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社会工作站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结合各地传统文化及传统技艺组建相关文化传承小组,组织村民在相关活动中进一步增强社区融入感、参与感。例如,潮州市潮安区龙湖镇后郭村的“双百工程”社会工作站以当地的泥塑、木雕传统技艺为载体,面向当地村民开展了“土叽咕研修小组”,以研学为主要方式,推动文化传承,让村民在活动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同时,社会工作站通过开展与农村有关的科学知识普及活动,对农村文盲和留守儿童进行文化教育,营造文明乡风好社区。
2.3 提升乡村自治能力,建设美丽乡村
乡村本土自治组织是乡村治理参与的重要主体,是推动乡村自治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力量。借助“党建+社会工作者”的有效联动机制,广东省社会工作服务站携手当地党委和政府,积极培育乡村自治组织,赋能乡村自治组织发展,为构建乡村振兴共同体贡献应有的力量。例如,佛山市丹灶镇的“双百工程”社会工作站在了解到乡村社区行动不便的独居长者及残疾人所占比例较大,而社区内低保家庭的社区活动参与度较低等情况后,面向丹灶镇的低保户开展了“阳光田园活动”,将闲置地改造成“阳光田园”爱心种植平台,邀请低保户认领田地进行种植,并将成果派送给行动不便的居民。这既帮助低保家庭实现从“受助者”到“参与者”身份的转变,又建成了良好的社区自治循环机制,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
2.4 联动各方资源,坚守防返贫底线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来之不易,必须坚决守住不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为了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广东省社会工作者积极联动各方资源,激发内生动力。第一,联动各相关渠道,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深化拓展消费帮扶。例如,云浮市新兴县车岗镇“双百工程”社会工作站联动社会组织,利用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引导群众转变销售方式,拉动社交、电商等各平台的流量势能,帮助村民提高农产品销售量。第二,为进一步提升就业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困难人员、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提供更多暖心服务,“双百工程”社会工作站工作人员通过入户走访、穿街走巷的方式深入村居挖掘困难群众的需求,链接资源,精准帮扶服务对象就业。
3 社会工作者参与乡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1 乡村社会工作者缺乏专业性
当前,广东省“双百工程”社会工作站工作人员多是由政府直聘的。社会工作者通过参与由政府组织的统一考试,通过后与所考街道签订合同,政府直接给社会工作者发工资,不再经过机构。但是,并没有限制非专业人员参加考试,因此招聘的社会工作者中有一部分并非专业出身,无法提供有效的服务。虽然部分地区会邀请专家对社会工作者进行考核,但多数考核流于形式。
广东省“双百工程”对社会工作者需求量较大,需要给很多较为偏远的村镇配备社会工作者,因此,其招聘门槛设置不太高,这就导致考试的难度不大,使得招聘到的人才专业性不足。
此外,针对“双百工程”的社会工作者,政府并未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大部分“双百工程”社会工作者的知识较为落后,对相关政策理解不到位,导致社区服务效果不佳。
3.2 无法高效链接及利用相关资源
链接资源是社会工作者帮扶困难群体的手段之一。在具体实践中,“双百工程”社会工作者要链接公共服务办、社区、派出所、医院等多方资源,通过沟通协作,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但是从实际来看,各乡村“双百工程”社会工作者站的工作人员是政府分配的,大部分社会工作者对辖区情况不了解,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熟悉当地情况,当活动需要某类资源时,存在链接困难,且不知道向谁求助的问题,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此外,由于招聘门槛低,部分社会工作者工作能力有限,难以充分挖掘并利用社区内商户、机构等社区资源。如何利用既有政策的同时又能借助“体制内身份”积极向上争取资源,取得上级部门的支持[7],是多数社会工作者站需要解决的问题。
3.3 “双百工程”社会工作者难以扎根基层
社会工作要想在乡村社区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必然要求社会工作者扎根基层[8]。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广东省大部分“双百工程”社工站人才流失严重,多数人才无法扎根乡村社区。例如,通过对佛冈县石角镇“双百工程”社会工作者进行采访了解到,目前石角镇每个月都有“双百工程”的社会工作者流失。“双百工程”社会工作者流失的原因主要为:第一,部分“双百工程”社会工作者将这一工作当作考编上岸前的一个临时落脚点,因此工作积极性不高;第二,部分“双百工程”社会工作者与当地村民、村委员会在交流沟通上存在较大问题,加之多数村民难以理解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内容,对外来社会工作者不信任等,导致双方矛盾较大,从而使社会工作者在实际中无法进行有效服务,导致当前的乡村社会工作出现专业人才悬浮、服务形式悬浮及服务内容悬浮的发展状态[9]。
4 社会工作者介入乡村社区建设的路径优化
4.1 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程度
第一,基层政府部门要定期开展乡村社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能力培训,探索“老带新”和专业培训机制,在社区开展实训活动、情景模拟,老社会工作者带新社会工作者实地走访、上门服务等现场教学,让乡村社区工作者在学习中服务、在服务中学习。
第二,地方政府要完善激励机制。首先,应畅通人才晋升渠道,注重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发展党员、选拔人才;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社区工作者作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其次,提高薪酬待遇。各基层政府应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薪酬待遇,最大限度地激励社会工作者的积极性,充分调动社会工作者的主动性。
第三,落实考核制度。各地应定期邀请专家对社会工作者进行考核,考核通过以后予以续签。此外,应加强对考核的监督,保证社会工作者考核落到实处。
4.2 有效链接相关资源
在具体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应有效链接资源,及时解决各类问题。首先,“双百工程”社会工作者应定期与社区党委、医院、派出所等交流沟通,建议常态化的合作机制。例如,与医院合作,共建“服务社区,送医、送药上门”项目,发挥“双百工程”社会工作者、社区义工和医院服务等力量,推动社会组织、社会资源参与社区服务,为社区行动不便的居民、老人、残障人士等提供在线社保报销、送医送药上门、政策咨询对接等服务。其次,“双百工程”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如参加“双百工程”社会工作者培训之“资源链接能力锻造”专题班),以提升自身资源链接能力,链接更多资源,更好地促进本职工作落实和“双百工程”发展。
4.3 推进社会工作者深度参与乡村社区建设
第一,加强对社区的了解。社会工作者进入社区后,可以通过走访社区、绘制社区地图的方式了解社区,掌握社区现有资源及利用情况,并摸清服务对象的数量及需求。同时,要积极与村委等相关部门和当地村贤沟通,挖掘社区隐形资源,为进入社区开展服务工作寻找“突破口”。
第二,社会工作者应主动走进村民的生活,与他们“拉家常”,了解其真正的需求。在该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也可向村民介绍自己的工作内容,让他们了解并信任社会工作者。
第三,基层政府应积极举办相关活动,旨在通过搭建社会工作者与居民、社会的良性交流平台,并切实增强社会工作者职业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
5 结束语
通过深入调查广东省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工作者站点,访谈相关社会工作者人员,查阅相关资料,积极探索社会工作者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参与乡村社区建设,为乡村社区建设提供有效思路,为其他地区的乡村社区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的通知[EB/OL].(2020-11-07)[2023-07-15].http://smzt. gd. gov. cn/gkmlpt/content/3/3492/post_3492197.html#1668.
[2]黄秋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建设的历程和经验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22.
[3]《学术前沿》编者.乡村建设新图景[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15):16-17.
[4]葛超凡.乡村社区建设问题的分析与研究[J].新农业,2021(10):34-35.
[5]农村社区建设[EB/OL].(2022-05-08)[2023-07-15].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6%9C%E6%9D%91%E7%A4%BE%E5%8C%BA%E5%BB%BA%E8%AE%BE/4830814?fr=ge_ala.
[6]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3-01-02)[2023-07-1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7723
421360939298&wfr=spider&for=pc.
[7]向羽,袁小良,张和清.“双百社会工作者”在乡村社会治理中何以可为[J].社会工作,2020(4):97-108.
[8]张和清,杨锡聪.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实务与绿耕经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9]黄泓,黎春娴.乡镇社会工作者站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社会工作,2022(16):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