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市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秦雪丽
摘 要:以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农村女性劳动力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取数据,分析海阳市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意愿,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非农就业意愿进行实证分析,探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非农从业经历、每天互联网使用时长、赡养老人数量、照管儿童数量和对就业政策了解程度等因素与海阳市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意愿显著相关。为提高海阳市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意愿,提出鼓励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完善农村养老与儿童照管相关公共服务体系和加大政策宣传、加速政策落实等建议。
关键词: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因素;海阳市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22-60-4
0 引言
农村女性劳动力是农村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其实现非农就业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烟台市统计年鉴》(2022年)数据显示,2021年烟台市海阳市总人口数为625 363人,其中农村人口为335 471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50%,其中农村女性人口数为190 376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56.7%。由此可见,海阳市农村女性劳动力队伍庞大,研究其非农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对解决农村女性就业、促进海阳市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文献回顾
1.1 关于教育对农村女性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
王卫东等[1]认为,农村男性非农就业充分性高于农村女性,但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农村女性的非农就业有明显作用,能显著提高农村女性非农就业时长。孙俊芳等[2]从家庭禀赋、制度环境与人力资本3个方面探讨了农村女性进行非农转移的原因,认为家人支持、良好的制度环境、以教育为特征的人力资本等能有效促进农村女性的非农转移。Martinez-Dominguez等[3]在调查墨西哥贫困家庭减贫过程中,发现妇女参与非农就业对减贫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如果妇女有更多机会获得教育资源和生产性资产,将有效促进其进行非农就业,进而实现减贫。
1.2 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女性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
袁超等[4]基于女性经济赋权理论分析了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女性非农就业选择及其收入的影响,发现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村女性参与非农就业的概率明显高于无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村女性,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回流的农村女性工作收入并未得到显著提高。陈俭等[5]通过实地调查,利用排序选择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对贵州省威宁县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外出务工经历次数对农村女性外出务工选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外出务工经历多的农村女性,掌握的职业技能与信息渠道多,因此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村女性更愿意再次外出务工。
1.3 关于互联网对农村女性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
齐文浩等[6]基于信息搜寻理论,论证了互联网能降低农村女性非农就业交易费用、提高农村女性被雇佣概率的事实,证明了互联网能促进农村女性选择非农就业。潘明明等[7]利用苏、鄂、皖、豫4个省份农户的调研数据,证明了互联网能通过拓宽信息渠道、增强农村女性就业意愿而提高农村女性非农就业的参与率,但互联网对农村妇女就业质量的提高不存在显著作用。李翔[8]认为,在当前背景下,互联网的发展对促进女性就业提供了大量机遇,其中作用最显著的3个方面是互联网能淡化性别差异、强化信息共享及提供创业机会,同时分析了女性就业创业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
1.4 家庭照顾对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阻碍作用
范红丽等[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农村女性从事家庭与老年照料会严重阻碍其非农就业,并且该阻碍作用随照料强度上升而增加,由此指出,农村的养老设施将有利于缓解农村女性在家庭老人照料上的压力,从而推动其实现非农就业。Palacios等[10]探究了老年亲属照料对智利女性就业的阻碍作用。其通过研究发现,尽管智利的发展水平很高,但女性劳动力的就业率仍然较低(约50%),72%老年亲属的女性照顾者不在劳动力队伍中。经过访谈得出:照料费用太高、很难找到灵活工作及她们缺乏公众和社会支持是主要原因。熊瑞祥等[11]基于农村男女性非农就业概率之间的现实差异,证明已婚农村女性在儿童照管方面付出了大量精力,从而抑制了其非农就业,并提出农村加快提供儿童照管的公共服务将有助于解放更多已婚农村女性劳动力。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农村女性非农就业的研究已经较为丰富,但鲜有以微观视角对某个县(市、区)的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展开研究。基于此,笔者以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农村女性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实证分析海阳市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意愿影响因素。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笔者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选取海阳市16~60岁的农村户籍女性为调查对象。笔者在海阳市共随机抽取10个建制村,每村抽取30户人家,每户随机选取1位女性劳动力进行调研。共实地发放问卷300份,收回300份,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273份,有效率为91%。
2.2 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该研究的被解释变量为非农就业意愿(Y),对应问卷中“您是否愿意从事非农行业”这一问题,回答“愿意”的赋值为“1”,“不愿意”的赋值为“0”,回答“不清楚”的问卷被剔除。解释变量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及政策制度因素。个人因素包括年龄(X1)、教育程度(X2)、婚姻状况(X3)、非农从业经历(X4)、健康状况(X5)及每天互联网使用时长(X6)。家庭因素包括赡养老人的数量(X7)、照管儿童数量(X8)及家庭人均耕地面积(X9)。政策制度因素包括被调查者对就业制度的了解程度(X10)。具体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情况见表1。
2.3 模型设定
海阳市农村女性的非农就业意愿这一变量为二分变量,故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见式(1)]进行回归分析,以探究各影响因素。
[Y=f(X1,X2,X3,X4,…,Xi)+ε] (1)
式(1)中:[Xi]为影响因素,如[X1]为年龄,[X2]为教育程度等;[ε]为随机误差项。假定海阳市农村女性愿意参与非农就业的概率为[P=(y=1|xi)],则不愿意的概率为[1-P],由此建立模型。
[Y=lnPi1-Pi=α+β1X1i+β2X2i+…+β10X10i+ε] (2)
式(2)中:[α]为常数项;[βj]([j]=1,2,…,10)是第[j]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回归系数为正表示对被解释变量有正向影响,否则表示有负向影响。由表1的均值和标准差可知,问卷样本的离散程度基本满足正态分布,具有一定的分析意义,能进一步展开分析。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非农就业意愿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笔者先分析非农就业意愿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在被调查的273个农村女性中,有140位有非农就业的意愿,占比超过总调查人数的50%,说明海阳市农村女性对非农就业的意愿是比较强烈的。从年龄方面来看,31~45岁的女性劳动力(67人)更愿意选择非农就业。从教育程度来看,具有初中学历的女性劳动力(78人)更愿意选择非农就业。从婚姻状况来看,未婚、离婚或丧偶的女性劳动力(98人)更愿意选择非农就业。从非农从业经历方面来看,有非农从业经历的女性劳动力(130人)更愿意选择非农就业。从健康状况来看,非常健康的女性劳动力(131人)更愿意选择非农就业。从互联网使用情况来看,每天互联网使用时长大于3 h的女性劳动力(134人)更愿意选择非农就业。从赡养老人数量来看,赡养数量为0个的女性劳动力(89人)更愿意选择非农就业。从照管儿童数量来看,照管数量为0个的女性劳动力(109人)更愿意选择非农就业。从人均耕地面积来看,耕地面积在667~2 000 m2的女性劳动力(104人)更愿意选择非农就业。从就业政策了解情况来看,有点了解的女性劳动力(90人)更愿意选择非农就业。
3.2 非农就业意愿影响因素
各解释变量与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意愿的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3.2.1 个人因素
由表3可知,年龄的显著性小于0.01,且系数为负,说明年龄对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年龄越小越愿意选择非农就业。可能的原因是年纪轻不愿意留在农村务农,而是更向往去城市打拼。
教育程度在5%水平上显著,说明教育程度对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愿意参与非农就业。这主要是因为教育程度越高,学到的知识越多,越能为其参与非农就业提供指导和帮助。
非农从业经历对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原因可能是非农就业经历为其积攒了更多的非农工作技能,并扩大了其社会网络关系,重新选择非农就业成本较低。
每天互联网使用时长这一变量对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意愿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即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意愿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这可能是因为互联网具有强大的信息传递功能,每天使用互联网时间较长的农村女性会有更大概率接收到就业相关信息。
此外,婚姻状况、健康状况与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意愿没有显著的影响关系。
3.2.2 家庭因素
赡养老人数量在10%水平上显著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意愿,并且系数为负,即家中需要赡养的老人越多,女性劳动力越不愿意选择非农就业。这可能是因为农村女性在家庭中承担了更多照顾老人的责任,无法外出择业。
照管儿童数量在5%水平上显著影响农村女性的非农就业意愿,并且系数为负,表明需要照管的儿童数量越多,女性劳动力越不愿意离开土地选择非农就业。这可能是因为照管儿童需要农村女性付出较多的时间与精力。相比于家里需要照顾的儿童较多的女性,那些只需要照管1人或没有照顾小孩负担的农村女性更愿意从事非农行业。
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对农村女性的非农就业意愿产生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当前农业机械在农村的使用较为广泛,解放了农业生产上的大部分劳动力。因此,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意愿影响不大。
3.2.3 政策制度因素
就业政策了解状况对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意愿的影响在5%的水平上显著,并且回归系数为正,表明个体越了解就业政策,对其非农就业选择的影响越大。可能的原因是国家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了许多帮扶政策,这些政策为农村女性参与非农就业扫除了许多障碍。
4 结论及建议
由回归结果可知,农村女性非农就业意愿与年龄、受教育程度、非农从业经历、互联网使用情况、照管老人和儿童数量及政策制度状况显著相关。其中,受教育程度、非农从业经历、每天互联网使用时长、政策制度状况对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力选择非农就业有正向影响,而年龄、照管老人与儿童的数量则对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意愿具有负向影响。
笔者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海阳市应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对入学学生给予优惠,以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拓宽其未来的职业选择。第二,完善农村养老与儿童照管等公共服务体系。海阳市政府应加大对儿童托管方面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同时加大对农村养老设施的投入力度,引入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鼓励开设农村老年照管服务机构,将农村女性劳动力从家庭照管中解放出来,扩大其就业选择。第三,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加速政策落实。海阳市政府有关部门应针对各村落农民的就业情况开展进村宣讲活动,发放就业宣传手册,使就业政策扎实落地,为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