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与对策
作者: 张荣华 郑华伟摘 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文化遗产,其不仅包含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和经验,还反映了当地文化、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因此,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尤为重要。海南省具有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但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不足,农业文化遗产发展与现代农业冲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农民生活冲突,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效益不高与品牌建设滞后等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海南省应采取以下措施:强化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性调查和研究,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农业有机融合,平衡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农民关系,提升农业文化遗产社会效益和加强品牌建设等。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遗产保护;海南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22-64-4
0 引言
农业文化遗产是地域农业文明的体现,是包含经济、生态、技术、文化、景观等多个层面的复合农业系统。对农业文化遗产展开调查研究,同时做好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工作,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对农耕文明的传承,也是对遗产地发展、文化振兴等的支持。截至2022年底,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至19项,数量居世界首位[1]。此外,我国认定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更是数不胜数。
凭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海南省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其中千年古盐田、五指山牙胡梯田稻作系统、黎族服饰、《南海航道更路经》、崖州湾遗址等极具地域特色,有着极强的地域代表性。然而,截至2023年10月,在农业农村部公布的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中,海南省仅海南海口羊山荔枝种植系统与海南白沙黎族山兰稻作文化系统2项入选。由此可见,当地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仍存在诸多不足。
1 海南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海南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具体包括遗址类、工程类、景观类、聚落类、工具类、技术类、文献类、物种类、特产类及民俗类10类,且每一分类中农业文化遗产数目众多,各具特色。目前,海南省针对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展开了多项保护工作,出台了多项保护政策。
1.1 开展地域农业文化遗产调查与保护工作
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为海南省农业发展、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地政府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性,展开了对所属地域农业文化遗产的调查与保护工作。海南海口羊山荔枝种植系统与海南白沙黎族山兰稻作文化系统先后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推动了地域发展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此外,海南省各地借助多项国家战略助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建设村落,以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以保护村落样态,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区域性与整体性保护。
1.2 出台各项管理办法与保护规定
为做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海南省政府积极出台各项政策措施与管理办法。例如,2017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海南省文物+旅游三年行动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以文物保护为基础,以合理利用为指引,以推动全域旅游建设为契机,着力文物维修保护和展览展示,着力文物价值挖掘,着力文物信息资源共享和创意开发,着力文物旅游品牌打造和服务质量提升[2]。2022年,中共海南省委办公厅、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省多层级多要素的保护传承体系初步构建,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基本做到应保尽保,保护状况逐步改善,建设性破坏行为得到明显遏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经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融入城乡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3]。2023年,海南省政府出台并实施了《海南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加强区域内文化的整体性保护。该文件规定,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将不定期对区域内省级文化保护区建设情况展开考察,并对优秀区域给予一定政策与资金倾斜[4]。由此可见,海南省政府正逐步加强对文化遗产与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管理。
1.3 促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农民生活
农业文化遗产自产生以来,其核心便是“民”,发展源于民,功效利于民。以五指山牙胡梯田为例,五指山牙胡梯田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至今在海南省农业发展中仍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价值效益。为了促使牙胡梯田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多项政策落实。首先,积极修整田地,解决局部崩塌现象,完善梯田灌溉与排水设施,确保双季水稻、冬季瓜菜的种植,促进牙胡梯田农业生产活动可持续发展。其次,进一步提升牙胡梯田旅游品牌效应,打造农耕旅游体验项目,根据牙胡梯田特色农事安排,在牙胡梯田上举办多项文化体验活动和稻田文化主题系列活动,吸引众多游客驻足。
2 海南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分析
2.1 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不足
目前,海南省虽然针对区域内存在的农业文化遗产展开调查与保护,但从整体来看,各项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片面的、零散的,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同时缺乏对国家级、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系统性调查与认定。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未对省域内现存的农业文化遗产展开系统性调查,导致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含糊不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核心要素、核心区域不明等[5];第二,未对不同地域内同类型的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调查与合理保护,导致同类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第三,未对同一地域内不同农业文化遗产展开协同性梳理,导致某一区域内的农业文化遗产无法形成规模联动效应。
中国农业农村部公布的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中,海南省仅海口羊山荔枝种植系统与白沙黎族山兰稻作文化系统2项入选其中。由此可见,地方在申报相关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时缺乏深入调查,从而错失申报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损失相关利好。
此外,当前学术界对海南省农业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也较少,现存研究大多集中于五指山牙胡梯田、白沙绿茶种植系统等知名度较高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文化遗产,对海南白沙黎族山兰稻作文化系统及其他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相关研究则是寥寥无几。
2.2 农业文化遗产发展与现代农业冲突
传统农业文化承载着悠久的地域历史,是文明的积淀与历史的呈现。现今,在机械化与信息化的冲击下,海南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与现代农业也面临着诸多冲突。
首先,传统农业文化遗产样态遭到破坏,其中蕴含的农业文明逐渐消失。例如,五指山牙胡梯田被损毁,传统水稻作物被经济林取代,传统连片的梯田被条块割裂,造成水土流失。再如,千年古盐田的制盐方式被工业化制盐取代,传统制盐方式因生产周期长、人工成本高、效率低下而逐渐凋敝;同时,在旅游业的影响下,古盐田成为商业化的工具,很大程度上依赖旅游观光与旅游体验而存在,其深层文化价值被湮没。
其次,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信息技术、智慧农业等)未有效融入地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中。海南省部分地区在进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时,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农业文化遗产与现代农业割裂开来,将其简单归咎于“历史”与“现在”,认为现代农业与农业文化遗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面,二者是相互对立的,从而引发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同现代农业的矛盾与冲突[6]。
2.3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农民生活冲突
首先,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现代化社会存在利益冲突。通常情况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并不能满足农民日常所需,尤其是日常经济所需。因此,多数农民不愿意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导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后继无人。
其次,海南省遗产地部分农民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认识不清,加之经济上压力大,其选择向外迁移,导致遗产地呈现出“空心化”状态[7]。农村人口流失导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缺少人力支撑,发展难度大。
2.4 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效益不高与品牌建设滞后
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农业技术与历史的体现,也是一种文化资本的积淀[8]。海南省现行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离地方群体与组织、由第三方群体介入的现象,而第三方群体的介入使农业文化遗产发展规划逐渐偏离原来的轨道转向市场经济,因此影响了农业文化遗产社会效益的发挥[9]。
当前,海南省农业文化遗产的品牌化仍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现存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多集中于地方特色农产品等类别中,农业文化遗址、传统聚落等品牌建立相对较少。第二,多数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存在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知名范围有限等问题[10]。例如,海南省和乐蟹、东山羊等极具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宣传推广多集中于相对较小的范围内,且地域认可度不高。
3 海南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3.1 强化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性调查和研究
强化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性调查和研究是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
第一,海南省应加强对全省范围内农业文化遗产的系统性调查,摸清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和质量,了解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从而切实有效地制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同时,强化国家级、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与认定,明确各项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划定核心保护区域,并定期、不定期地对核心保护区内及其周边文化遗产与农业文化遗产生态环境进行调查,促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第二,海南省应积极推动同类型农业文化遗产的跨区域联动,促进地方优势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机结合,并促进地域农业文化遗产的类型化研究保护与发展。此外,应推动同一区域内不同类型农业文化遗产的系统性调查与保护,明确不同类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促进同区域内农业文化遗产的协同保护与发展,实现地域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
第三,海南省应强化农业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并发展相关理论,促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并行推进,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地方发展有效融合。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做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立项和资助工作,引导学者拓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范围,努力实现学术研究为社会发展服务。
3.2 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农业有机融合
首先,海南省应依托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发挥农业文化遗产品牌效应,因地制宜塑造农业产业新业态,做强特色农业产品,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11]。
其次,海南省应充分挖掘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繁荣乡村旅游产业。当地应采用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适度开发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发展集田园体验、休闲观光、亲子教育、养老康复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旅游产业[11]。
最后,海南省应积极鼓励遗产地人地互动,打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利用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平台对遗产地进行宣传推广,扩大遗产地农产品销售范围,打破时空界限。同时,丰富遗产地文化内容,将遗产地农业发展、历史文化及非遗技艺等有机结合,打造遗产地文化IP,建构起交互式数字平台,以促进遗产地发展和价值增值。
3.3 平衡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农民关系
农民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与关键,实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就必须平衡农民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第一,海南省应强化对遗产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提升农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从而增强其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积极性。第二,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农民生活紧密相连,确保农民有效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12]。例如,鼓励农民利用微信朋友圈、短视频、直播等途径对遗产地展开宣传推广,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稳固收益。第三,加强遗产地的技术推广与培训教育,为当地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并鼓励其学习先进技术,以从事农业生产及相关活动,从而提升农民素质,实现遗产地高效保护与发展。
3.4 提升农业文化遗产社会效益,加强品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