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软3号油茶丰产栽培技术

作者: 覃海丁

摘 要:在油茶“双千”计划的推动下,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不断扩大油茶栽培面积,实现了油茶产量和品质双提升。柳州市柳南区龙汉岭林场在柳州市林业部门的领导下,推广应用良种、良法栽培油茶,拓展了“退桉改竹”后的林地经营又一新模式。结合龙汉岭林场栽培岑软3号油茶的实践,从林地选择、整地、挖穴施肥、苗木准备、定植、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岑软3号油茶丰产栽培技术,以期为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岑软3号;整地;定植;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79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22-71-3

0 引言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油料作物,大力发展油茶产业能有效保障我国油料供应,推动社会稳定发展。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实施油茶“双千”计划,分步骤扩大油茶栽培面积,提高油茶产量和品质。柳州市在广西政策指引下,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截至2023年6月,柳州市共有油茶林面积51 433.33 hm2,其中良种油茶面积约28 000.00 hm2[1-2]。在柳州市林业部门的工作部署下,柳州市柳南区龙汉岭林场(以下简称龙汉岭林场)利用速生桉采伐迹地等可利用林地,栽培高产良种油茶面积约73.33 hm2,全部实现良种、良法栽培。目前,龙汉岭林场拥有较大的油茶栽培产业发展空间,研究油茶丰产栽培技术,对龙汉岭林场发展和柳州市进一步扩大油茶栽培面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龙汉岭林场概况

龙汉岭林场位于柳州市柳南区洛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8°32′~110°28′、北纬23°54′~26°03′,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龙汉岭林场年平均气温20 ℃,年平均降水量1 415 mm,雨热同季,降水集中在4—8月。龙汉岭林场海拔150~350 m,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土壤主要类型为红壤、黄壤,土层深厚,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较低。龙汉岭林场有林地面积1 040 hm2,曾以尾叶桉、毛竹为主要树种。在广西“退桉改竹”、油茶“双千”计划的推动下,龙汉岭林场逐步退减尾叶桉林分,加大麻竹、油茶栽培力度,形成了以毛竹、麻竹、油茶为主要树种的经营状况。龙汉岭林场油茶林以岑软3号为主栽品种,以岑软2号、香花油茶为配栽品种,全面实现了良种化。

2 岑软3号油茶品种特性

岑软3号油茶树形较直立,枝条较粗,树冠呈冲天形,较紧凑,果实青红色,呈球形[3]。岑软3号油茶具有早实性和丰产性,用1年生苗木造林,6年后可进入盛产期,每667 m2年产量可达144.21 kg;鲜果含油率达7.13%,果仁含油率超过50.00%;抗性强,病虫害发生率低于1.5%,且具有较强的抗寒、抗旱能力[4]。岑软3号在广西各地均适宜栽培,是广西主推的丰产油茶良种之一。

3 岑软3号油茶丰产栽培技术要点

3.1 林地选择

岑软3号油茶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腐殖质含量高、肥力中上等、土质疏松、土层深厚、背风向阳的林地可促进油茶稳产高产。为确保油茶的商品性,栽培人员应选择周边无空气污染和水源污染的地块。为保持林地水土,栽培人员应尽量选择坡度在25°以下的缓坡地、平地种植油茶。

3.2 整地

造林前一年10—12月完成整地。对于平地及坡度在15°以下的林地,栽培人员可进行机械全垦,翻深30 cm;对于坡度大于15°、小于25°的林地,栽培人员可沿山体等高线水平进行带状整地,种植带宽1 m、带间距2 m。整地完成后,将翻垦后的林地耙细、耙平,打碎土块,拣出石头、树根。

3.3 挖穴施肥

整地后,栽培人员需要按照株行距3.0 m×2.0 m或3.0 m×2.5 m挖栽植穴,规格为60 cm×60 cm×50 cm。挖穴时,表土和心土要分开堆放。为增加林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为苗木提供充足养分,同时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推荐用有机肥作为基肥。每穴施5 kg腐熟农家肥,然后回填5 cm厚的表土,与肥料充分搅拌均匀,再回填10 cm厚的土壤。

3.4 苗木准备

龙汉岭林场通常使用3年生容器苗造林,要求苗高在80.0 cm以上、嫁接口上部0.5 cm处的直径在1.0 cm以上,苗木分枝5个以上,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

3.5 定植

岑软3号油茶可在1月中旬至4月定植,春季降雨较多的地区可在1—2月定植。龙汉岭林场定植油茶的时间通常为3—4月。栽培人员可选择阴天、雨后或小雨天气,剪掉容器袋,修剪过长主根,避免营养土球散落,将苗木放入栽植穴中央,回填表土并沿原土球边缘踩实,再回填心土。填土至穴面时,踩实土壤,将剩余心土覆于穴面上,修成馒头形土包。为防止杂草生长,树盘上要覆盖黑色无纺布材质的防草布,四周用土壤压实。

油茶主栽品种和配栽品种采用行间混交的方式种植,主栽品种8行,配栽品种2行,有利于异花授粉,提高坐果率。

3.6 抚育管理

3.6.1 幼林抚育管理

3.6.1.1 补植

岑软3号油茶定植30 d后,若有枯苗、死苗,栽培人员应用造林同期苗木补植。

3.6.1.2 除草

岑软3号油茶定植当年6月,栽培人员需要进行一次全面除草,并挖除杂草蔸、灌木根系。定植第2年和第3年,栽培人员需要分别于3月、6月、9月各除草1次,清除种植带上的杂草。除草时,油茶基部20 cm范围内的杂草要手工拔除,避免松动根系周围的土壤。除草后,将杂草覆盖在树盘上。

3.6.1.3 松土

岑软3号油茶定植当年和第2年不松土,在第3年的4月进行带垦,翻垦油茶种植行两侧75 cm范围内的土壤,翻深15~20 cm。油茶基部25 cm范围内不松土。

3.6.1.4 追肥

岑软3号油茶定植当年7月,栽培人员需要施高氮复合肥一次,可使用油茶专用肥[养分总含量≥30%,m(N)∶m(P2O5)∶m(K2O)=20∶5∶5,有机质+中微量元素≥15%],施用量为50 g/株。施肥方法为沟施,在树冠滴水线上坡一侧挖宽10 cm、深15 cm的施肥沟,撒入肥料后覆土。定植第2年和第3年,3—4月施油茶专用肥(养分总含量≥30%,m(N)∶m(P2O5)∶m(K2O)=14∶7∶9,有机质+中微量元素≥15%)1次,施用量为50 g/株,沟施;6—7月施油茶专用肥,施用量为100 g/株,沟施;9—10月施1次叶面肥,每667 m2用98%磷酸二氢钾30 g+速溶硼15 g+水15 kg,叶面喷施;12月至第2年1月施腐熟有机肥,施用量为2.5 kg/株。

3.6.1.5 修剪

岑软3号油茶定植第2年冬季,栽培人员可在油茶主干1 m处断顶定干,选择主干四周4条健壮枝条作为主枝进行培养,每条主枝上选择3条健壮枝条作为副主枝。定植第3年,在主枝上再选择2~3条健壮侧枝作为副主枝进行培养,剪掉细枝、弱枝、病虫枝、枯枝,以培养自然开心形树冠。如果树冠内枝条过密,要及时进行修剪,增强树冠的通风透光性。

3.6.1.6 抹芽摘果

为加快树冠成形,保持全株的营养生长,岑软3号油茶定植3年内,如果油茶开花、挂果,栽培人员要及时抹掉花芽、摘掉挂果。

3.6.2 成林抚育管理

3.6.2.1 除草

岑软3号油茶定植第4年起,栽培人员需要分别于4月、10月各除草1次,可全面除草,也可带状除草。

3.6.2.2 追肥

岑软3号油茶进入盛果期后,花芽分化和挂果需要消耗大量养分,栽培人员应抓住供肥关键期科学施肥。3月追施高氮复合肥[养分总含量≥30%,m(N)∶m(P2O5)∶m(K2O)=20∶5∶5]100 g/株,或尿素150 g/株,沟施;6—7月追施油茶专用肥[养分总含量≥30%,m(N)∶m(P2O5)∶m(K2O)=14∶7∶9]300 g/株,沟施;11—12月追施腐熟农家肥2.5 kg/株,沟施。

3.6.2.3 修枝

岑软3号油茶进入盛果期后,要保留当年抽发的春梢,以增加结果枝数量。秋季采果后至春梢萌动前,栽培人员要对徒长枝和过密枝进行修剪,同时剪除枯枝、病虫枝,保持树冠良好的通风透光性。

3.6.2.4 垦复

栽培人员应每年11月结合施肥进行垦复,深翻林地土壤40 cm,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土壤熟化和根系生长。垦复时要避免损伤油茶根系。

3.7 病虫害防治

岑软3号油茶病虫害种类较多,病虫害的发生是影响油茶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油茶栽培中,栽培人员必须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确保油茶稳产高产。

3.7.1 油茶炭疽病

油茶炭疽病是由胶孢炭疽菌、山茶炭疽菌引起的病害,是影响油茶生长和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5]。油茶叶片发病时,边缘、叶尖会出现褪色斑块;嫩梢、嫩芽发病时,梢、芽会逐渐枯萎,严重时全株死亡;花蕾、嫩果发病时,导致落花、落果。病原菌在受害部位会形成孢子堆,随风雨传播,导致油茶大面积发病。该病易发生于高温、高湿环境中,初始发病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6—9月为盛发期,从发病初期至11月可发生多次侵害。

防治油茶炭疽病,栽培人员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做好修枝整形工作,增强林地和油茶树冠的通风透光性,降低林间湿度;二是定期清林,收集落叶、枯枝,尤其是受害油茶的掉落物,须及时烧毁;三是在油茶发病初期,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腈菌唑乳油1 000倍液交替喷雾,每10 d喷1次,连喷3~4次;四是在病害盛发期,用1%波尔多液+2%茶麸水(油茶果或茶籽榨油后的残余物用水浸泡,经过滤后的液体)喷雾,或用50%多菌灵1 000倍液喷雾,每15 d喷1次,连喷3~4次;五是冬季修剪枝条时,收集油茶受害部位和带有孢子堆的部位,集中烧毁。

3.7.2 油茶软腐病

油茶软腐病是由油茶伞菌孢菌引发的病害,是油茶常见病害之一[6]。该病主要危害油茶叶片,受害叶片尖端或边缘会出现水渍状黄色病斑,之后叶片各处均可出现病斑,如遇雨水冲刷,病斑会快速扩展。随病情发展,叶片从病斑部位开始腐烂、脱落,严重时叶片全部脱落、果实掉落,直至植株死亡。该病的发生与林间湿度密切相关,多发生于连续阴雨季节,4—6月为初始发病期,6—8月为盛发期。造林密度大的林分,该病发生较为严重。

防治油茶软腐病,栽培人员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改造过密林分,适当间伐和修枝,使林分保持合理的通风透光性;二是冬季清林,收集病叶、病果并带出林地烧毁,减少病源;三是在油茶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1 000倍液全株喷雾,每10 d喷1次,连喷2~3次;四是在病害盛发期用1%波尔多液、50%多菌灵800倍液全株喷雾,每15 d喷1次,连喷2~3次。

3.7.3 油茶毒蛾

油茶毒蛾又名茶辣子,主要以幼虫啃食油茶叶片、幼果、嫩枝外皮、幼芽等,严重影响油茶正常生长,大量暴发时会导致油茶枯死和减产。油茶毒蛾幼虫常聚集活动,成虫在叶背产卵,并以卵的形态越冬。

防治油茶毒蛾,栽培人员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于虫卵越冬期进行人工摘除并杀灭;二是在幼虫3龄前,用0.2%阿维菌素2 500倍液、200倍肥皂液全株喷雾;三是在4月中旬至5月幼虫暴发期,在林间喷施100亿/g白僵菌粉剂,每667 m2用量为l kg。

3.7.4 油茶尺蠖

油茶尺蠖又名吊丝虫,是一种暴发性害虫,主要以幼虫啃食油茶叶片,影响油茶生长,造成落花、落果。油茶尺蠖严重暴发时,可将油茶叶片吃光。油茶尺蠖以蛹在油茶基部地面或落叶中越冬,于翌年2—3月羽化,羽化10 d后在枝干上产卵,4月中旬孵化。

防治油茶尺蠖,栽培人员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冬季复垦,破坏蛹的生存环境,减少成虫羽化数量;二是在成虫羽化前人工摘除卵块并杀灭;三是在3~4龄幼虫期,即4月下旬,林间喷施100亿/g白僵菌粉剂,每667 m2用量为l.0 kg,或林间喷雾100亿/g苏云金杆菌粉剂,每667 m2用量为0.5 kg;四是在幼虫期用0.2%阿维菌素2 000倍液全株喷雾。

4 结束语

实践证明,良种、良法是提高油茶造林质量和油茶产量的关键。龙汉岭林场在柳州市林业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岑软3号油茶栽培,并取得一定成绩,主要得益于对科学栽培技术的应用。在今后的经营工作中,龙汉岭林场还将进一步引进、总结油茶丰产栽培技术,促进油茶栽培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覃珩.搭上“工业快车”跑起来:柳州市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综述[N].柳州日报,2023-10-02(1).

[2]梁萌,陈蕾.以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推动油茶产业发展[N].柳州日报,2023-03-03(4).

[3]佚名.国家林业局公告2008年第12号[J].国家林业局公报,2008(2):18-28.

[4]王劲松,李步斌,林佳贝,等.岑软3号油茶无性系树高、冠幅与产果量关系的研究[J].林产工业,2018(1):59-62.

[5]熊朝伟,阮成江,黄河,等.玉屏油茶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同源性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9(1):169-174.

[6]魏安靖,戚英鹤.油茶软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林业科学,1985(1):93-9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