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县黄芩引种栽培技术
作者: 左群 吴柳绚 龙凯珍 徐大鹏摘 要: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由于长期单一种植中药材太子参,没有进行科学的轮作换茬,导致出现种质资源退化、病虫害发生严重等问题,所以引进一种种植年限短、管理简单、市场需求量大的中药材作物与太子参轮作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引进黄芩进行一系列栽培试验,笔者总结出选地整地、繁殖方式、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初加工、贮藏等黄芩引种栽培技术,以期为施秉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黄芩;引种;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7.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22-77-3
0 引言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常年以种植中药材太子参为主,已经有近30年的种植历史。常年不规范的种植方法使太子参种质资源退化、土壤板结、病虫害发生严重。因此,施秉县急需引进一种田间管理简单、价格相对稳定、市场需求量大的中药材与太子参进行轮作,以改善土壤环境,减少病虫害发生,提升中药材产业经济收益,促进施秉县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为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主要以干燥根、果实入药,味苦,微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止痢等功效,主治肺热咳嗽、高热烦渴、痈肿疮毒、胎动不安、泻痢等[1-2]。相关研究表明,黄芩根含有的化学成分主要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等,国内有70%的中成药都含有黄芩[3-4]。黄芩苷、黄芩素的需求量逐年增长,有力地刺激了黄芩市场的发展,使其在市场上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野生黄芩资源急剧减少,人工栽培已成为当前获取黄芩原料的主要途径。因此,在适宜黄芩生长的地区建立人工种植基地,用现代技术指导黄芩生产,推广高产优质黄芩栽培技术,选育优良品种,提高黄芩的产量和品质,不仅能够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还能为黄芩种植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基于此,笔者通过在施秉县建立一个小规模的黄芩引种示范基地,并针对不同的繁殖方法、肥料配比、有害生物调查防控等方面开展试验研究,发现在当年11—12月种植黄芩,次年10—11月采收的栽培模式在当地是可行的,现总结黄芩引种栽培技术如下。
1 选地整地
黄芩喜阳、喜温、耐旱,抗寒能力较强,在海拔60~1 500 m的范围内均能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强,常生长在山坡、林下草地或沟边。栽培人员应选择中性或微酸性的壤土、砂壤土,有腐殖质层[5],排水良好且向阳的缓坡地或平地种植黄芩。
选好种植地后,栽培人员需要清理种植区域内的杂草、石块等,然后用高锰酸钾溶液喷施后深翻土壤。同时,施足底肥,每667 m2施入腐熟农家肥4 000 kg+钙镁磷肥100 kg,然后耕细耙平,开成1 m宽的厢面,厢与厢之间开30 cm宽的深沟,四周挖好排水沟。
2 繁殖方式
2.1 种子直播
2.1.1 选种及处理
播种前,栽培人员需要对黄芩种子进行严格筛选,去掉空壳籽、杂草种子及其他杂质,选择当年采集的成熟饱满、无病、无虫、无霉变、发芽率在80%以上的黄芩种子。
为保证出苗率,栽培人员需要在播种前1 d用30 ℃左右的温水浸种10~12 h后捞出沥干水分备播。
2.1.2 播种
在施秉县,一般选择在4—5月播种黄芩。栽培人员按10 cm×20 cm的株行距在厢面上挖穴,每穴撒入4~5粒黄芩种子,然后覆土盖平,将土壤淋透水,盖上一层薄稻草保温保湿[6]。
2.2 种根繁殖
立冬前后至封土前,栽培人员可采挖1年生且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粗细均匀的黄芩块根作为繁殖材料,按照10 cm×20 cm的行株距进行定植[7],在厢面上按行距开沟,将种根横着按头尾顺序摆放在沟内后覆土2~3 cm,每667 m2定植20 000~22 000株。覆盖地膜的要用泥土将地膜口周边压实,以起到保温保湿作用;黄芩出芽后,及时破膜放苗,防止高温烧苗,同时注意田间管理,出苗后发现缺窝的要及时补种。
3 田间管理
3.1 中耕除草
黄芩生长期间一般要进行2次中耕,要求“头遍浅、二遍细”。第1次中耕应在齐苗后进行,要求浅锄,尽量使黄芩茎枝基部少掩土。第2次中耕应在黄芩封垄前进行,沿着块根摆放的方向深锄、细锄。
黄芩出土前保持厢面干净无杂草,出苗至封行期间,栽培人员需要根据杂草长势进行除草,每年除草3~4次。可采用人工锄草或拔草,注意要浅锄以免损伤苗木根系。待黄芩封行后,厢面杂草通常较少,栽培人员只需要清理沟里或周边的杂草即可。
3.2 追肥
黄芩是一种喜钾好氮、喜有机肥的植物。除了在种植前施足底肥外,在黄芩生长期,栽培人员还需要追肥2次。第1次是在黄芩出苗后,每667 m2撒施10 kg氮肥、10 kg钾肥,以加快黄芩生长速度,保证苗期长势。第2次是在黄芩花果盛期,每667 m2撒施10~15 kg磷肥、10 kg钾肥,以促进苗木根部吸收养分,增强植株的抵抗力和促进光合作用。
3.3 合理排灌
黄芩耐旱怕涝,种植地内长时间的积水不仅会导致黄芩被水淹死,还会引发根腐病等多种病害。在降水较多的季节,栽培人员要及时做好田间排水工作。如遇到长时间的干旱天气,浇灌条件方便的情况下,栽培人员要及时浇水。
3.4 打顶
黄芩花期长且连续开花,为促进根部生长,必须在黄芩开花前及时打顶,减少花蕾对养分的消耗。栽培人员可选择一片长势较好、无病虫害的田块作为采种田,采种田不需要摘花蕾打顶。而对于非采种田,栽培人员要根据黄芩的生长情况,在蕾后开花前,选晴天上午,将花梗剪掉,进行多次打顶。
4 病虫害防治
4.1 根腐病
根腐病主要危害黄芩根部,使植株根部腐烂并出现白色霉状物,最后导致全株枯萎死亡,全年均有可能发生,在多雨季节发生严重。
为防治根腐病,栽培人员需要对黄芩进行合理轮作,雨季注意排水,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发现病株时要及时挖除并将其带出田间集中烧毁,然后在穴内撒入生石灰;黄芩发病初期,栽培人员可用3%甲霜恶霉灵水剂500倍液灌根。
4.2 叶斑病
叶斑病主要危害黄芩叶片,病斑从叶尖或叶缘向内延伸,呈不规则黑褐色,然后迅速蔓延,导致叶片枯死,在每年的5—8月易发生。
为防治叶斑病,栽培人员需要在黄芩种植前彻底清除落叶并集中烧毁,减少侵染源;在黄芩发病初期,可用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70%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等交替喷施。
4.3 白粉病
白粉病主要危害黄芩叶片,其次危害嫩茎、花柄及花蕾等部位,发病部位会出现一层白色粉状物,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发病严重时可致植株枯死,造成黄芩减产,常发生在4月田间湿度大且气温回升时期。
为防治白粉病,栽培人员需要合理密植,增强田间的通风透光性;在黄芩发病初期,可喷施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5%粉锈宁乳油、40%氟硅唑乳油等进行防治。
4.4 灰霉病
灰霉病主要危害黄芩的花和果实,叶片和茎也会受害。发病初期,发病部位会出现黄褐色病斑,从边缘开始侵染,向内逐渐扩大呈灰褐色,边有深浅相间的纹状线,病健交界分明,出现不规则水浸斑,很快变软腐烂,湿度较大时表面生有灰霉,低温高湿季节该病发生严重。
为防治灰霉病,栽培人员可在发现病叶时及时摘除并带出田间烧毁,并用40%嘧霉胺悬浮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或50%异菌脲悬浮剂等药剂交替施用。
4.5 黄芩舞蛾
黄芩舞蛾是黄芩常见虫害之一,主要以幼虫取食黄芩叶肉,严重时叶片仅留上表皮,主要在5—6月发生。
为防治黄芩舞蛾,栽培人员需要及时清理枯枝落叶,破坏黄芩舞蛾越冬场所,减少虫源基数;发现黄芩舞蛾危害时,可用90%敌百虫、40%乐果乳油或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进行喷雾防治[8]。
4.6 地老虎
3—4月,地老虎主要以幼虫取食黄芩叶片、咬断黄芩嫩茎,严重时危害黄芩根部,影响黄芩产量。
为防治地老虎,栽培人员可在种植黄芩前翻耕土壤,清理周边杂草并集中烧毁,以有效减少地老虎数量;发现地老虎危害时,可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氟氯氰噻虫胺、二嗪磷等拌土撒施或溶水后喷施土面进行防治。
4.7 蚜虫
4—6月,蚜虫主要危害黄芩叶片和嫩枝,不仅会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和嫩枝干枯脱落,还能传播病害,影响黄芩产量。
为防治蚜虫,栽培人员在发现蚜虫危害后,可用1.5%噻虫胺或7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溶水后进行喷施,并将发生虫害的枝梢和叶片及时剪除烧毁,避免二次传播。
5 采收
在施秉县,栽培人员可在黄芩种植后的第二年11月中下旬采挖黄芩种根。过早采挖会错过黄芩根茎生长旺盛期,使黄芩产量下降,过迟采挖会导致黄芩根茎形成木质化,影响黄芩品质。栽培人员可选择阴天或晴天,先除去黄芩地上部分后,再用钉耙深挖,抖净根上附着的泥土。
6 初加工
将抖净泥土的黄芩根茎削去芦头、去除杂质晾晒或烘至半干,搓去外皮[9],反复多次直至根部外皮完全脱落,再晾晒或烘干。为保证黄芩品质,在晾晒或烘干的过程中,栽培人员需要关注天气情况,温度过高会使黄芩根茎发红,被雨水淋湿会导致黄芩根茎变绿变黑[9]。
7 贮藏
将初加工后的黄芩根茎装入干净的袋子中,贮藏在干燥、阴凉且通风的地方。黄芩数量大且未能及时出售时,可以选择就近的冷库贮藏,温度控制在0~10 ℃,注意防潮、防虫、防腐蚀。
8 结束语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黄芩种植时间通常为2~3年。李怀德等[10]表明3年生黄芩根不仅外观品质、产量上显著高于2年生,还可以节省因移栽耗费的人工。缪晓素等[11]表明黄芩中的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在夏季和秋季含量最高,而从产量上来说,黄芩的最佳采收时间为冬季。但在黄芩与1年生太子参轮作换茬的施秉县,黄芩种植年限过长、农事操作烦琐等问题难以让当地中药材种植户接受。笔者经过连续两年对施秉县引种的黄芩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种植1年后采收的黄芩块根在产量和品质上均表现较好,外观品质都深受药厂青睐。将黄芩作为施秉县引进中药材品种之一,总结出一套适合施秉县的黄芩引种栽培技术,在提高黄芩产量的同时提高品质,增加中药材种植户的收益,对于促进施秉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艾铁民,彭华.中国药用植物志:第九卷[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7:74.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314-315.
[3]果秋婷,张小飞.关于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科学技术创新,2019(27):45-46.
[4]张超红.黄芩种植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6(2):69-70.
[5]苏占辉.燕山地区中药材种植与加工技术[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20:146.
[6]张桐,张艳飞,杨嵌倩,等.高品质黄芩规范化种植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21(12):89-92.
[7]王丹阳,王祥,安佳,等.不同种植深度和密度对黄芩药材质量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22(5):35-40.
[8]尚惠香,周亚男,刘振西,等.黄芩规范化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1(16):101-102.
[9]姬美丽,刘燕.黄芩的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畜牧科技,2021(8):67-68.
[10]李怀德,崔同霞,范重秀,等.定植密度和生长年限对黄芩生长发育和产量及种植效益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22(12):41-46.
[11]缪晓素,宋国虎,刘容秀,等.不同栽培年限及采收期对黄芩药材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15(8):836-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