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县黄芪栽培管理技术

作者: 张想同

摘 要:黄芪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种植历史悠久,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为进一步提升当地黄芪生产水平,在分析卓尼县自然条件、黄芪生长特性的基础上,总结包括选种与种子处理、选地与整地、播种、田间管理、采收与加工等内容的黄芪栽培管理技术,以供当地农户参考。

关键词:黄芪;种植;卓尼县

中图分类号:S567.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22-83-3

0 引言

黄芪又被称为黄耆,是一种具有重要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被誉为“草本之王”。黄芪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黄芪皂苷、黄芪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药理功效,在医药、保健、食品等多领域应用前景广阔。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我国黄芪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黄芪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如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应用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对于提高黄芪产量、改善黄芪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笔者以黄芪生产区之一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为例,总结黄芪栽培管理技术,以供参考。

1 卓尼县概况

卓尼县位于我国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经102°56′~104°10′、北纬34°28′~35°38′),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全县总面积5 139 km2,海拔2 000~4 920 m,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卓尼县属高原温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4.6 ℃,年降水量600 mm。卓尼县境内山脉纵横,主要山脉有岷山、迭山、尕海山等,其中迭山主峰措美峰海拔4 920 m,为县内最高峰;主要河流有洮河、车巴河、冶木河等,其中洮河为黄河的一级支流,流经卓尼县境约150 km。优越的自然资源为卓尼县发展黄芪种植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 黄芪生长特性

黄芪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抗逆能力,能够适应寒冷、干旱和瘠薄等多种不良环境,具有较强的抗病、抗虫能力[1]。黄芪对土壤要求较高,喜欢生长在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土壤中。卓尼县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适宜的土壤条件、丰富的水资源使得当地黄芪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3 黄芪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3.1 选种与种子处理

黄芪品种较多,品种不同,其药效、生长周期、抗病性、适应性等也不同。种植户应根据生产要求和栽培地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更有利于黄芪生长。

种植户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黄芪种子,确保其纯度在98%以上,避免使用陈年种子或感染病虫害的种子。种植户可通过观察种子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外观特征,初步判断种子的品质,然后进行发芽试验,以衡量种子的活力(发芽率应在85%以上)[2]。

选种后,种植户应做好以下种子处理工作。①种子清洗。将种子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用筛子过滤掉杂质和不良种子,再将种子放入干净的容器中备用。②种子消毒。采用高温消毒(高温烘烤或蒸煮)或药物消毒(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的方式对种子进行处理,可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和虫卵。③种子催芽。将种子浸泡在50 ℃温水中24 h以上,以软化种皮,促进种子吸水,然后捞出,摊放在湿毛巾上,再覆盖一块湿布以促进发芽;或将河砂与种子混合,并用力揉搓,以磨损种皮的方式提高黄芪发芽率;或使用70%~80%硫酸浸泡种子3~5 min后迅速冲洗干净,稍微晾干后即可进行播种,此种方式处理的黄芪发芽率超过90%。

3.2 选地与整地

黄芪适宜种植在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肥沃的平地或缓坡地,避免种植在低洼、湿度大、排水不畅或土壤贫瘠的地方。此外,黄芪对土壤的pH值要求较高,一般要求栽培地土壤pH值为6.5~7.5。因此,种植户在选地时应进行土壤酸碱度测试,确保其符合黄芪生长要求。

为创造适宜黄芪生长的土壤环境,种植户应做好翻耕、耙地、施肥、破碎土块、平整地面等整地工作。卓尼县种植户一般选择在秋季进行整地。整地深度在20~30 cm,以免整地过深或过浅影响黄芪生长[3]。播种之前先施用基肥(每667 m2施用3 000~4 000 kg农肥和25~30 kg磷肥),然后将土地整平,并作垄(宽45 cm、高20 cm,行距40 cm)。

3.3 播种

根据卓尼县的气候特点和黄芪的生长习性(适宜发芽温度为14~15 ℃),当地种植户通常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播种黄芪[4]。当地种植户多选择条播黄芪:先在平整好的垄面上挖2条深为2~4 cm、间距为10~15 cm的浅沟,然后将处理好的黄芪种子均匀地撒入浅沟中,最后在种子上面覆盖一层厚1.5~2.0 cm的土壤将种子盖严。播种后,在垄沟内进行灌溉,以保持种子周围土壤的湿润。

3.4 田间管理

3.4.1 水分管理

黄芪生长过程中既喜水又怕涝,因此种植户要注意适时灌水和排水。黄芪种子发芽期和开花结荚期对水分的需求最高,种植户要根据当地降雨情况适时适量进行灌溉,确保浇水之后田间无积水,黄芪周围土壤始终保持湿润。当黄芪定苗后,种植户应开始控制浇水量,确保土壤表层稍干、下层水分充足,以利于黄芪根系快速向下生长。在雨季,种植户应做好排水工作,及时排出田间积水,避免发生黄芪烂根的情况。

3.4.2 中耕除草

播种前或播种后出苗前,种植户可使用低毒除草剂(3 kg/hm2氟乐灵)进行药剂除草。出苗后,因为黄芪幼苗扎根较浅,所以此时种植户应以人工除草为主,避免幼苗死亡。种植户应在苗高5 cm左右(幼苗出齐后),浅层松土除草1次;苗高7~8 cm时,开展第2次人工除草;苗高10 cm左右(定苗后),进行第3次人工除草。之后,种植户应视杂草的生长情况适时每年人工除草3~4次。

3.4.3 间苗定苗

在黄芪苗高5 cm左右时进行间苗,一般按照株距3~4 cm进行留苗;在苗高10 cm左右时进行定苗,一般按照株距10 cm左右留苗。如果发现有缺苗的情况,种植户应及时补苗[5]。

3.4.4 追肥管理

在黄芪生长过程中,种植户需要追肥2~3次。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每667 m2施用农肥1 300 kg或尿素4 kg;在6月中旬,每667 m2施用磷酸二铵5 kg和过磷酸钙5 kg;在7月上旬,根据黄芪生长情况可进行第3次追肥,如果长势不佳则每667 m2施用磷酸二铵5 kg。此外,种植户应在每次追肥后浇水1次。

3.4.5 摘蕾去劣

在黄芪现蕾初期,种植户应适时开展摘蕾工作,以促进黄芪分枝,避免植株过高出现倒伏。现蕾初期,黄芪花蕾还没有开放,对养分的消耗较少,此时摘蕾容易操作。种植户可手工或使用机械摘除黄芪花蕾,但需要注意不要损伤黄芪的其他部分。

3.4.6 病虫害防治

3.4.6.1 黄芪白粉病

发病初期,黄芪叶片上会生成白色粉状斑点,后随病情发展扩展成大片白色粉状斑,严重时白粉会覆盖整个植株,导致植株枯萎。发病后期,白粉会变为灰白色,并形成黑色闭囊壳,闭囊壳会随着枯枝落叶等病残体越冬[6]。在第2年5月气温升高时,闭囊壳内病菌孢子会在气温20 ℃以上时萌发,继续侵染黄芪植株,以此循环往复。黄芪白粉病病菌可通过风进行传播,导致整片黄芪田发病。秋天,黄芪白粉病发生率最高(超过70%),控制不好可导致黄芪大面积减产。

在冬季,黄芪白粉病病菌会在落叶枯枝上越冬。因此,种植户可在收割完黄芪地上部分后,及时清理残留枯枝落叶,并将其集中焚烧以减少越冬菌源。为预防黄芪白粉病,种植户可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和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在黄芪白粉病发病初期,种植户可喷施40%多硫胶悬剂800倍液或者40%硫悬浮液400倍液,再加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每隔10 d施药1次,连续施药2~3次。在黄芪白粉病发病中后期,种植户可喷施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2次(中期及后期各喷药1次)。

3.4.6.2 黄芪根腐病

根腐病主要危害黄芪根部。发病初期,黄芪根部出现水渍状斑点,随着病情发展,斑点逐渐扩大并呈褐色或黑色。病害进一步加重时,黄芪根部会出现腐烂和溃疡,导致植物无法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最终枯死。除了根部症状外,黄芪还会出现生长缓慢、叶片黄化、枯萎等症状。根腐病病原菌主要为镰刀菌,其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借助水流传播危害。通风不良、湿气滞留地块容易发生根腐病。4月中旬,黄芪田间开始发病,并在6—7月高发。

为预防黄芪根腐病,种植户应确保田间土壤疏松透气,避免湿气滞留;在雨季做好排水工作,及时排出田间积水;及时清除病株和病残体,减少病原;整地时,每667 m2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对土壤进行消毒;播种前,用50%多菌灵800倍液浸种24 h进行消毒。针对患病黄芪,种植户可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福星乳油8 000倍液等,每隔8 d施药1次,连续施药2~3次。为保证防治效果,种植户应注意轮换用药。

3.4.6.3 蚜虫

蚜虫主要通过吸食黄芪茎叶的汁液以获取营养。黄芪叶部受害,会出现黄褐色小斑点,后斑点逐渐扩大并相连成片,最终导致叶片枯死脱落。黄芪嫩茎受害,会出现萎缩和畸形生长的情况。蚜虫危害严重时,可导致黄芪整株枯死。在适宜条件下,蚜虫繁殖速度非常快,容易形成大规模虫害。5月下旬,蚜虫开始危害;6月上旬,蚜虫大面积危害;10月下旬,蚜虫开始产卵越冬[7]。

为预防蚜虫危害,种植户应及时清除黄芪田间的枯枝残叶及杂草等,以破坏蚜虫栖息的场所,减少蚜虫数量。在蚜虫危害初期,种植户应每525 m2放置35块粘虫板杀虫。在蚜虫危害中后期,种植户可交替喷施40%乐果1 000~1 500倍液、50%避蚜雾2 000~3 000倍液、50%杀螟松1 000倍液,每隔7 d施药1次。

3.5 采收与加工

播种后3年,黄芪品质和产量达到最佳,此时种植户可选择在秋季或初冬季节(10—11月)采收黄芪[8]。种植户在采收黄芪时要注意保全根系,避免表皮损伤和根部断裂的情况发生。采收后,对黄芪进行初步处理,包括去除杂质和晾干。晾干后将黄芪切成均匀的片状,以便于进一步加工和提取有效成分。将切片后的黄芪在低温下烘干,以减少水分并提高其保存稳定性。接下来,对黄芪片进一步加工,如炮制、提取、制剂等。炮制是将黄芪片在热锅中炒制,以改变其药性和功效。提取是将黄芪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以便用于制备药品和保健品。制剂是将提取后的黄芪制成各种药品和保健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4 结束语

科学应用黄芪栽培管理技术对于保证黄芪的品质和产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种植户应在充分考虑种植地自然条件、黄芪生长特性的基础上,合理应用包括选种与种子处理、选地与整地、播种、田间管理、采收与加工等内容的黄芪栽培管理技术,以保证黄芪的品质和产量,从而推动我国黄芪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梅,杨青年,周子纬.凉州区黄芪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新农业,2022(14):61-62.

[2]刘聪.甘南县黄芪种植技术探讨[J].种子科技,2021(3):17-18.

[3]刘福.黄芪的种植管理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8(14):133.

[4]王玉芳.黄芪种植与管理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9(2):47-48.

[5]张光红.黄芪种植中常见问题与对策分析[J].农业灾害研究,2021(11):20-21.

[6]裴孔杰.黄芪育苗种植生产中的施肥方法[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3(6):28-29.

[7]李文义,唐想芳,王春瑶.黄芪规范化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3(3):182-184.

[8]白慧敏.彰武县黄芪播种技术分析[J].林业勘查设计,2023(2):53-5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