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县藜麦不同种植密度试验

作者: 孙长红 许静

通渭县藜麦不同种植密度试验0

[摘 要] 近年来,甘肃省通渭县把藜麦种植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的富民产业来大力发展。为进一步摸索出更为合理的种植密度,设置藜麦不同种植密度试验,探讨不同播种密度对藜麦产量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指导实际生产。研究结果表明,在陇中旱作区藜麦种植密度以667 m2种植4 167株为宜,藜麦产量显著高于其余4个处理,较667 m2种植8 334、5 556、3 334、2 778株处理藜麦产量分别提高了49.6%、31.0%、28.2%、37.0%。

[关键词] 藜麦;种植密度;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1--3

0 引言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是苋科藜亚科藜属一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1-3],具有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4-5],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等中高海拔山区[6-8],种植历史悠久。藜麦营养价值较高,富含的维生素、多酚、皂苷、类黄酮类和植物甾醇类物质具有多种功效[9-10],钙、锌、铁、镁、锰、钾、硒、铜和磷等矿物质含量是普通食物的3倍以上[11]。

冯世杰[12]研究表明,种植密度对藜麦的株高、千粒质量、单株产量、粒型具有很大影响。种植密度过大,光照、养分或水分不足,会导致藜麦倒伏、籽粒变小,甚至减产[13]。不同栽植密度对藜麦营养价值也有很大影响[14-15]。合理的栽植密度对于提高藜麦内在品质和外观品质有显著的效果[16]。基于此,以甘肃省通渭县马营镇回岔村种植的陇藜1号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播种密度对藜麦产量的影响,以揭示栽植密度对藜麦产量的影响规律,旨在找到适合当地自然和土壤条件的藜麦种植密度,为陇中旱作区藜麦种植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通渭县马营镇回岔村的山地梯田,位于东经104°55′16.5″、北纬35°14′07.2″,海拔2 151 m,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作物冬小麦。试验地年平均气温7.2 ℃,大于等于10.0 ℃的积温为1 823.0 ℃,无霜期120~170 d,年降水量约350 mm,年蒸发量约1 380 mm,年总日照时间2 200~2 430 h。试验地土壤为旱山地黄麻土,有机质含量为5.43 g/kg,全氮含量为0.66 g/kg,有效磷含量为6.7 mg/kg,全钾含量为5.00 g/kg,pH值为8.61。

2 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陇藜1号,供试地膜为幅宽120 cm、厚0.01 mm的黑色地膜(通渭县宏鑫地膜厂生产)。供试肥料为通渭县振兴农资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复合肥(15-15-15)。

2.2 试验设计

藜麦种植采用全膜平铺栽培模式。此试验采用种植密度单因素设计,共设5个处理:D1,667 m2种植8 334株;D2,667 m2种植5 556;D3,667 m2种植4 167株;D4,667 m2种植3 334株;D5,667 m2种植2 778株。每个处理重复3次,随机排列。种植株距依次分别为20、30、40、50 cm和60 cm,行距均为40 cm,每穴均播种1株。小区面积为3.6 m×8.0 m=28.80 m2。各处理播期相同、施肥量相同,施农家肥30 000~37 500 kg/hm2,全部肥料结合整地一次深耕翻入地下作为基肥。播种时间为2020年5月12日,确保每穴播5~8粒种子,播种深度2~4 cm。苗高3~5 cm时,第1次锄草并进行间苗。间苗时留下长势旺的苗,轻轻拔掉弱苗、病苗,每穴留2株苗。苗长至10 cm高时,开始第2次锄草并进行定苗。定苗时留下长势旺的苗,每穴留1株苗。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经济性状测定。藜麦成熟期在每个处理中取大小均匀的10株藜麦进行农艺性状测定,测定单株粒质量﹑千粒质量,分别求平均值。

2.3.2 产量测定。藜麦成熟后按小区单收单打,统计小区产量,折算成667 m2产量,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2.4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Excel 2010进行数据整理与作图,用SPSS 19.0进行方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D1至D5处理平均单株粒质量分别为11.7、20.1、38.4、34.2 g和35.1 g;D3处理平均单株粒质量最高,为38.4 g,D1处理平均单株粒质量最低,为11.7 g;与D1处理相比,D2至D5处理平均单株粒质量分别增加了8.4、26.7、22.5、23.4 g。D1至D5处理平均千粒质量分别为2.7、2.8、2.9、3.0 g和3.0 g;各处理千粒质量以D5处理最高,为3.1 g,D1处理最低,为2.7 g;与D1处理相比,D2至D5处理平均千粒重分别增加了0.13、0.20、0.33、0.37 g,分别提高了4.9%、7.4%、12.3%、13.6%。

由表2可知,D3处理藜麦产量最高,D4处理次之,D1处理最低。由此可以看出,在旱作农业区D3栽植密度的种植效果优于其余4种栽植密度,充分利用了光能和土壤肥力资源,较其余D1、D2、D4、D5处理藜麦产量分别提高了49.6%、31.0%、28.2%、37.0%。由此可知,旱作农业区不宜采用D1处理的种植密度。这是因为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土壤水分和养分过度消耗,从而使藜麦产量降低。由多重比较结果可知,D3处理与其余4个处理间的藜麦产量差异极显著,D2、D4与D1处理间差异显著,但D5与D1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

由表3可知,当自由度v1=4、v2=10时,F0.01(4,10)=5.99,而F=21.675>F0.01(4,10),推断该试验处理间产量差异极显著。

4 讨论

种植密度对藜麦产量形成和养分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17]。冯世杰[12]研究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会对藜麦的生育期长短产生显著影响,种植密度大小与生育期长短成正比关系,在192 315株/hm2种植密度下,藜麦的生长发育情况最佳,且田间植株群体发育壮苗比率大,植株生长整齐。姚理武等[18]研究表明,随着藜麦种植密度的增大,藜麦的穗鲜质量、株鲜质量、茎鲜质量和有效穗数减少,有效部位上移,株高和抗倒伏能力提高。EISA等[19]研究表明,种植密度的增加显著降低了藜麦千粒质量;低密度种植下藜麦籽粒蛋白质和灰分含量增加,碳水化合物含量降低,钙、镁含量显著高于高种植密度,但低密度和高密度对种子粗纤维和总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对种子中磷、钾、铁、锌含量也无显著影响。本研究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藜麦产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这与前人研究结果[13,18]相似。藜麦667 m2种植密度为4 167株时,藜麦产量最高。这是因为在旱作区土壤肥力和土壤水分较低,过高或过低的种植密度不利于藜麦生长,增加种植密度会导致藜麦冠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叶片相互遮阴,加剧植株间对光照的竞争,群体光合生产能力受到影响,从而降低藜麦的籽粒产量[20]。

5 结论

合理的密植不但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而且能充分利用水、光照、肥料等资源,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该试验结果表明,旱作区藜麦667 m2种植密度以4 167株为宜,以3 334株次之,但旱作区不宜采用8 334株的种植密度。

参考文献:

[1]齐天明,李志坚,秦培友,等.藜麦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展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2(3):157-165.

[2]邵嵬嵬,马成.秦安县藜麦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与对策[J].农技服务,2021(8):93-94.

[3]赵军,唐峻岭,李斌,等.藜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J].中国种业,2020(8):112-113.

[4]陈学琴.高原藜麦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13):62-63.

[5]杨灵兴.藜麦绿色高产栽培技术[J].种子科技,2021(2):43-44.

[6]蔺雪艳,任宏干,张文权,等.正宁县藜麦引进种植试验[J].中国农业信息,2014(24):96.

[7]雒维萍,祁贵明,蔡玉琴,等.格尔木藜麦覆膜与露地种植对比试验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2021(6):16-20.

[8]田娟,张曼,孙墨可,等.白城地区播期和播量对藜麦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20(24):39-42.

[9]王艳青,李勇军,李春花,等.藜麦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作物杂志,2019(6):156-161.

[10]和晓赞.藜麦密度和肥效试验[J].云南农业,2018(4):77-78.

[11]杨统胜.湟中县藜麦病虫害的防治[J].农家致富顾问,2020(14):46.

[12]冯世杰.陇中黄土高原藜麦不同种植密度试验报告[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5):11-12.

[13]张永平,潘佳楠,郭占斌,等.不同种植密度对藜麦群体抗倒伏性能及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21(4):108-115.

[14]彭锋,段亮,尚永军.藜麦新品种陇藜1号在玉门市冷凉灌区的密度试验初报[J].甘肃农业科技,2018(1):8-9.

[15]李明轩.密度与氮肥水平对藜麦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8:18-21.

[16]李斌,赵军,唐峻岭.不同种植密度对藜麦生长及产量等性状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21(7):64-67.

[17]胡一波.藜麦品质性状评价与遗传多样性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31.

[18]姚理武,吴应齐,叶增新,等.不同种植密度与配置方式对藜麦农艺性状和籽粒产量的影响[J].浙江林业科技,2021(5):99-103.

[19]EISA S S,EL-SAMAD E,HUSSIN S A,et al. Quinoa in Egypt-Plant density effects on seed yield and nutritional quality in marginal regions[J].Middle East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2018(2):515-522.

[20]RUIZ R A,BERTERO H D. Light interception and radiation use efficiency in temperate quinoa (Chenopodium quinoa Willd.) cultivars[J].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2008(2/3):144-15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