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轩 将小作物做成大产业
作者: 宋先锋 贾志远
他年过半百,依然活跃在乡村帮扶一线,起早贪黑,披星戴月,穿梭于日光温室之间,冬季一身土,夏季一身汗。他将丝瓜这种多在房前屋后“休闲”种植的普通蔬菜,发展成为濮阳县的特色农产品。他多方努力,将面积近0.13万hm2、6 000多个大棚丝瓜产品进行质量认证,大部分商品丝瓜销往南方大中城市,成了当地农民的摇钱树。他就是濮阳职业技术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河南省科技特派员、远近闻名的蔬菜专家张志轩。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先后卖过10年菜、种了12年菜、教了16年种菜,工作38 年的他,与菜结下了不解之缘。2016年起,张志轩到濮阳县担任科技特派员,负责濮阳县设施农业技术指导工作。
上任之初,张志轩按照“实施一个项目、推广一项技术,培养一批人才,振兴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群众”的要求,经调查研究,结合自己专业特长,依据濮阳县大棚丝瓜产业发展需要及菜农需求,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确定以方兴未艾的大棚丝瓜产业为主要服务对象。
针对大棚丝瓜品种杂乱、种性退化严重的问题,张志轩先后去湖南、山东等省考察,筛选出适宜大棚栽培的优质、抗病、高产丝瓜品种“中绿”,带动丝瓜种植效益迅速提升。在濮阳县郎中乡安头村,王月才种植丝瓜0.3 hm2,2018年全部采用新品种“中绿”丝瓜,当年比同等面积对照品种增收4万元。
2018年是濮阳县新建大棚最多的年份。据不完全统计,当年该县新增大棚1 000多个。张志轩针对前几年该县大棚结构不合理、抗风能力差、空间小等弊端,根据丝瓜生长发育特点、栽培模式及土壤条件改进大棚结构,在增加宽度的同时,抬高脊高,降低边柱高度,增加采光效果,提高保温性能;覆膜采用四大块、三条缝(放风口)覆盖方法,有利于通风降温排湿,有利于丝瓜安全越夏和病害控制;改用钢架、竹木、铁丝作为骨架,提高防风防灾能力。
濮阳县滩区大棚丝瓜产业涉及11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1 600户,存在分布广、一家一户比较分散的特点,同时存在丝瓜种植技术含量不高、人才匮乏等问题。张志轩采用“线上+线下”方式进行指导。在“线上”,张志轩先后建立濮阳县丝瓜微信群,每天定时交流与指导。在“线下”,张志轩与濮阳县农广校兰庄田间学校合作,在大棚丝瓜栽培主要村组,遴选52名回乡创业的高中、职高学生,建立村级技术骨干培训网络与技术交流平台。结合塑料大棚丝瓜生产特点和农民要求,张志轩按季节、按节点、按需求分阶段培训指导,坚持每周三集中交流培训,既保证了技术指导,又不误农民朋友正常生产管理,传技和生产两不误。此举不仅把技术送到了千家万户,而且培养了一批乡土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在他的努力下,大棚丝瓜髙垄宽窄行栽培、菌肥科学施用、多层覆盖等新技术、新模式得到了有效推广应用,使得丝瓜提早上市、产量大大提高。他还推广连续摘心、多次换头等管理技术,提高产品品质。在他的努力下,“原食香”丝瓜在2020年4月被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授予“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2022年1月,濮阳县文留镇齐庄村被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河南省首批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濮阳县90%以上大棚丝瓜产品销往南方城市。为了保证丝瓜产业健康发展,张志轩多次拜访需方收购商,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组织需方收购商、当地收购商与农户对接。按照需方收购商要求,一方面积极推广优质栽培模式、技术,提质增效;另一方面让当地收购商分级销售,优质优价,既满足了需方市场要求,又引导了生产者、当地收购商优质生产、优质服务。分级销售带来了产销两旺。随着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质量和效益年年攀升,丝瓜已成为濮阳县特色产业和当地农民的摇钱树。
(记者:宋先锋 贾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