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县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龙孟桥
[摘 要] 城镇化发展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巨大驱动力,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然需要,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进行系统阐述,深入分析大新县新型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并提出推动大新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大新县新型城镇化发展。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城乡融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
[中图分类号] F299.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3-0-3
0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得到了快速推进,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0%提高至2017年的58.52%,年均增长将近1.03个百分点[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新型城镇化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在此背景下,如何使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将城镇化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融合,共同推进,是大新县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1 大新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1.1 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规模逐渐壮大
随着大新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不断深化,大新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城镇化率不断提高。2016—2020年,大新县城镇化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底,大新县城镇人口达10.20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1.91万人,城镇化率由2016年的27.15%提高至2020年的36.04%(见表1)。
1.2 城镇基建完善,城乡建设快速推进
随着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大新县城镇基础设施也得到了不断完善。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有序建设。巴马瑶族自治县至凭祥市高速公路实现开工建设,大新德天至宁明花山一级公路一期工程建成通车,隆安至硕龙高速公路、崇靖高速互通至硕龙口岸高速公路、德天至硕龙公路等交通项目稳步推进。另一方面,城乡面貌持续提升。大新县完成大新污水排泄工程、公厕工程、美化工程、雨污水管网及路面硬化改造工程,加快东部和南部棚户区建设。2020年大新县城区面积从7.94 km2扩大至10.59 km2,城镇化率提高至36.04%,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创建工作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验收[2]。
1.3 工业化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大新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当地产业结构也得到了合理的优化与升级,从原来单一的产业结构发展为多元化、立体化的产业结构。锰、糖等传统产业加快优化与升级,锰产业链下游的锰酸锂产业及新能源项目相继落地投产,实现锰业产值增长13.0%;大力引进湘桂集团和广糖集团,实施糖企兼并重组,2020年实现糖业产值增长10.5%。大新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家,工业集中区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A类工业园区。2020年,大新县规模以上企业已达28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5.22亿元,较2019年增长3.2%;大新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74亿元,同比增长6.2%[3]。
1.4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2020年大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2020年大新县生产总值呈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生产总值达101.63亿元,较2016年增长了25.92亿元(见图1)。2020年,大新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80%,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1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42.10%(见图2)。
如表2所示,2016—2020年大新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上升趋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27 722元增加至2020年的35 966元,5年间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8 24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10 222元增加至2020年的15 081元。总体而言,2016—2020年大新县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较快,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2 大新县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城镇化整体水平低
如表3所示,2016—2020年大新县城镇化率逐年升高,从2016年的27.15%上升至2020年的36.04%,提升了8.89个百分点。但与其他县域相比,大新县城镇化率较低,整个崇左市城镇化率从高到低分别为凭祥市、江州区、扶绥县、龙州县、宁明县、大新县和天等县。2020年,城镇化率为36.04%的大新县仍处于崇左市第6。整体来看,大新县城镇化水平虽逐年提升,但是城镇化进程依旧缓慢。
2.2 产业结构不协调,经济基础薄弱
一方面,大新县不断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但产业结构比例失衡依旧凸显。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6年的28.0%下降至2020年的25.8%,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6年的31.7%上升至2020年的32.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6年的40.3%上升至2020年的42.1%(见表4)。另一方面,大新县工业支柱产业单一,资源依赖明显。当地除了制糖业和锰加工业,没有其他支柱产业,加之乡镇企业规模不大,无法稳定推动县域整体经济稳定发展。
2.3 城镇化进程中忽略了生态环境发展
大新县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及产业结构单一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大新县以锰加工业为产业支柱,采矿业发达,并以露天开采为主,粗放式的矿山开采给大新县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另一方面,传统农业在大新县的农业结构中所占比例较大,而在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等生产资料,造成土壤严重污染。另外,畜牧业发展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畜禽排泄物中所含的钙、磷及氨化合物对空气、土壤、水源造成了严重污染。这些生态污染问题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大新县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3.1 科学规划城镇布局,合理发展重点镇
大新县应结合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规模等方面优势,明确城镇发展重点,发挥政府积极引导作用,对城镇进行科学长远规划,为有序推进大新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大新县必须正确找准城镇定位,采取因地制宜和差异化发展战略,突出边境特色和地方特色。一方面,大新县要加快建设中心城区,推进特色城镇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走特色化发展路径,合理保护和挖掘城镇特有的传统文化,打造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之镇[4]。
3.2 抓好支柱产业,推动经济发展
近年来,大新县经济增长速度得到快速提升,但由于其产业基础薄弱,建设资金不足,导致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经济发展滞后制约了新型城镇化发展。这也进一步表明,要想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大新县必须根据实际经济情况,发挥县域经济特色,依托区位和当地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升级,抓好支柱产业和项目建设,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动力。一方面,重点推进锰业、糖业、电业三大产业发展,努力打造工业强县,加大对核心企业的扶持力度。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快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才能提升县域经济水平,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5]。另一方面,应统筹推进硕龙边民互市点、德天边民互市点、岩应边民互市点建设,加快建设沿边经济带,构建边民互市点产业聚集走廊,提升沿边地区经济发展活力,使沿边居民经济水平稳步提升,推动大新县新型城镇化发展。
3.3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大新县要想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全面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互联互通,以强化城镇综合承载力,为大力引进产业和人口集聚提供一个更优的环境。首先,大新县应完善城乡交通运输设施建设,统筹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公路交通互联互通。目前,大新县的支柱产业主要分布在各个乡镇,县域内公路网不完善造成运输成本增加,且制约了其主要支柱产业与北部湾城市群及东南国家产业之间的互联互通。其次,大新县加快推进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发展最重要的基础保障,是衡量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大新县应加快城镇供水、照明、城市道路、环境保护及排水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效带动城乡融合发展。
3.4 促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新县要以推进高质量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目标,发挥自身的地域优势,依托旅游资源,将旅游业和乡村经济发展相结合,推动城乡旅游业发展。另外,大新县可以借鉴高质量新型城镇化发展地区的有效经验,从不同县域之间的外部溢出效应入手,结合自身优势,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同时,要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提高吸收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通过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来促进乡村经济健康发展。
4 结语
近年来,大新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虽然逐年提升,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与周边县域相比,其城镇化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存在差距。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配套设施不完善、城乡收入差距大等是导致大新县城镇化发展水平不高的原因。因此,大新县要科学规划城镇布局,合理发展重点城镇;要抓好支柱产业,推动经济发展;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城乡融合发展;要促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以此实现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后凯,刘长全.中国农村改革的基本脉络、经验与展望[J].中国农村经济,2019(2):2-18.
[2]大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新县统计年鉴2020[M].北京:线装书局,2020:209.
[3]大新县人民政府.2020年大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10-28)[2021-11-03].http://www.daxin.gov.cn/xxgk/jcxxgk/tjxx/sjkf/t10626550.shtml.
[4]邓玉函,曹晗.产业发展与边境口岸城镇化路径选择:以靖西市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65-71.
[5]田鹏.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社区建设动力机制研究:基于豫北地区的实证调查[J].学习论坛,2019(1):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