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中的“能人效应”探析
作者: 叶小艳
[摘 要] 基于“能人”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对农业发展中的“能人效应”和农业发展中如何发挥“能人效应”进行探讨,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能人效应”,更有效率地推动农村农业稳定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关键词] 农业;“能人效应”;示范效应;社会资本效应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3-0-3
1 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发展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现如今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农业发展依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一条提出,为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制定本法。因此,加快和促进农业发展已成为全面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中之重。加快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任务。
2 “能人”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2.1 “能人”和“能人效应”的定义
基于不同的学科领域或学科特性,对“能人”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概念指向。黄振华[1]认为,所谓“能人”,一般指具有突出能力、优势资源或者特殊才能的人,这种才能可以是政治方面,也可以是经济方面。同时,不同学者对“能人效应”也有不同的见解。朱英等[2]认为,“能人效应”是基于能人权能、动能、技能和德能等特质,因其特殊的社会位置和资源禀赋而成为连接农技推广组织机构和普通农民的重要“接点”。“能人”确实在某些特定的方面有许多突出的才能和优势资源,或是对社会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基于此,笔者认为,“能人”是在某特定的领域有较为突出的才能和一定的话语权,在某一方面能起一定的领导作用的人。笔者将要阐述的“能人”与传统定义上的“能人”有一定的区别,是指在农村社区中不属于体制内的精英人物,而是在农村的各项农业规划发展中起到特定作用的农村精英人物。“能人效应”则是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自身效应影响其他人也跟着效仿其行为并取得一定成果的过程。
2.2 “能人”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三条提出,促进乡村振兴应当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充分发挥乡村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特有功能。乡村振兴这个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统筹各方面协同发展。农业产业兴旺发展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实施手段,在这一过程中,“能人”承担了特定的社会角色,对推动农业兴旺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民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劳动力。虽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现代化农业机械辅助工具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应用,但在某些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技术设备落后,农民依然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因此,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些“能人”,这些“能人”在村干部和村民之间起着桥梁作用。这些“能人”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具体如图1所示。
一方面,“能人”充当向上反映村民意见的中介角色,即村民向“能人”表达自己对农业发展的一些意见和看法,“能人”向村级领导干部反映村民对农业发展的意见。这不仅便于接下来农业发展工作的开展,也便于调动村民参与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能人”向下传递文件的要求和精神。在部分农村地区,一大部分村民文化水平较低,对于文件精神难以理解,所以需要“能人”“翻译”文件。村庄的“能人”一般在村里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同时在村民中社会声望较高,村民对“能人”谈及的话题往往认同感较高。由于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特有的习惯约束,村级干部在向下传达政策要求时,村民有时会表现出一定的排斥心理,他们不愿接受村级干部的讲解。相反,他们更多是把期盼寄托在了“能人”的身上,更愿意相信“能人”的讲解和传达。在上级下达关于农业发展的文件时,村级领导干部往往会找到村中德高望重的“能人”传递文件的要求和精神。“能人”在“理解、加工”文件精神的同时,会号召大家团结一致把文件精神贯彻下去。
“能人”向上传达村民的民意和意见,向下传递政府相关文件的要求和精神,在这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边关系中充当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3 农业发展中的“能人效应”
3.1 带动农民的示范效应
“能人”往往拥有较高的社会声望,因此,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一定的带动性,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带动效应和一定的推动作用。例如,当村民对某方面的农业生产活动不了解或不清楚如何实施时,他们会咨询或者模仿“能人”的农事安排和规划,以便解决他们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而这将在无形中带动了当地农村农业的发展。
3.2 “能人”的社会资本效应
笔者讨论的“能人”主要是农村地区的精英人物。这些精英人物为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农村发展和治理的重要力量。赵爱庆等[3]认为,我国虽然一直实行的是村民自治制度,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精英治理乡村的模式也得到了基层的认可,也受到广大乡村民众的情感认同。乡村精英的能力和素质与乡村治理成效紧密相关。但也有学者指出,由于精英治理模式将乡村社会发展的希望只寄托于少数人的能力素质上,使得其本身具有天生的硬伤和脆弱性,在实践中已经开始暴露出许多问题。黄博等[4]认为,我国村级治理的法定模式是村民自治,从法理上说,这一模式可以充分满足广大村民的诉求,但是我国部分地区在实践层面上的村级治理由乡村精英的话语主导,没有很好地满足村民诉求。从价值追求与利益驱动的逻辑向度对乡村精英治理现象进行溯源后,发现精英话语主导村级治理有其历史合理性与现实客观性,但是基于其自身的局限,具有向村民自治过渡和转化的必然。精英治理因其优劣并存而与村民自治相互冲突又相互依存,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张力,精英话语与村民诉求的融合过程即为张力的调适过程,最终将实现彻底的村民自治。
以上学者都认同了乡村存在精英治理模式的合理性,但这个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从合理性方面来看,在农村农业发展过程中,“能人”对于农业发展的认识或者对农业发展的知识储备或者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分析等都优于一般村民。不管是基于“能人”的教育资本、人脉资本,还是学习资本等,都有助于他们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占据优势地位。“能人”的社会资本累积,既可以促进自身发展,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村民提供指导和帮助,从而加快推动农业发展进程。
3.3 “能人”对农村的乡土情怀
乡土情怀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村民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选择。“能人”选择留在乡村助力农业发展,会在村民中形成一定的感召力。村民往往会听从“能人”的意见,把推动农业发展作为己任,并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认同感。
4 农业发展中发挥“能人效应”的措施
4.1 聚焦“能人效应”,完善人才发展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十一条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乡村振兴促进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鼓励、支持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方面参与乡村振兴促进相关活动。因此,要聚焦“能人效应”,完善人才发展机制,鼓励“能人”进村级班子,引导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扶持壮大特色产业,夯实人才基础和产业基础,促进农业发展。
4.2 引导劳动人口回流,反哺农业发展
农村发展需要劳动力,但农村留不住劳动力,这是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问题。如何积极引导农村劳动人口留在乡村,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亟须解决的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二十条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扶持政策,加强指导服务,支持农民、返乡入乡人员在乡村创业创新,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加快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和各种“能人”回流。因此,应以村为单位摸排致富带头人、产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涉农企业负责人和在外成功人士等,建立村级“能人”信息库。要重视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建立流出地、流入地“双向对账”机制,动态管理农民工党员和优秀农民工信息台账,重点摸排掌握有返乡创业意向、有入党意愿、有担任村干部愿望的优秀农民工,做到流向清楚、从业情况清楚、政治面貌清楚、返乡创业意向清楚、入党意愿清楚及担任村干部愿望清楚“六个清楚”[5-6]。
4.3 促进城乡之间“能人”流动发展
由于我国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留在农村的“能人”往往无力促进农业稳步发展。因此,我国应打破城乡壁垒,建立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能人”交流平台,使其共同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5 结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新旗帜。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在乡村发展过程中,“能人”承担了特定的社会角色,对引领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治理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了解“能人”与农村农业发展的关系,完善“能人”发展机制,充分挖掘“能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特有的社会功能,对促进农村农业稳步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黄振华.能人带动: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重要条件[J].华东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5-20.
[2]朱英,章琰,宁云.现代化农业技术推广中的“能人效应”[J].中国科技论坛,2021(8):120-125.
[3]赵爱庆,孙建军,赵佳维.超越乡村精英治理模式的政治抉择[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1):54-59.
[4]黄博,刘祖云.精英话语与村民诉求:对乡村精英治理现象的双向透视[J].求实,2012(3):82-85
[5]胡玲.发挥能人效应 引领乡村振兴[J].乡村振兴,2020(8):58-59.
[6]李传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亟须发挥“能人效应”[N].济南日报,2019-12-30(F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