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治理新架构与实现途径的探索研究

作者: 王志辉

农村治理新架构与实现途径的探索研究0

[摘 要] 面对新常态背景下的农村发展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前,农村治理面临着人才缺乏、形式主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基于此,需要探索新的机制,解决农村治理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形成更加完善的治理新架构。鉴于此,重点农村治理新架构与实现途径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治理;新架构

[中图分类号] F326.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3--3

0 引言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社会价值目标,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是实现“治理有效”的必然路径。然而,当前农村基层治理面临着治理理念异化、治理机制僵化、治理能力欠缺等困境,因此,及时纠正偏差理念、健全治理机制、完善治理格局及提升治理能力对农村基层治理具有重要意义[1]。

1 加强农村治理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减少社会纠纷,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基层领导干部事务繁杂,同时还承担着协调政社、政企等多方关系的职责,这大大增加了基层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日常处理工作的压力,也制约了农村治理能力的提升,导致社会纠纷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可以有效增强基层政府对于矛盾及纠纷的治理能力,化解社会风险的同时,也有利于打造和谐稳定的农村生活环境。

1.2 有利于修补社会生态,提升社会资本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转型进一步加快,很多农村地区的传统社会结构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包括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这使农村社会经济建设受到严重阻碍。而通过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构建完善的治理机制和新格局,有利于重构农村居民之间的社会联结,树立农村居民共同体意识,从而达到提升社会资本的实质性目的。

1.3 有助于巩固基层政权,提高政府威信力

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政府部门在实际开展治理工作中,存在方式方法运用不合理、治理手段过于简单粗暴等问题。这不仅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理效果,而且会导致政民之间的沟通协调出现难题,严重的甚至会引发干群纠纷或冲突,降低基层政府在村民心中的威信力。针对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对基层治理方式和体系进行完善,转变传统的治理理念,创新治理方式方法,将重点放在治理效能提升方面,以建立良好融洽的政民关系,巩固基层政权的同时,提升政府在村民心中的威信力。

2 当前农村治理存在的困境分析

2.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

相比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落后问题。一方面,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不能满足当前的基层治理要求,同时也对农村居民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导致很多投身于基层建设的优秀人才大量流失。另一方面,社会资本投入不足,难以发挥社会参与、市场调节等功能,实现多方共赢。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包括教育、医疗及文体等方面,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严重阻碍了新型治理格局的构建和完善[2]。

2.2 村民自治机制尚待完善

目前,“乡政村治”的新型治理格局基本形成。这一格局的形成不仅全面提升了治理效果,而且有效减轻了基层政府的压力。但在实际开展治理工作中,由于自治机制尚不完善,仍然存在基层干部干预较多的情况,通过村委直接干预和安排各项工作,导致村民自治功能难以充分发挥,限制了村民治理能力的提升[3]。不仅如此,在村民自治过程中,很多村民的知识水平偏低,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一般只参与涉及自身利益的相关工作,其他事情一概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导致自治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2.3 人才流失严重

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日益加快,尤其是智慧城市建设理念的出现,使得城市现代化、智能化程度普遍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农村居民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大都选择进入大城市务工,导致农村大量的人才和人口流失,出现“空巢化”趋势。农村人才流失具体体现如下:第一,很多农村学生考入大学之后,大都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留在大城市,很少回到农村投身于家乡建设;第二,务工农民普遍因家庭负担较大,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收入,会选择进入城市工作。大量的人口流失,加之农村留存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限制了治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3 农村治理新架构的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构建农村治理新架构如图1。

4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治理新架构的探索

4.1 强化农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

4.1.1 权责匹配,化解矛盾。现阶段,农村基层治理水平普遍较低,面临的问题较多,包括治理任务繁重、权责不清、关系复杂等,这给治理工作的高效开展造成严重的影响。针对此,首先需要建立权责匹配的农村新型治理架构,建立标准规范的权责清单,严格按照清单条目开展具体工作,确保分工明确,形成责任主体、责任事项及责任追究“三位一体”的新型治理架构,调动基层干部开展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4.1.2 提高基层干部的薪资待遇水平。要想真正显著提升农村基层的治理水平,关键要发挥出基层干部的带头作用,激发他们的责任心,使他们有担当、有干劲,因此,提高基层干部的薪资待遇是重点所在。从物质方面来说,可以进一步提升干部的薪资水平,完善人员晋升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很多农村基层之所以留不住人,原因在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工作环境较差,因此,要改善基层干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保障。从精神层面来说,要设置相应的荣誉奖励,这是激发基层干部干劲、责任感的主要动力来源;要提升干部的社会地位,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基层干部,要让他们感受到在基层工作有出路、有前景,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基层建设当中,为全面提升农村治理水平奠定人才基础。在提升基层干部薪资待遇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尤其是基层治理方面的能力和素养。针对部分基层干部素质较低的问题,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标准规范的培训机制,包括公务员培训机制、轮训制度等,定期组织基层干部进行业务学习,以达到提升干部综合能力的目的。

4.1.3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带头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人才流失愈发严重,这给农村基层治理水平的提升造成严重的阻碍,使治理的环境更加复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充分发挥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带头作用,并且加强基层党建管理,以此为加强农村治理提供指导。

4.1.4 利用制度进行权力约束。当前农村基层治理中普遍存在“微权力”现象,由此引发的腐败问题不仅制约了治理能力的提升,同时也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建设。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务监督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以此对“微权力”进行有效约束。与此同时,建立上级政府、村民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新型监督模式,实现基层治理工作开展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在全面提升治理水平的同时,也能真正提升基层政府在村民心中的公信力。

4.2 加强科技引导,助推农村治理水平提升

4.2.1 科技引导的前提是人才驱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产业振兴是基础,而产业振兴的关键是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引进。农村经济建设及需要大批的科技型人才作为基础保障,这在全面加快农村发展的同时,对于完善农村新型治理架构也极为有利。因此,当前迫切需要通过政策引领、机制约束等方式,让大批科技型人才投身于农村基层建设与治理当中,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科学技术指导[4]。

4.2.2 加强技术创新。农村新型治理架构的构建对科学技术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对现有的技术手段进行优化和创新。一方面需要加快技术的引进,建立与科研院校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开展高效的农村基层治理提供技术指导。另一方面,要处理乡村治理工作与当前的大数据技术、信息化平台等融合,有利于构建“互联网+”的新型农村治理架构。

4.3 加大财政扶持,促使政策落地生根

新型农村基层治理架构的构建,一方面需要基层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强资金扶持,为治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第一,加大产业化扶持力度。农村产业振兴对于全面提升治理水平意义重大,要想从根本上实现产业振兴,就需要配置高素质的人才、高端的设备及装备,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第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在新型的农村基层治理工作中,基础设施的健全是前提保障,因此,迫切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实现基础设施水平的不断提高,包括基础建筑设施、教育设施及文化体育类设施等,从根本上保障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5]。

4.4 重点消除形式主义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开展治理工作中普遍存在形式主义问题,导致治理水平难以进一步提升,限制了地区的经济发展。例如,在具体开展治理工作中,“表格多、会议多”等形式主义问题频发,不仅治理效果不理想,而且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对此,在农村基层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实施归口管理,防止出现多头重复性的考核现象,在实际落实检查工作时,遵循“暗访为主,明察为辅”的基本原则,及时发现基层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弱项和短板,然后有针对性地解决出现的问题,为构建新型的基层治理架构奠定坚实基础。此外,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强化民意调查可行性和可靠性,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层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助推农村进一步发展。

4.5 简政放权,构建新型的农村治理格局

农村基层治理工作的开展,常受“领导常换,政策常变”等因素影响,导致实际的治理效果大打折扣。在实际开展治理工作中,上级领导要注重简政放权,将权力下沉,发挥引导和支持的作用,让村民在治理工作中充当“主演”的角色,从而显著提升治理效果。除此之外,由于农村治理工作涉及面较广,包括住房、生态及产业等多个领域,单纯依靠政府显然无法全面提升治理水平,因此,在加强政府支持和引导的基础上,还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参与的作用,引入社会资本、加强市场调节,以此为农村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扶持,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多方共赢。不仅如此,农村治理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体现,治理工具和手段的运用不应受到单一环境的限制,需要结合不同的环境进行灵活调整,从而构建完整的体系化治理架构。

5 结语

农村基层治理水平影响着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及生态建设。为进一步提升治理效果,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治理架构,从人才、科技、资金及政策等多方面进行优化和完善,结合地区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举措,打造新型的农村治理格局。

参考文献:

[1]邵燕.“一核两网三治”:农村治理新架构的探索:基于江阴市推进农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实践[J].江南论坛,2021(8):4-6.

[2]肖俊月.完善农村治理架构筑牢振兴发展基石[N].中国社会报,2021-04-19(4).

[3]姚金海.农村水污染预防控制治理中市场与政府关系定位及架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20(5):36-46.

[4]陈书平.双轨并治: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架构及困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26-28.

[5]李习林.以“四个覆盖”搭建村级治理新架构:河北肃宁县对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及创新[J].国家治理,2015(3):42-4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