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色彩规划与管控探索

作者: 于天文

[摘 要] 色彩是村庄整体风貌的重要组成要素,《关于加快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色彩是农房建设的关键要素之一。针对我国美丽乡村建设中村庄色彩存在的问题,借鉴日本乡村色彩规划和管控体系经验,对建立我国乡村色彩规划与管控体系进行初步研究,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乡村建设;色彩规划;色彩管控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3--3

0 引言

2021年6月8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农房建设要尊重乡土风貌和地域特色,精心打造建筑的形体、色彩、屋顶、墙体、门窗和装饰等关键要素。传统村落中新建农房要与传统建筑、周边环境相协调,营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村庄环境[1]。然而,我国乡村色彩规划研究开展较晚,只有少量村落单独编制了村庄色彩规划,一些传统保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部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只是通过色彩引导和建筑风貌引导等方式体现色彩管控。在乡村色彩规划理论研究方面,截至2021年11月,以“乡村色彩规划”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出版总库检索,共检索到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3篇,期刊论文9篇。薄弱的理论研究无法满足美丽乡村建设需求,未来希望我国更多学者加入乡村色彩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中。

1 我国乡村建设中色彩规划存在的问题

在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发展之际,建筑色彩和景观色彩建设方面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在乡村建筑方面,因没有深入了解当地乡村历史、人文、地域特征,建筑规划与设计方案定位不准确,导致我国部分乡村建筑色彩规划方案与乡村地域实际环境脱节;风格重复、色彩混乱的新建筑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破坏了地域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风貌,套路化的新居所色彩让居民失去了归属感和认同感。在景观绿化方面,乡村景观绿化多模仿城市景观样式,忽略了乡村当地的植被资源,盲目引进城市景观绿化效果突出的名树名花,使乡村景观色彩本土特征不明显,既造成了自身资源浪费,又破坏了当地景观环境。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如下:①乡村设计建设者对不同地域乡村调查不够深入,区域整体化概念不强,乡村各自独立规划发展;②对乡村自身优势和文化认识不清,相互抄袭失去了原有特色;③大部分乡村只注重眼前建设效果做面子工程,牺牲了原有乡村传统特色。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发展,一些专家学者意识到乡村色彩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对于乡村地域特色体现的重要性,提出完善的乡村色彩规划系统,已成为我国深化乡村面貌改造,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当务之急[2]。

2 科学规范的乡村色彩体系

面对我国乡村风貌现状,我国乡村只有在标准化色彩规划体系引导下,才能被客观、正确地指定出和谐配色。在乡村色彩规划问题上,可以参考同属亚洲的日本的已有实践经验。日本是国际上公认色彩规划发展最早、体系最成熟的国家之一,当时由日本色彩研究中心邀请“色彩地理学”创始人让·菲利普·朗克洛对东京进行色彩研究,并编制了《东京城市调研报告》,后在其基础上完成了全球第1部现代意义的色彩规划《东京城市色彩规划》。进入21世纪,日本政府于2003年制定了“观光立国”战略,国土交通省颁布了《美丽国家建设政策大纲》,2004年通过全国性的《景观法》《实施景观法相关法律》《城市绿地保全法》3部法律帮助日本各级政府与国民树立了正确的景观环境观念,并指导成立了各级别景观行政团体,为景观建设管理与公众参与提供了有效途径。

因孟赛尔色彩体系具有色彩精度高、便于系统管理等优点,日本乡村色彩规划采用孟塞尔颜色系统对配色范围进行划分推荐,另外,日本工业标准(JIS)同样采用孟赛尔颜色系统对建筑材料进行标识,乡村色彩规划色系表示与工业标准相同,可以使建筑持有人、设计师、施工人员等准确、快捷地依据色彩规划指引色彩使用,避免实际色彩操作与色彩控制出现偏差,从而增强色彩指导的可实施性。

孟塞尔颜色系统由美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孟塞尔于1905年首创,后由美国光学学会的孟塞尔色空间分委会对其色彩表示系统进行重新定义与修正。孟塞尔颜色系统按色相、明度、纯度3个心理属性,对物体表面的色彩知觉进行尺度化,将色的连续变化制作成色彩系统,并构筑了三维色立体。将色彩连续变化制作成一个系统,有混合色法、着色剂混合法、网版多重印刷表示法、显色法。孟塞尔颜色系统属于显色系统表示法,其表示数值具有更直观的色彩感知,对普通大众理解和使用具有更高可行性。

色相(Hue):孟塞尔颜色系统中分为红(R)、黄(Y)、绿(G)、蓝(B)和紫(P)5种基本色相。将这5种色相对色相环进行等分分割,相邻色相之间会产生一个新色相,新色相名称分别是黄赤(YR)、黄绿(GY)、青绿(BG)、蓝紫(PB)和紫红(RB)。实际使用中的色标是按各色相2.5、5、7.5、10尺度变化,共有40个色相。色相会影响乡村建筑和构筑物之间的色彩协调性,建筑之间色相接近易获得调和的视觉感受。另外,色彩分为暖色与冷色,暖色有近、轻之感,冷色则有远、重之感,冷暖对比是设计师经常使用的方式之一。

明度(Lightness):现实中不存在彻底黑色与白色,在孟塞尔颜色系统中将理想的黑设为0,将理想的白设为10,现实中一般色标明度为1~9或是以0.5为间隔一直排列到9.5。在乡村色彩规划实施时,要注意建筑物与周围环境色彩明度关系的协调,如建筑为高明度颜色,容易从环境中突显出来,反之,会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高明度的颜色给人有轻的质量感,低明度颜色较高明度颜色重,运用两者之间的对比,能更好地衬托建筑的形体。

纯度(Chroma):以某个色彩到明度无色系中心轴为距离,将色彩纯度进行尺度化,无色系纯度为0,颜色越鲜艳数值越大。高纯度色彩组合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低纯度色彩组合易于融合。这种突出与后退的感觉,使人们产生了远近感,通常建筑物会采用低纯度颜色。

乡村色彩规划要坚持以体现农村特色、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的原则,对乡村自然条件、历史人文环境进行科学色彩分析,运用科学的孟塞尔色彩体系,创建每个乡村自己的色彩DNA信息库,遴选出符合地域特征与心理情感的色彩图谱,使村庄色彩符合当地自然环境和已有人工景观色调,既能让乡村呈现出具有秩序感的色彩构成,又能使每个村庄已有的历史、故事、文化特征由系统色彩规划外化出来,改变目前“千村一面”的问题,从而打造出村庄美、生活美、生态美的乡村[3]。

3 以行政村为中心的乡村色彩规划管理

我国幅员辽阔,因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经济条件、文化传承和村庄类型等要素不同,地域之间乡村村貌、人口素质存在很大差别。以陕北为例,虽然陕北地区交通、通信情况有所改进,但依然有很多村庄地处偏远地带,导致这些村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之当前陕北村庄人口大多为留守的老年人,他们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政策落实难度较大。所以,全国采用统一模式对乡村色彩进行管理并不科学。在乡村色彩管理上交由每个行政村执行,能有效满足我国各类型村庄色彩规划实际需求。成立基层乡村色彩管控团体,国外早已展开实践并已具有一定规模,以日本为例,截至2020年3月,日本已成立町村行政团体225个,占日本景观行政团体总数的29.2%。我国应加快乡村色彩管控团体建设,由村委会牵头,以地方总体发展为基础管理村庄色彩整体建设,而不再是一味依靠自上而下的外力推动。村级色彩管控团体要发挥以村委为中心的协调作用,以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为路径,动员全体村民以搞好本村村貌为荣,让村民真正理解村庄整体风貌的重要性,用实际行动真正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只有充分调动广大村民决策共享、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和成果共享,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才能让乡村色彩建设更具内生活力和持久性。面对我国乡村居民色彩认识薄弱的问题,采取上位色彩规划导向引导以及易于普通民众理解和使用的色彩表示法进行操作,如在向村民推荐色彩时,应选择框选颜色范围的色卡表示法,而不是对色相、明度、纯度用数值表示的数值范围法。

乡村居民对建筑物与构筑物进行新建、改建、迁移时,应向村级色彩管控团体进行申报。申报书撰写应明确行为种类、场所、施工方式、实施日期等文字内容,并提供施工图纸、照片等附件。村级色彩管控团体收到申报书后,给出通过、不通过审查结果。获批通过的施工方案可直接实施,审查结果为不通过的施工方案需对申报内容进行修改,修改后再次向村级色彩管控团体进行申报,待审批合格后方可进行施工。如果认为施工方案有必要向所在周边居民说明情况,可举办施工内容说明会,会上居民无异议可进行施工,如果有异议,需进行方案修改。另外,对乡村景观风貌有特殊影响的施工申报,在申报之前应召开事前协议会,由省、市级色彩规划部门对施工方案提出专业建议,施工方需采纳专业建议后撰写施工方案申报书进行申报。

4 我国未来乡村色彩规划展望

各地乡村要根据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文化传承、经济条件和村庄类型等要素设定目标,从近、中、远3个阶段展开美丽宜居乡村规划与建设,加快实现乡村振兴伟大目标。

4.1 乡村色彩规划近期展望

乡村要加快恢复现存传统建筑景观色彩原貌,营造留住“乡愁”的环境。农房是营造具有地域特色村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乡村传统房屋大多年久失修、破败坍塌,新建房屋无系统规划、色彩混杂,严重影响了村庄整体风貌。因传统建筑不可再生,所以,要加大我国乡村现存传统建筑保护、修复力度,精心复原建筑形体、色彩、屋顶、墙体、门窗和装饰等关键要素,留住这些带有我国传统基因的建筑,让具有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建筑景观重新浮现。乡村运用孟塞尔色彩体系构建以原有传统建筑色彩为核心的色彩框架,能更好控制周边现代建筑色彩选用范围,能让其与周边传统建筑和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环境色彩相融合,达到人工与自然色彩和谐统一。科学的色彩规划体系加强了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保护,为有效落实农房和村庄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持[4]。

4.2 乡村色彩规划中期展望

在完全复原乡村建筑景观色彩的基础上,改善乡村绿化建设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我国生态建设指明了方向,让村庄在蓝天、青山、绿水映衬下,展现出新时代乡村面貌。在乡村色彩规划上,应加大色彩规划管理力度,严格把控对乡村绿化色彩,建成有层次、有美感的乡村自然景观[5]。因植物生长缓慢,乡村绿化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看到效果,乡村四旁树木管理优化成为乡村色彩规划中期面临的关键问题。要严控对老树的乱砍滥伐现象,引导村民不盲目引进外来植物品种,鼓励居民在院落周边栽种符合地域特点的绿植,增加乡土植物品种,构建“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的自然景观。在绿化建设中融入乡村色彩特色,保护村庄固有乡土气息,充分展现地域文化,让村庄色彩更具活力、更加明快。

4.3 乡村色彩规划远期展望

未来,在科学的乡村色彩体系的支持下,乡村居民将建设具有田园色彩特征的美丽家园,让村庄展现出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乡土”不代表不发展,而是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将乡村建设提升到生态建设的高度,从自然、人文、人工环境角度,探索符合生态村自身发展的着力点和发展模式,基于地域特色进行乡村色彩规划,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5]。

5 结语

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用科学、系统、规范的乡村色彩体系,对乡村色彩进行融合和塑造,唤醒乡村独特自然与人文色彩DNA,使人工色彩与自然色彩合理组成乡村色彩基调,摆脱乡村同质化、视觉审美疲劳、地域文化丧失等一系列问题,营造出具有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另外,乡村色彩规划提升与更新了乡村整体风貌,形成一定数量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村落,吸引国内外大量游客前往观光与投资,为乡村带来衍生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农业经济与文化双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隽瑶,柯珂,龚志渊,等.日本乡村地区色彩管控体系和特点解析[J].小城镇建设,2021(6):100-107.

[2]房振龙,舒蓓,赵宏波.美丽乡村同质化问题的分析与建议[J].现代园艺,2020(22):132-134.

[3]陈涛,杨琪.新时代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研究:以新疆南疆麻扎窝孜村为例[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6):3-4.

[4]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色彩构成[M].赵郧安,译.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83-86.

[5]陈蛟.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景观绿化的完善路径[J].南方农业,2021(7):108-10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