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动态与防治技术
作者: 曹学敏[摘 要]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北方地区人们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对人们生产生活均可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小麦种植规模的日益扩大,小麦病虫害问题随之凸显,不仅会制约小麦产量的提升,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小麦生产质量,致使小麦种植效益降低。茎基腐病是小麦生产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危害较大、蔓延较快的土传病害,可造成小麦减产25%左右。因此,要充分了解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情况,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尽可能减轻茎基腐病对小麦生长造成的影响。基于此,对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病症状、规律、特点及影响因素等展开综合论述,并提出综合防控措施,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发病规律;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3--4
0 引言
病虫害是影响小麦生长水平、生长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小麦病虫害类型的多样化发展,其防治难度日益加大,其中最为典型的病害是小麦茎基腐病。此种病害可称为“小麦癌症”,一旦发病,麦株生长态势会明显减弱,并使小麦出现减产、降质等不良现象,轻则造成小麦减产20%,重则导致小麦减产率高达60%[1]。由于广大种植户对小麦茎基腐病这种新型病害缺乏全面的认知,所以在防治过程中,不仅无法掌握茎基腐病的发生动态,而且难以在第一时间采取良好的应对措施。对此,需要在了解小麦茎基腐病发病症状及特点的基础上掌握综合性防治措施,以此降低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率,不断提高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水平与防治效果。
1 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菌和发病症状
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对小麦产业影响颇为深远的真菌性病害。小麦茎基部受到假禾谷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等菌源的联合侵染后,就会感染茎基腐病。小麦茎基腐病作为一种威胁严重、侵染率高的土传性病害,对各生长期的麦苗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例如,小麦出苗后至灌浆期均有可能受到茎基腐病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小麦生长质量。不同生长期的小麦发病症状存在一定的差异。小麦出苗至起身期感染茎基腐病,通常在冬前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田间症状,进入春季后气温回升,逐渐进入小麦茎腐病的第1个发病高峰期。通常,患病麦株基部叶片逐渐泛黄,如将小麦苗整株拔起,肉眼可见叶鞘下方发生褐色腐烂,病情严重时也可引起幼苗死亡[2]。3月下旬进入小麦起身期,此时患病麦株病情发展相对缓慢;4月进入小麦拔节期,此时茎基腐病病情会再次严重,麦苗生长态势逐渐变弱,并相继出现植株矮小、叶鞘褐色病变等症状,小麦叶片下部有明显的黄化现象,致使小麦无法顺利分蘖,死亡率也高于其他未染病麦田。小麦孕穗期是茎基腐病发病的第2个高峰期,肉眼可见小麦茎秆基部2节以内出现褐色病变,倘若病情严重,可能威胁小麦茎秆基部第3节。一旦此时田间湿度过高,病变部位会出现红褐色霉层。通常,小麦株染病后,只有主茎能正常抽穗,并在此期间会发现大量麦苗或成片麦苗死亡。小麦灌浆期也是茎基腐病的高发期,一部分患病小麦株虽能正常抽穗、扬花、授粉、结实,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抽穗、扬花、授粉效率,同时大大降低籽粒发育质量。部分受害严重的麦株则会出现枯黄、死亡现象。另外一个较为典型的症状是小麦枯白穗,不仅影响小麦顺利灌浆,无法生产优质麦粒,甚至会出现瘪粒,最终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均会造成严重影响[3]。
小麦茎基腐病病株发病程度判定标准如下:整个小麦植株均无异常或者患病情况为0级;植株根基部位的第1节处发现有腐烂情况且颜色加深至褐色为Ⅰ级;植株根基部位的第1、2节处发现有腐烂情况且颜色加深至褐色为Ⅱ级;植株茎秆部位的病斑生长位置已经高于第2节,但是麦穗颜色正常、籽粒饱满,为Ⅲ级;植株茎秆部位的病斑生长位置已经高于第2节,且麦穗颜色为白色或者麦穗枯萎,为Ⅳ级。
2 小麦茎基腐病发病规律
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土传病害,一般病菌会以菌丝体的形式附着于种植地土壤内,同时在病残体中发现病菌的存在。茎基腐病病菌存活时间在2 a以上,可反复多次侵染小麦。此外,小麦茎基腐病病菌可通过施肥、浇水等一系列田间管理作业进行传播,而种子传播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通常,小麦茎基腐病病菌会由麦苗茎基部或根部侵入,紧接着感染小麦主茎、分蘖节等部位,后期随着小麦的生长发育,危害范围逐渐扩大至其他部位[4]。根茎连接处是最先发病部位,之后按照由外到内、由低到高的顺序传播蔓延,在病菌的危害作用下,小麦茎秆维束管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断现象。这也就意味着小麦茎秆已失去运输水分及养分的功能,麦苗因缺乏营养物质和水源的支持,最终出现黄弱、死亡等不良现象。
3 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特点
3.1 范围大
小麦茎基腐病波及范围较广。有统计表明,某市小麦种植面积高达18.15万hm2,其中小麦茎基腐病病田率约为13%,该市各个地区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小麦茎腐病的影响。
3.2 发病重
受到茎基腐病影响的麦田病株率通常在8%左右,危害严重时麦田病株率在50%以上;田间地头与中间相比危害偏重,最高麦田病株率在80%以上。
3.3 持续时间久
小麦茎基腐病与其他病害不一样,不仅能威胁各个生长期的麦苗,而且危害时间较久,通常可贯穿小麦整个生长发育期。
3.4 隐蔽性强
小麦在苗期感染茎基腐病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病症,直至拔节和孕穗期病症才日渐凸显,此时已错过小麦茎基腐病的最佳防治时间,防治难度随之逐渐增大。
3.5 减产
小麦茎基腐病致使染病小麦出现烂种、死苗、瘪粒或麦穗枯白等诸多不良现象,严重影响小麦产量与品质,减产率通常在5%~50%,危害严重时可能导致绝收[5]。
4 小麦茎基腐病的诱发因素
4.1 土传病菌
土传病菌可长时间存活于土壤,并且具有较强的腐生竞争能力,是一种防治难度大、危害范围广的病菌类型,这也是导致小麦茎基腐病发生与危害严重的根本原因[6]。
4.2 小麦品种
不同种植区域所选择的小麦品种不同,如一部分地区选择半冬性小麦品种,一部分地区则选择半春性或春性小麦品种。而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抗病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加之低抗病性小麦品种大范围种植,极不利于小麦茎基腐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4.3 土壤
小麦茎基腐病可发生在不同类型的土壤环境中。有研究表明,在一些旱薄地、盐碱地区,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土地环境[7]。此外,倘若种植地处于低洼处,缺乏良好的排水条件,也可诱发茎基腐病。
4.4 耕作制度
不同小麦种植区的耕作制度不同,倘若选择连作制度,就会为土壤中病菌的滋生与繁衍提供机会。另外,随着秸秆还田制度的大范围推行,一部分携带病菌的秸秆随之直接还田,无疑会为病害的侵染创造有利条件,致使麦田常年出现茎基腐病。另外,小麦与玉米连作也会加重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如小麦的前茬作物为玉米,那么本茬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病程度会远远高于其他作物,患病植株的数量占整个栽培区域的22.8%,且白穗率达11.58%。相比较来看,如果小麦的前茬作物为大豆、黄豆等豆类作物或者中药材作物,那么本茬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病程度则会有所下降,白穗率分别在0.8%、3.6%。可见,轮作作物与小麦品种的差异越大,茎基腐病的发病率越低。
4.5 田间管理
小麦播种不合理,如过早播种、过量播种或过深播种,也会加大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率[8]。实践表明,在相同种植环境下,经过药剂拌种的麦种发病率远远低于未采取药剂拌种处理的小麦。同时,倘若在栽培前对土壤采取药剂处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麦田发病率。如果麦田管理模式较为粗放,水肥管理不当,则病虫害危害相对较为严重。
4.6 冻害
一部分小麦种植区极易发生冻害。小麦一旦受到冻害影响,其自身抗病能力会大大降低,为病害的传播蔓延提供机会。调查表明,在一部分冻害发生严重的麦田,小麦枯白穗程度相对较重。由此可见,冻害也是导致小麦茎基腐病发生与流行的关键因素[9]。
4.7 防治不当
如果能在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前采取良好的预防措施,就能有效降低该病害的发生率。一般要在小麦起身初期喷施相应的杀菌药剂,降低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率。但农民防治意识淡薄,很少积极用药预防,多在小麦发病后采取药物治疗,但此时药液已难以有效作用于小麦茎基部位,致使防治效果大打折扣。
5 小麦茎基腐病综合防治措施
5.1 农业防治措施
5.1.1 选择抗病品种的优质种子。麦种带病是导致小麦发生茎基腐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要将选择抗病能力强的优质麦种放在首位,确保全面提升小麦的生长质量和抗病能力。具体来看,要想提高小麦对茎基腐病的抵抗力,要根据当地播种条件、气候环境选择合适品种的优质种子进行种植,如济麦22、百农207等[10]。
5.1.2 合理轮作。由于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因此,在小麦种植中科学实施轮作十分重要,能从根本上降低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率。具体来讲,小麦可与双子叶作物进行轮作,如豆类、油菜等,可每隔3 a开展1次轮作,能有效控制小麦茎基腐病的流行与蔓延。
5.1.3 合理控制种植密度。适宜的种植密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小麦茎基腐病的危害程度,因此,要合理控制小麦播种密度,一般667 m2土地小麦播种量控制在10 kg左右为宜,能为麦苗提供良好的通风及光照条件。这既有利于培育健壮的麦苗,也便于开展小麦田间管理工作[11]。此外,需格外注重小麦群体布局的合理性,并为小麦个体生长发育提供支持与保障,同时能起到保护麦田生态环境的作用,不断强化小麦茎基腐病的预防效果。选择小麦播种方式时,应以精量、半精量播种为主,并做好麦田湿度管控工作,以强化小麦茎基腐病的预防效果。
5.1.4 适当推迟小麦播种期。综合近年来小麦的种植情况不难发现,播种时间越早,越易加重茎基腐病的危害程度,这是由于早播种会使麦苗长时间受到病菌的影响。对此,要以不影响冬前壮苗为前提,适当延后小麦播种期,不为病菌的入侵与感染提供机会[12]。此外,在推迟小麦播种期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小麦壮苗、产量与病害防治情况等因素,以免影响小麦的健康生长。
5.1.5 精细整地。开展精细化整地作业能从根本上减少土壤中病菌的残留量,而近年来小麦整地多借助旋耕机械进行,并且整地深度一般不超过15 cm,长此以往,无法充分打破土壤犁底层,致使土壤耕层变浅。面对此种现象,要及时采取深耕措施,待完成前茬作物的收获工作后,通过深耕提高耕层深度,一般深耕的深度要维持在28 cm左右,之后耙平土地。尽可能提高整地质量,使种植地土壤达到深厚、干净、细碎、平整及足墒等标准,为小麦生长与发育提供优质的环境[13]。另外,小麦播种前需要将麦田中的秸秆进行充分粉碎处理,并配合深耕,降低秸秆在土壤中的掺杂密度。同时,可以根据秸秆类型及秸秆量,混入合适类型及剂量的秸秆腐熟药剂,加快各类秸秆的分解速度,减少病菌繁殖量。
5.1.6 科学施肥与适量浇水。由于小麦生育期较长,需为小麦提供诸多营养元素,满足其生长需求。因此,在小麦生长过程中要以满足小麦生长发育需求、不浪费肥料为前提,采取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搭配使用有机肥和无机肥,合理施加底肥与追肥,促进麦苗健康生长发育,提高小麦对茎基腐病的抵抗力。合理施肥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从而有效抑制病原体的滋生,大大降低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率[14]。除了做好施肥工作外,还要根据小麦需水规律满足其对水分的需求,及时补充土壤水分,确保小麦健壮生长。入冬前期,要通过冬灌措施预防小麦发生冻害,以免因冻害引起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的传播。
5.1.7 及时清理病株残株。要及时观察麦苗生长情况,对零星发病麦田及时清理发病麦株,并将其带到指定区域集中销毁。如果麦田受害较为严重,则不可采取秸秆还田措施,可通过过腹还田来减少麦田病菌基数。不仅如此,为使小麦中后期生长状态良好,可通过“一喷三防”促进小麦健康生长发育,提高麦苗对茎基腐病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