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缺素症状及防治措施

作者: 王永良

[摘 要] 玉米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如果缺乏营养元素,会影响玉米植株正常生长发育及玉米籽粒的品质和产量。基于此,结合玉米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特点,对玉米缺素症状、发病原因、防治措施等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缺素症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3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3--3

0 引言

玉米在整个生育期需要多种大量的营养元素,而且不同生育时期需要不同的营养元素。如果营养元素供应不足或不及时,就会阻碍玉米生长发育,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所以,研究玉米缺素症状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 玉米养分需求特点

1.1 整个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量

玉米生长时,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多种营养元素,需要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钾元素次之,磷元素居第3。一般每产出100 kg玉米籽粒,需从土壤中吸收氮2.5 kg、五氧化二磷1.2 kg、氧化钾2.0 kg,氮、钾、磷的需求比例为1.00∶0.80∶0.48。

1.2 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特点

玉米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氮、磷、钾的吸收速度和吸收量不同。在幼苗时期,植株小、生长慢,对养分的吸收量较少;在拔节孕穗至抽穗开花期,玉米生长速度迅速加快,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齐头并进,吸肥量明显增多,且吸收速度明显加快;开花授粉以后,植株吸收养分的速度明显减慢,吸收量也有所减少。具体来讲,玉米从出苗至拔节期吸收氮2.50%、磷1.12%、钾3.00%;拔节至开花期吸收氮51.15%、磷63.81%、钾97.00%;开花至成熟期吸收氮46.35%、有效磷35.07%。

另外,玉米磷素营养临界期在玉米3叶期,一般是种子营养转向土壤营养时期;玉米氮素临界期则比磷素营养临界期稍后,通常在玉米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时期。临界期对养分的需求并不大,但养分要全面,比例要适宜。这个时期营养元素不均衡会对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1]。

玉米营养最大效率期在大喇叭口期。这是玉米对养分吸收最快、最多的时期。此时玉米需要养分的绝对数值和相对数值都最大,吸收速度最快,肥料的作用也最大。此时肥料施用量适宜,才能获得最佳的玉米增产效果。

2 玉米缺素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2.1 缺氮

2.1.1 植株症状。玉米苗期缺少氮素,则植株生长迟缓、矮小,叶色变黄绿;3叶期缺氮素,则叶鞘呈紫红色,并沿叶脉向叶片扩展,抽雄时间延缓;进入生长旺盛期后缺少氮素,则老叶会从叶尖沿着中脉向叶片基部变黄,且枯黄部分的叶片呈“V”字形,而叶缘部分会保持原有绿色并呈卷曲状,缺素加重后呈焦灼状,整个叶片变黄干枯,造成果穗短小甚至空秆,严重时造成植株死亡。

2.1.2 发病原因。未施有机肥或者化肥施用量较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低温、水淹或玉米生长中期遇干旱,一次性施肥遇到降雨多造成淋失脱肥等,均会造成玉米缺氮素。

2.1.3 防治措施。通常,中等以上肥力的玉米田667 m2施纯氮15~20 kg,或者667 m2叶面喷施2.0%~2.5%尿素溶液60~70 kg,喷洒2次以上,每隔7 d喷1次。

2.2 缺磷

2.2.1 植株症状。玉米苗期缺磷,根系发育不良,幼苗生长速度放慢。5叶期后缺磷,植株叶片紫红色,叶尖加深呈紫色(主要是因为植物体内糖代谢受阻,叶片中积累糖分过多,形成大量的花青素苷,致使植株呈紫色),叶缘卷曲;从下部叶片开始,先是叶尖干枯,从叶尖沿叶缘部位向基部蔓延,进而呈暗褐色,以后逐渐向幼嫩叶片发展,导致嫩叶生长迟缓,叶片不能舒展;花丝抽出速度放缓,造成花期不遇,直接影响授粉效果,严重时造成果穗卷曲状,穗行不均匀,籽粒不饱满,呈秃尖状,成熟期推迟[2]。

2.2.2 发病原因。如果春玉米播种过早,遇到低温干旱,就会降低根系吸收磷的能力,同时也会降低土壤中磷的有效性,易诱发玉米缺磷。如果贫瘠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较低,且在石灰性土壤中磷易被固定,或者施用的化肥含磷量低,都会造成玉米缺磷。

2.2.3 防治措施。667 m2追施五氧化二磷5 kg,通常在苗期与氮肥一起追施效果较佳,或667 m2叶面喷施0.5%磷酸二氢钾或1%磷酸钙溶液50~70 kg。

2.3 缺钾

2.3.1 植株症状。玉米根系生长发育不良,植株生长缓慢,叶色淡绿且有黄绿色条纹,严重时叶缘和叶尖呈紫色,随后干枯呈灼烧状,叶片中间部分仍可保持绿色,但是叶片逐渐变皱。植株矮小,抵抗力下降,易感染病害,发生倒伏,果穗发育不良,籽粒不饱满且淀粉含量少等。

2.3.2 发病原因。沙土壤中含钾少或土壤含水量增加导致有效钾减少,秸秆不还田等造成土壤含钾少,土壤过湿诱发玉米缺钾,施入的化肥钾含量低等,均可导致玉米缺钾。

2.3.3 防治措施。667 m2施氧化钾6~8 kg,在苗期与氮肥一起追施效果最佳,或者在植株出现缺钾症状后667 m2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55~75 kg。

2.4 缺锌

2.4.1 植株症状。玉米3~5叶期逐渐出现白色幼苗,新生的幼叶由淡黄色变为白色,特别是叶基部2/3处更为明显。后期幼苗老龄叶逐渐出现很多白色小斑点,并迅速扩大形成部分白色区域和坏死斑块,叶肉坏死,叶面呈半透明状,似白绸或塑料膜状。易发生倒折,植株矮化、节间短,白色叶片干枯,甚至导致植株死亡[3]。大喇叭口期中下部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形似花叶,抽雄后叶片自下而上感染花叶病,发育受阻,果穗缺粒秃尖。

2.4.2 发病原因。土壤有效锌含量低,易造成玉米缺锌;pH值大于7的石灰性土壤或者盐碱土、风沙土,易造成玉米缺锌;早春遇低温、磷肥施用量过高,易诱发玉米缺锌;高产地块多年连作玉米而不施锌肥,玉米易出现缺锌症状。

2.4.3 防治措施。每667 m2施磷酸锌1.5~2.5 kg,同有机肥或其他化肥于播种前一起施入即可。每10 kg玉米种子用硫酸锌45~65 g溶于0.5 kg水中,喷洒在种子表面,待阴干后直接播种即可。发现植株缺锌后,667 m2喷施0.2%硫酸锌溶液50~75 kg,在苗期、拔节期、抽穗期前均可使用,溶液质量浓度不宜过高。

2.5 缺硼

2.5.1 植株症状。玉米根系发育不良,植株不发达、矮小,新叶狭长,幼叶展开困难,上部叶片叶脉间组织开始变薄,呈现白色透明的条纹状,叶片变薄发白,甚至枯死。雄穗不能抽出,雄花逐渐退化变小,直至萎缩,果穗退化成畸形,顶端籽粒不饱满[4]。

2.5.2 发病原因。一般碱性土壤、酸性土壤、沙土及土壤干旱等,易诱发玉米缺硼。

2.5.3 防治措施。667 m2追施硼砂0.5 kg,或叶面喷施0.1%~0.3%硼酸溶液50 kg。

2.6 缺钙

2.6.1 植株症状。苗期缺钙,植株生长缓慢,叶尖、叶缘焦枯卷曲,植株的生长点和幼根正常生长发育受阻,长出的新叶叶缘出现白色斑纹,同时呈锯齿状不规则开裂。缺钙初期,新叶片分泌出透明胶状物,使幼叶的叶尖相互粘连,导致新叶无法正常伸展,生长停止。缺钙加重时,原有的老叶尖端枯萎,变成棕色;植株的根系发育不良、变少,无新根生,老根褐色。

2.6.2 发病原因。玉米施肥过程中忽视了钙、锌等营养元素的补充。农户施入大量氮、钾肥抑制了根系对钙元素的吸收,大量施入铵态氮肥时,也会导致症状加重,从而影响玉米生长发育。每年7—8月是玉米生长的旺盛期,此时需要大量的钙、锌等营养元素,逢高温干旱的天气导致土壤水分供应不足,玉米易出现缺钙现象。土壤有机质含量在48 mg/kg以下或钾、镁含量过高,易导致玉米缺钙[5]。

2.6.3 防治措施。酸性土壤施入适量石灰,石灰性土壤施入适量石膏(硫酸钙)。硫酸钙是一种生理酸性肥料,除供给作物钙、硫元素外,也可用于改良盐碱土,667 m2施用量50~100 kg,也可在大喇叭口期每667 m2追施25 kg左右,必要时叶面喷施0.5%硝酸钙或0.30%~0.55%氯化钙溶液,连喷两三次。

2.7 缺铁

2.7.1 植株症状。植株缺铁时,上部嫩叶失绿、黄化,幼叶脉间失绿呈条纹状,逐渐向中下部叶片发展,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症状加重会造成叶脉黄化,叶片白化。失绿部分色泽均匀,通常没有坏死斑点出现。缺铁植株生长不良、矮缩,成熟期延迟,影响抽穗。

2.7.2 发病原因。石灰性土壤在通气性良好条件下,玉米易出现缺铁现象。土壤中磷、锌、锰、铜含量过高时,施用硝态氮肥也会加重玉米缺铁症状[6]。

2.7.3 防治措施。叶面喷施0.4%~0.5%硫酸亚铁溶液,或者播种前用0.03%硫酸亚铁溶液浸种,待阴干后播种。

2.8 缺镁

2.8.1 植株症状。幼苗上部叶片发黄,下部叶片(老叶)先是叶尖前端出现脉间失绿,并继续向叶片基部发展,叶脉仍表现为绿色,呈现出黄绿相间的条纹,有时局部出现念珠状绿色斑点。叶尖部位及其前端部位叶缘呈紫红色,严重时造成叶尖干枯,叶脉间失绿部分出现褐色斑点或条斑。

2.8.2 发病原因。一般在降雨量大的情况下,酸性沙土易引起玉米缺镁,有机质贫乏且pH值小于5.5的土壤,长期不用或少用含镁肥料,或氮素、钾素肥料用量过大,也会引起玉米缺镁[5]。

2.8.3 防治措施。对酸性较大的土壤,可施用白云粉提高土壤供镁能力;采用土壤诊断施肥技术,平衡施肥;选择适宜的镁肥种类,酸性土壤宜选用碳酸镁或氧化镁,中性与碱性土壤宜选用硫酸镁。还可叶面喷施1%~2%硫酸镁溶液两三次,每次间隔7~10 d,可以较好地补充镁元素。

2.9 缺锰

2.9.1 植株症状。玉米缺锰和缺铁症状表现极为相似,表现为植株幼叶的叶脉间组织颜色由绿变黄,但是叶脉和附近部位仍为绿色,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叶片明显弯曲,根细长、呈白色,叶片有黑褐色斑点出现,严重时扩展至整个叶片,导致叶片枯萎[2]。

2.9.2 发病原因。pH值大于7的石灰性土壤、连续多雨地区、靠近河岸的地块,锰容易缺失;施用过量的石灰性肥料可能造成玉米缺锰。

2.9.3 防治措施。667 m2施用硫酸锰1.0 kg;叶面喷施0.1%锰肥溶液,在苗期和拔节期各喷施一两次,每次间隔7 d;每10 kg玉米种子用6~7 g硫酸锰加140 g滑石粉拌种。

2.10 缺硫

2.10.1 植株症状。植株矮化,叶丛发黄,株体颜色变淡,呈淡绿色或黄绿色,新叶重于老叶,下部叶片和茎秆常带红色,叶质变薄,成熟期延迟。与缺氮症状相似,但先发生于新叶的为缺硫,先发生于老叶的为缺氮。缺硫与缺铁也比较容易混淆,缺铁新叶黄白化或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缺硫时新叶出现均一的黄化现象,叶尖特别是叶基部有时保持浅绿,老叶基部发红。

2.10.2 发病原因。酸性沙质土、有机质含量低或者冷寒潮湿的土壤易造成玉米缺硫,长期不施用含硫的肥料或施用过少也会造成玉米缺硫。

2.10.3 防治措施。施用过磷酸钙、硫酸锰、硫酸钾、硫酸亚铁、硫酸锌和硫酸铜等含硫的复合肥料,也可以叶面喷施0.5%硫酸盐水溶液一两次。

2.11 缺铜

2.11.1 植株症状。植株生长缓慢、矮小;顶部和心叶逐渐变黄,严重时顶端枯死后形成丛生叶片;叶色灰黄或者红黄且有白色斑点,叶片卷曲反转(与缺钾相似);茎秆松软易倒伏;果穗发育不良。

2.11.2 发病原因。有机质含量低、贫瘠的酸性土壤易造成玉米缺铜,氮肥施用过量也易造成玉米缺铜,黏性土壤、含氮量高的土壤、盐碱土壤可被吸收利用的铜含量低导致玉米缺铜[6],沙性土壤中含铜量低也会造成玉米缺铜。

2.11.3 防治措施。增施有机肥料,667 m2喷施0.15%~0.20%硫酸铜溶液一两次,也可用硫酸铜作为底肥,667 m2施用量1.5 kg。控制氮肥用量,防止因氮肥过量造成玉米缺铜或者加重危害。

参考文献:

[1]牛绪柱.玉米需肥特点及缺素症状[J].现代化农业,2020(1):15-16.

[2]连敏.玉米缺素症状及补救措施[J].河南农业,2020(1):35.

[3]孙广峰.玉米缺素症综合防治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8(11):137.

[4]程学清.玉米主要缺素症状及防治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4(18):113.

[5]李国秋.玉米常见几种缺素症状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2016(4):38-39.

[6]朱海波.四种玉米缺素症状与防治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5(11):10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