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县青贮玉米品种筛选试验初报
作者: 梁淑宝 张立彭 张蓉 陈晓文
[摘 要] 甘肃省通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对16个青贮玉米新品种的农艺性状、适应性、抗逆性及产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种均能正常成熟;兴盛青贮188、垦玉1608、北农青贮3651、豫单1851、强硕90、强硕98、贵青 1号、雅玉988、雅玉青贮26号和豫玉22号空秆率为0;参试品种均无倒伏,抗病性均较好,均未发生大斑病、丝黑穗病、穗腐病、茎腐病;贵青1号667 m2鲜生物产量及干生物产量最高,强硕98的667 m2鲜生物产量次之,禾贮9号667 m2干生物产量次之。贵青1号、强硕98及禾贮9号3个青贮玉米品种除产量性状优良以外,其余如适应性、抗逆性等性状综合表现优良,可作为通渭县主栽青贮玉米品种进行推广栽植。
[关键词] 青贮玉米;品种筛选;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3--4
0 引言
作为养殖牛、羊的重要饲草料,青贮玉米具备能量高、吸收率强等特点,既可以直接用于喂养,又能发酵备用,可灵活多样使用,而且其营养物质保存期限较长[1]。因此,生产青贮玉米饲料已成为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加快青贮玉米新品种选育和推广,统筹调整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带动青贮玉米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增加农民收入,笔者对青贮玉米新品种的产量、株高、穗位高、绿叶数等生长性状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通渭县青贮玉米的推广提供理论支撑[2-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区域
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襄南镇文堡村开展青贮玉米品种筛选试验。试验地海拔1 807 m,土壤类型为黄绵土,年平均气温7.2 ℃,无霜期145 d,年降雨量470 mm,常年有效积温2 900 ℃。
1.2 试验设计与参试品种
采用玉米品种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所有参试品种均由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提供,参试品种分别为玉研612、玉研661、金岭67、金岭10、金岭386、兴盛青贮188、西蒙707、禾贮9号、垦玉1608、北农青贮3651、北农青贮368、豫单1851、强硕90、强硕98、贵青1号和雅玉988,对照品种为雅玉青贮26号(CK1)、豫玉22号(CK2)。
1.3 种植方法
旱地采取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宽窄行种植,宽行距为70 cm,窄行距为40 cm,株距为24~26 cm, 667 m2种植密度4 800株。试验设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3.3 m×6.0 m=19.80 m2。667 m2施纯氮15 kg、五氧化二磷10 kg、氧化钾4 kg、锌肥(硫酸锌)1 kg。全部有机肥、钾肥、锌肥及2/3氮肥和磷肥结合播前整地集中深施作为底肥,其余1/3氮肥和磷肥于拔节至大喇叭口期作为追肥。其他管理同大田[4-5]。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所有品种出苗整齐一致(4月29日所有品种均出苗)。由表1可知,拔节期最早的是玉研661、西蒙707、豫单1851、强硕98及豫玉22号,均在5月22日;最迟的是雅玉988,在6月7日;其余品种均在5月24日至6月5日。大喇叭口期最早的是豫玉22号,在6月28日;最迟的是雅玉988,在7月28日;其余品种均在7月6—27日。抽雄期最早的是豫玉22号,在7月10日;最迟的是雅玉988,在8月10日;其余品种均在7月16日至8月8日。扬花期最早是豫玉22号,在7月23日;最迟是雅玉988,在8月17日;其余品种均在7月24日至8月13日。灌浆期最早的是豫玉22号,在8月1日;最迟的是雅玉青贮26号,在8月29日;其余品种均在8月2—25日。收获期最早的是豫玉22号,在9月17日;最迟的是雅玉青贮26号,在10月10日;其余品种均在9月22日至10月6日。
由表1可知,试验品种和对照品种的生育期在141~164 d。生育期最短的是豫玉22号,为141 d;最长的是雅玉青贮26号,为164 d,两者相差23 d。
2.2 生物学特性
由表2可知,参试品种植株形态有半丛型、丛型2种。其中,半丛型有玉研612、玉研661、金岭67、禾贮9号、雅玉青贮26号(CK1)和豫玉22号(CK2)这6个品种。丛型有兴盛青贮188、金岭10、西蒙707、金岭386、垦玉1608、北农青贮3651、北农青贮368、豫单1851、强硕90、强硕98、贵青1号和雅玉988这12个品种。植株叶片叶色有绿、深绿2种形态表现,叶片绿色的有玉研612、玉研661、金岭10、禾贮9号、垦玉1608、强硕90、强硕98、贵青1号、雅玉988和豫玉22号,叶片深绿色的有金岭67、兴盛青贮188、西蒙707、金岭386、北农青贮3651、北农青贮368、豫单1851和雅玉青贮26号。空秆率方面,除兴盛青贮188、垦玉1608、北农青贮3651、豫单1851、强硕90、强硕98、贵青1号、雅玉988、雅玉青贮26号和豫玉22号外,其余品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秆现象。双穗率方面,除兴盛青贮188、垦玉1608、北农青贮3651、豫单1851、强硕90、强硕98、贵青1号、雅玉988、雅玉青贮26号和豫玉22号外,其余品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双穗现象。所有品种均无倒伏,参试品种抗病性均较好,均未发生大斑病、丝黑穗病、穗腐病和茎腐病。
2.3 经济性状
由表3可知,各参试品种株高最高的是金岭67,为353.33 cm,其次是贵青1号,为347.33 cm,最低的是豫玉22号,为276.00 cm,其余品种均在295.67~336.33 cm;穗位高在122.67~193.00 cm,其中最高的是金岭67,最低的是玉研661;叶片数在12.00~18.00个;穗长在18.03~24.70 cm,其中最长的是雅玉988,最短的是金岭10;穗直径在5.01~
6.25 cm,其中直径最大的是金岭386,直径最小的是豫单1851;鲜穗质量在285.20~502.22 g,其中质量最大的是兴盛青贮188,质量最小的是金岭10;行粒数在34.60~44.67;穗行数在14.40~20.00;穗粒数在349.20~838.80,其中穗粒数最多的是强硕98,最少的是金岭10。
2.4 鲜生物产量及干生物产量
由表4可知,各参试品种中667 m2鲜生物产量和干生物产量最高的均为贵青1号,分别为5 778.57、1 975.89 kg;相较于雅玉青贮26号(CK1)和豫玉22号(CK2)667 m2鲜生物产量分别增加2 200.35、1 197.29 kg,增幅分别为61.49%、26.13%;相较于雅玉青贮26号(CK1)和豫玉22号(CK2)667 m2干生物产量分别增加752.46、427.29 kg,增幅分别为61.50%、27.59%。667 m2鲜生物产量次之的是强硕98,667 m2鲜生物产量为5 574.15 kg,相较于雅玉青贮26号(CK1)和豫玉22号(CK2)分别增加1 995.94、992.87 kg,增幅分别为55.78%、21.67%。667 m2干生物产量次之的是禾贮9号,667 m2干生物产量为1 913.29 kg,相较于雅玉青贮26号(CK1)和豫玉22号(CK2)分别增加689.86、364.69 kg,增幅分别为56.39%、23.55%。
参试品种667 m2鲜生物产量和干生物产量最低的是雅玉青贮26号。除雅玉青贮26号(CK1)外,667 m2鲜生物产量最低的则是兴盛青贮188,为3 596.26 kg,相较于雅玉青贮26号(CK1)667 m2鲜生物产量增加18.04 kg,增幅为0.50%;相较于豫玉22号(CK2)鲜生物产量减少985.02 kg,降幅为-21.50%;相较于雅玉青贮26号(CK1)667 m2干生物产量增加53.41 kg,增幅为4.37 %;相较于豫玉22号(CK2)667 m2干生物产量减少271.76 kg,降幅为-17.55%。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18个参试品种除生育期最短的豫玉22号(141 d)、最长的雅玉青贮26号(164 d)外,其余品种生育期介于两者之间。空秆率方面,参试品种表现优良的品种有兴盛青贮188、垦玉1608、北农青贮3651、豫单1851、强硕90、强硕98、贵青 1号、雅玉988、雅玉青贮26号和豫玉22号,其余品种出现不同程度的空秆现象。双穗率方面,除兴盛青贮188、垦玉1608、北农青贮3651、豫单1851、强硕90、强硕98、贵青1号、雅玉988、雅玉青贮26号和豫玉22号外,其余品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双穗现象。所有品种均无倒伏。参试品种抗病性均较好,均未发生大斑病、丝黑穗病、穗腐病和茎腐病。
18个参试品种667 m2鲜生物和干生物产量相较于雅玉青贮26号(CK1)均表现为增产。667 m2鲜生物产量和干生物产量相较于豫玉22号(CK2)表现为增产的青贮玉米品种分别为玉研612、玉研661、金岭67、金岭386、禾贮9号、强硕90、强硕98和贵青1号。
综上所述,贵青1号、强硕98及禾贮9号3个青贮玉米品种除产量性状优良以外,其余如适应性、抗逆性等性状综合表现优良,可作为通渭县主栽青贮玉米品种进行推广栽植。
参考文献:
[1]戴忠民,高凤菊,王友平,等.青贮玉米的育种及发展趋势[J].玉米科学,2004(4):9-11.
[2]宋锡章.青饲和青贮专用玉米品种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3(3):30-32.
[3]杨国航,吴金锁,张春原,等.青贮玉米品种利用现状与发展[J].作物杂志,2013(2):13-16.
[4]张长勇,赵广勤,芦迎春.青贮玉米品种比较试验[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5):10-13.
[5]贾恩吉,何文安,邓少华,等.我国青贮玉米的发展、育种现状及育种目标[J].玉米科学,2007(4):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