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小反刍兽疫诊断及防控研究
作者: 崔小勇[摘 要] 随着羊养殖业的日益发展壮大,羊疫病发生率明显提升,其中以小反刍兽疫的危害程度较大、影响较为深远。羊小反刍兽疫又被称为羊瘟,是羊感染病毒所致,其在大范围传播与蔓延的同时,严重威胁羊的生命安全。为从根本上缩小羊小反刍兽疫的危害范围,促进羊养殖业发展,要明确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生特点,并对该疾病采取综合性防控技术。基于此,对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诊断方法等方面展开综合论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控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羊小反刍;疾病特征;诊断方法;临床症状
[中图分类号] S858.26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3--4
0 引言
羊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养殖效益,但也为疾病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契机。如果养殖场内发生传染性疾病,就会造成疾病大范围传播与蔓延,严重影响羊群健康生长。以羊小反刍兽疫为例,其通常会呈现大范围发病和流行的趋势,同时患羊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致使养殖人员面临巨大的养殖压力,严重威胁羊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将羊小反刍的危害程度降至最低,要使广大养殖户了解开展羊小反刍兽疫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明确疾病流行特点及临床症状,提高疾病诊断效率,并掌握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尽可能降低羊小反刍疾病的发生率。
1 羊小反刍流行特点
羊小反刍是一种羊群中常见的疫病,一旦气候寒冷干燥或多雨潮湿会为该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适宜条件。通常,山羊及绵羊对小反刍兽疫的易感性较高,而山羊的临床症状明显重于绵羊,死亡率通常在50%~100%,日龄越小的羊只死亡率越高[1]。
羊小反刍兽疫发生后,羊只体温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升高至较高水平,且不会下降。羊小反刍兽疫的潜伏期较短,一旦羊感染该病,会在1~2 h内迅速发病,导致病羊的采食量减少,对于羊只的正常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且发病后病羊会出现行走困难、站立不稳等情况[2]。羊小反刍兽疫的另外一个明显特征是感染速度较快,且患病羊只会出现口腔溃烂、流泪不止、牙龈出血等症状。部分羊只会伴随脱水及腹泻等症状,患病后5 h左右便会出现大量羊只死亡情况,养殖户因此受到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3]。
患病羊的粪便、眼鼻分泌物、乳汁等均会携带一定的病毒,健康羊一旦接触以上排泄物和分泌物,其染病率就会提高。此外,被污染的饲养器具和养殖环境也可能成为传播该疾病的途径;部分病羊即使痊愈,其排泄物或分泌物也会携带具有一定感染力的病毒[4]。
羊小反刍兽疫的季节性较强,春季回暖时期及秋季梅雨季节是羊小反刍发生的主要时期。此时期天气温度较高、湿度较大,各类细菌的滋生能力较强,加之春季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天气忽冷忽热,羊只的抵抗能力及适应能力有所降低,在外出觅食及活动过程中易受到各类细菌病毒的入侵感染,导致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生率大大提升[5]。在羊小反刍兽疫高发期,养殖户需要重视对羊群生活环境的卫生管理,确保养殖环境干燥、清洁。
现阶段,羊小反刍兽疫发病区域集中在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经济落后地区。羊小反刍通常呈地域性发生,一旦某地出现病例,当地将会大面积发生,病例数量将会明显增加。另外,相比来看,山羊的患病率较高。
2 羊小反刍兽疫大面积扩散发展的原因及病理
自改革开放开始,社会的发展速度急剧加快,经济建设成效显著,人们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生活质量越来越好,日常饮食中的肉制品占比随之不断增加。尤其是生活改善初期,大部分人认为食用肉类越多,对身体越好,市场上肉制品的销量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羊肉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自给自足的羊肉供应形势受到了直接影响,羊肉进口总量不断增加,售卖范围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类外来疾病的入侵和传播。新入侵的病菌无相克条件,会在极短时间内快速发展,而防疫管理意识淡薄、流通量加剧,为病毒的进一步传播创造了相应的条件,促进了小反刍兽疫的发展,给羊养殖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例如,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出现过一起非常严重的羊小反刍兽疫病例。最初在外地购入的240只羊中出现了疑似患病情况,而屠宰前的检疫结果表明74只羊出现腹泻情况,且测量体温升高至40.5 ℃。另外,对同圈隔离的27只羊进行检测,发现体温高达40.5 ℃,且出现鼻腔黏液分泌增加的情况。剩余139只同批购入的羊及原本养殖的30只羊也出现了异常情况。经疾控中心人员检测,确诊该病例为输入性小反刍兽疫。
3 羊小反刍兽疫临床症状
羊一旦感染小反刍兽疫,其死亡率将明显增高,并且该疾病至今没有切实可行的治疗方式,多通过预防措施来降低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生率。根据发病病程的不同,可将该疾病分为以下2种类型[6]。
3.1 最急性羊小反刍兽疫
最急性羊小反刍兽疫较为常见,一般幼年羊只患病率明显高于成年羊,且疾病潜伏期较短,一般只有1~2 h。羊只患病后会相继出现体温异常、精神状态不佳、食欲降低甚至废绝等症状,部分病羊可排出恶臭味的水样粪便,肉眼可见口、鼻、眼等部位附着黏稠分泌物[7]。随着病情的日益加重,病羊会陆续死亡。如果羊群患病率较低,其死亡率在50%以下;如果羊群患病率偏高,其死亡率可高达100%。
3.2 急性羊小反刍兽疫
羊只感染急性羊小反刍兽疫后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仅表现出体温微微升高、眼鼻部位分泌物增多等不良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分泌物呈结痂状态。与最急性羊小反刍疫病相比,急性羊小反刍兽疫的潜伏期相对较长,一般在3~4 h,发病症状与最急性羊小反刍兽疫较为相似。同时,急性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病时间相对较长,患病羊只的呼吸道会分泌大量黏液,因此,较常发现病羊存在腹部呼吸等情况,且其呼出的气体明显难闻。该疾病在羊幼崽中的发生率明显较高。如果孕期母羊感染了羊小反刍疫病,则会出现流产现象[8]。但急性羊小反刍疫病具有一定的自愈性,部分病羊会在陆续的治疗过程中恢复健康。
4 羊小反刍病理学变化
对死亡羊只进行解剖与分析发现,羊小反刍兽疫致死羊只的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胃部系统及口腔系统。病死羊的口腔部位存在明显的炎性病变,病变主要集中在咽喉、结膜及硬腭位置。胃部的病变主要集中在皱胃部位及肠道,肠道病变主要集中在直肠及结肠的结合位置,且肠道内会出现大量的糜烂性出血情况,大部分羊只存在坏死性肠炎[9]。另有研究表明,脾脏、淋巴结等部位也会因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生而出现肿大或者坏死情况,但此类情况较为少见。
5 羊小反刍兽疫诊断方法
在开展羊小反刍兽疫诊断工作的过程中,多通过临床症状加以判断。临床上口蹄疫、病毒性腹泻等疾病症状与羊小反刍兽疫较为相似。为此,诊断人员要加以区分,对病死羊进行剖检,肉眼可见口腔坏死、结膜炎症,同时其鼻腔内充斥着奶油样的分泌物,伴有糜烂、溃疡、坏死等诸多症状。对病羊肺脏进行检查,可见其出现暗红色变质,并伴有硬化现象[10]。另外,肠黏膜、皱胃黏膜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肠系膜淋巴结出现肿胀现象,用手触摸质地偏软。除做好以上观察工作外,需开展实验室诊断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先在无菌条件下,对患病羊脾脏等组织进行血液采集,采集完成后通过冷链运输至相应实验室,接下来开展病毒分离实验,借助荧光抗体试验,做进一步诊断与鉴定工作。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有细菌学检测法、血清学检测法及病菌学检测法,可将病羊血清作为检测样本进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可使用革兰氏染色剂进行染色细菌检验,对羊小反刍疫病进行检测诊断[11]。
6 羊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
6.1 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养殖人员的认识
羊小反刍兽疫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宣传工作,需要让更多的部门及养殖人员认识到防治羊小反刍兽疫的重要性。但由于大部分养殖户的基础养殖知识储备不足,对于羊小反刍疫病的了解不够深入,在羊养殖过程中存在过度散养的情况,加之养殖羊只时检疫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羊群的抵抗力较弱,易导致羊小反刍兽疫严重发生。面对此种现象,要不断提升养殖人员的疫病防控意识,明确开展羊小反刍疾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一旦发现感染病羊,要迅速采取隔离措施,以免危害范围进一步扩大[12]。针对其他未感染羊只,要对其投喂药物加以预防,尽可能将疫病控制在初始发生范围内。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养殖户的宣传指导,普及羊小反刍兽疫的危害、发病症状和防治措施,帮助其形成科学化的养殖意识,掌握科学的养殖技术。同时,养殖人员要严格加强羊群的引入管理,坚持自繁自养,从根本上降低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生率[13]。
6.2 严格引种,加强隔离观察
羊小反刍兽疫病毒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其中主要包括羊群养殖环境等。因此,在开展引种工作的过程中,要对其传播途径加以重视,对引种地区的环境条件展开详细调查,避免引入病羊,以此来保障引种质量,为养殖舍其他羊只的安全生长提供保障[14]。同时,要强化羊群抗体检测,如在抗体检测环节发现部分羊只免疫力较低,要及时为其注射相关疫苗,提高羊只的抵抗力。另外,要尽可能落实引种隔离观察制度。为从根本上杜绝病毒随引进羊只入侵,就要在羊只进入当地养殖舍前,采取一定的隔离观察措施:将所引进种羊放于隔离室内观察,观察时间约3周。这便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生率,更好地保护养殖舍内其他羊只的安全[15]。
6.3 合理进行饲养管理
科学、合理开展羊饲养管理工作,对羊只日后健康生长可产生极大的影响。首先,要密切观察羊群生活状态,做好养殖场所的清洁及消毒工作,针对羊舍生活及办公区域要每周消毒2次,同时对所有进出人员及车辆也要进行全面且严格的消毒,确保饲养器具处于洁净状态,尽可能避免细菌和病毒滋生。其次,要根据实际养殖情况定期通风,将羊舍温度维持在合理范围内,为羊群提供舒适的生存空间,以免其受到冷热温度的影响出现应激反应。最后,要保障饲料营养的均衡性,通过饲喂全价饲料使羊只保持健康的生长状态。每到羊小反刍兽疫高发季,要在饲料中添加增强羊只抗病能力的药物,多措并举降低羊小反刍兽疫发生率。一般病毒可通过羊体分泌物及排泄物进行传播与蔓延,因此,部分地区在公共场所联合放牧的行为会提高病毒的传播率,极不利于一系列保护措施的实施。面对此种现象,需要对公共场所进行严格管理,合理规划水源、牧场等公共区域,倘若同一养殖区域内有其他不利因素的干扰,可采取圈养措施,以防羊群感染小反刍兽疫。
6.4 加强免疫接种
加强免疫接种是减少羊小反刍兽疫危害的重要途径。为此,养殖人员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要根据具体养殖数量、养殖品种和羊只的抗体情况制订合理的免疫接种计划,以此来提高羊群对小反刍兽疫的抵抗力[16]。例如,每年春季为种公羊和母羊接种疫苗,自繁自养的羔羊要在断奶7 d后接种疫苗,所购买的育肥羊要在进入养殖场前接种疫苗。常用的疫苗为羊专用免疫球蛋白(精致五联),该药物注射后可快速提升羊只的免疫力,接种后30 min便能获得显著的免疫效果,而且药物作用效果维持时间较长。羊专用免疫球蛋白(精致五联)的用药方式为肌肉注射,按照羊的体质量,每100 kg接种5 mL,针对小羊则遵医嘱酌情减量。
6.5 制订疫病防控应急预案
相关防疫管理部门需要根据各地区的养殖情况,做好流行病检查及疫病排查工作,结合各地的疫情发生特点及发生历史,设计疾病防控应急预案,将羊小反刍疫病的防治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全面落实各项疫病防控及监督工作。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对羊小反刍疫病的防控,一旦发现羊小反刍疫病发生,需要立即启动防控预案,及时、全面了解发病区域的发病规模及发病程度,并完成对羊群生活区域的消毒管理。所有外来的车辆、人员、羊群均需要进行全面的消毒检查,避免存在病菌传播的情况,并需要设立隔离区,对所有发病或疑似感染的羊只进行统一的隔离管理。
6.6 发现病例及时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