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林业生态保护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 王有盛 张晶[摘 要] 林业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不仅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而且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污染现象愈加严峻,加之人们乱砍滥伐,导致我国林业资源明显减少,雾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不仅直接影响了大气环境质量,而且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基于此,以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概述该自然保护区概况及森林资源特征,简述林业资源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针对该自然保护区林业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林业资源;林业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3--3
0 引言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但却伴随着能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1]。在这一背景下,各行各业纷纷提倡节能、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明确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森林资源是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森林资源保护,能有效推动林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1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及森林资源特征
1.1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祁连山地处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祁连山森林资源多分布在海拔2 300~3 300 m的阴坡与半阴坡,往往呈现块状、带状分布特征。1988年,国务院批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97年,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调整为198.72万hm2,分为核心区、实验区、缓冲区等多个功能区,面积分别为50.41万、109.57万、38.74万hm2。另外,该自然保护区设立了66.60万hm2的外围保护地带。目前,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林地87.4万hm2,森林覆盖率为28.8%。
1.2 森林资源特征
就林木种类而言,乔木林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占比例最高,为28.6%;天然林在乔木林中占据的比例高于9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总面积仅有13.3万hm2,20世纪80年代森林资源总面积为11.0万hm2。21世纪以来,在林业部门、地方政府等的大力支持下,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得以恢复,森林资源面积明显增加。现如今,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面积在20.00万hm2以上。尽管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面积呈增加趋势,但依然存在植物种类少、林分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
对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的林木资源进行调查得出,中龄林所占比例最高,约为60%,近熟林与成熟林次之,幼龄林、过熟林所占比例较少。这一林分结构对森林生态的稳定性、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及利用极为不利。
2 林业资源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
2.1 涵养水源与保持水土
林木能有效涵养水源,特别是出现降雨天气时,能够减少地表径流,使其转为地下径流,起到蓄存降水的作用。另外,森林中的土壤大都被林木遮盖,而且林木自身具有水土保持作用。因此,森林资源既能显著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量,又能有效保护土壤,防止其出现过度缺水与干旱现象。
2.2 防风固沙
通常,森林中的树木根系比较发达,而且大都深埋于土壤中,不仅能为树木提供充足的水分,而且具有防风固沙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甘肃省部分地区,大风、沙尘等天气多发,大力植树造林,充分发挥树木防风固沙作用意义重大。当大风、沙尘等天气发生时,由于森林中的树木根基较稳,能起到改变风向、降低风速等作用,既能避免出现沙丘移动现象,又能起到良好的防风固沙效果。
2.3 调节气候
蒸腾作用与光合作用是树木正常生长的两个重要过程,吸收热量是实现以上两种作用的重要条件,而树木吸收热量会使林区温度有所降低。另外,树木在蒸腾作用过程中往往会释放出大量的水蒸气,进而使周边空气较为湿润。同时,在蒸腾作用过程中,水蒸气上升遇冷极易发生凝结,最终出现降雨天气,这是森林降雨发生频率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2.4 减轻温室效应
树木的生长离不开蒸腾作用与光合作用。树木在进行蒸腾作用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再释放一定量的水分;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会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一定量的氧气。因此,森林生态系统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达到减轻温室效应、保护环境等目的。
3 林业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
3.1 环保意识缺乏,管理方式单一
当前,在我国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部分工作人员缺乏生态保护意识,不愿参与实际工作;部分工作人员为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乱砍滥伐,不仅破坏了当地林业生态系统,而且对当地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及自然环境平衡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另外,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林业生态保护相关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导致林业生态系统及林业资源未能得到有效保护[2]。此外,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等特点,然而林业部门未做好管理工作,导致保护效果不佳。
3.2 生物多样性较差,生态系统较为脆弱
保护区中植被类型的丰富度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密切相关。林区植物种类越多,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据统计,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95科451属1 311种高等植物,其中祁连圆柏与青海云杉占比较高,在80%以上。相对比而言,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灌木种类较少,金露梅、高山柳等最常见。与东北地区、东部沿海等区域的自然保护区相比,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较差。例如,昆嵛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处的纬度相同,但这一区域有161科536属1 876种高等植物,其植物丰富度明显较高[3]。此外,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林场退化严重、放牧过度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3 植被更新较慢,后备资源较少
通常,中龄林与幼龄林能快速更新,并对森林的生命力及其发展潜力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现如今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龄林占比较高,幼龄林占比较低。据统计,近几年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幼龄林的比例均在10%以下,一旦持续下去,未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龄林占比也必然会大幅降低,与此同时,近熟林、成熟林的比例则会显著上升。部分研究表明,一旦林区近熟林、过熟林等占比在50%以上,则势必会加快森林衰退,进而直接影响森林资源的各种价值。另外,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异常,由于无法及时做好幼龄树苗的管护工作,加之立地条件较差,树苗成活率显著下降,严重影响了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及其健康发展。
3.4 灾害多发且难以防治
近年来,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纷纷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林业生态保护工作,使森林各种灾害的发生频率显著下降。然而,由于灾害种类繁多,直接威胁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据统计,自2018年至今,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病害、虫害、旱灾及鼠害等多种森林灾害频发。仅2019年,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出现了150多种病害和1 000多种虫害,导致该区域36.7万hm2的林木遭受侵袭,占比18.5%。另外,由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较高,相对落差在1 000 m左右,境内地势险峻、交通不便,导致森林资源管理难度大大增加。同时,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的设施设备较为陈旧,未能全面、实时监管保护区内的林木资源[4]。一旦发生各种灾害,难以及时发现,最终由于错失最佳防治时机而带来惨重的森林资源损失。
4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 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
要想推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健康发展,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极为关键。一是加强户外海报宣传。通过在户外张贴海报等方式,大力宣传森林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可以借助公交站台广告牌、公园或小区公示板等做好广告宣传工作,通过张贴与森林保护相关的标语或图画,加大宣传力度,以提升人们的林业生态保护意识。二是充分发挥明星或网红效益。当地林业部门可以邀请明星或当地网红进行公益宣传,充分利用明星或网红的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人们的林业生态保护意识。三是加强网络宣传。近年来,随着社会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地林业部门应充分利用网络做好宣传工作,使更多人意识到保护林业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进而积极、主动参与林业生态保护活动。
4.2 加强人工造林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在生物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挑选一些优势树种进行搭配种植,显著提升保护区中森林植被的生物多样性。在此过程中,应遵循“适地适树”原则,从大量树种中选择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相适应的优势树种,如山柳、黑刺等。这类树种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当遭遇冰雹、干旱等灾害性天气时依然能顽强生长,既大幅提升了人工林的成活率,又明显减轻了后期森林管理的压力。人工造林树种确定后,要严格做好其科学栽种工作,以确保苗木成活。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地区进行种植,对于土壤贫瘠地区应尽可能选种一些生命力顽强的树种。另外,人工造林时应尽可能选择多种树种类型,既能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显著提升林木抵御病虫害的能力[5]。通过人工造林,不仅能够丰富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且有利于促进当地林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4.3 科学封山育林
通常,森林资源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然而,保障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是充分发挥以上各种效益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必须切实做好林业生态保护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定期进行封山育林,以确保林区中的林木能及时得到休养。特别是幼龄林与人工林,通过封山育林有利于促进其良好生长,并确保植被能快速更新。考虑到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气候条件,封山育林一般选择在4月进行,封山育林时间以2 ~ 3 a为宜。进行封山育林时,一般先对人畜活动频繁的地区进行封育,再封育“临界区”,达到封育目的后要适度做好经营工作。
4.4 创新保护措施
4.4.1 积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的法规制度是顺利开展林业生态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条件。一旦林业生态保护法规制度不完善,极易出现各种各样的违规违法行为,导致林业生态保护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当地相关部门必须不断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如《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
例》等,构建科学、完善的工作体系,以推动林业生态保护工作高效开展[6]。另外,要严格落实森林灾害调查机制,以期能达到规范保护工作的目的,进而提高林业生态保护成效。
4.4.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相关政府部门应针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林业生态保护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而且这一工作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因此,相关部门应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与方法。具体而言,保护区应在林业生态保护工作中运用计算机、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构建健全的林业生态保护信息系统,进而显著提升林业生态保护工作成效。另外,保护区要积极更新相关机械设备,如在林区安装生物监测装置,对害虫的活动轨迹进行严密监测,以确保能及早发现鼠害、虫害等,进而尽早做好防控工作。另外,在资金充足的前提条件下,应选聘一些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并适当提高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既能稳定林业生态保护工作队伍,又能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
总之,相关林业部门必须充分意识到林业生态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处理应对方法,以推动林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顺江.加强林业生态保护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J].科学与财富,2020(24):297.
[2]李灵泉.林业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探讨[J].新农民,2021(3):97-98.
[3]肖吉军.加强林业生态保护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J].农家科技,2019(11):187.
[4]余荣华,徐进.加强林业生态保护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J].现代农业研究,2021(3):90-91.
[5]白强,师莉娜.加强林业生态保护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J].魅力中国,2021(49):487-488.
[6]骆恩华.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和措施[J].农村科学实验,2021(15):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