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
作者: 李建华
[摘 要] 近些年,随着我国森林松毛虫危害的加剧,需要对松毛虫进行有效的防治。松毛虫害的防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可以根据松毛虫的生活习性、发生特点、危害特征,从预防和治理两方面着手进行防治。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监测,通过科学的营林规划和林木养护管理进行预防,采取生物、物理、化学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可有效降低森林松毛虫的发生率。
[关键词] 松毛虫;预防;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 S763.42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3--3
0 引言
我国是森林松毛虫种类最多的国家,分布的森林松毛虫有27种,松毛虫的危害树种包括柏类、松类、杉类等。全球变暖有利于松毛虫繁殖、越冬,为松毛虫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导致其发生量较大、危害面积较广、危害较严重。由于松毛虫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其大面积暴发时会食尽树叶,对树林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导致林木死亡。同时,马尾松毛虫具毒毛,人体接触后易引起皮肤痒、皮炎、关节肿痛,严重时会导致残疾等,影响人体健康。加强防治松毛虫,可以保证树木健康生长,有利于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有利于我国林区健康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开始重视保护森林资源,对于松毛虫的分布及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开始用农药防治松毛虫害,但因用药不合理,造成松毛虫的抗药性增强,并且由于农药具有剧毒,在防治中造成了环境污染。根据防治工作者的研究和实践发现,最佳的防治措施是综合防治。林业部门可以根据林区的自然条件、松毛虫的生活习性等,建立森林松毛虫防治体系,加强对森林松毛虫的综合防治。在松毛虫发生前可以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松毛虫集中发生,以此降低松毛虫的治理难度。同时,林业部门可以采取科学的方法治理松毛虫,防止松毛虫危害扩大造成巨大的损失[1]。现阶段,我国对于松毛虫防治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是针对松毛虫分布特点、大面积暴发原因及防治中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于专业化防治技术的研究较少。对此,笔者重点研究森林松毛虫综合防治措施,从根本上控制松毛虫的发生。
1 森林松毛虫的发生特点及危害特征
松毛虫是森林中常见的害虫,被称为“看不见的森林火灾”,尤其对松树的危害比较严重。在适宜的气温条件下,松毛虫可以快速繁殖,在大面积的人工林中分布较多,周期性暴发成灾。松毛虫暴发周期与林区的地形、气候、天敌资源、森林类型和植被分布情况密切相关。马尾松毛虫的发生周期为三四年,油松毛虫的发生周期为3~5 a。松毛虫发生后会严重危害林木,导致林木大面积枯死,因此,防治松毛虫非常重要。森林松毛虫的种类、分布、危害树种及危害特征具体如表1所示。
2 森林松毛虫预防措施
由于我国森林面积广阔、地形复杂,经过繁殖和扩散,松毛虫数量不断增加。在松毛虫暴发之前,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松毛虫的发生特点和发生规律制订预防方案,并根据预防方案严格落实预防措施,避免松毛虫大范围危害森林安全。
2.1 建立预防松毛虫的监测预警机制
为了预防森林松毛虫,林业部门应建立完善的松毛虫监测预警机制。技术人员可以采用先进的设备进行监测,在监测过程中及时收集林区松毛虫的发生情况,并根据监测情况制订紧急预案。同时,在林区配备专业的虫情调查员,对于灾害常发的林区,可以通过巡山调查虫情。通过监测和调查,可以及早发现松毛虫害,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此外,林业技术人员可以查阅网络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分析历年松毛虫的发生特点、发生时间,总结历年松毛虫的发生规律[2],为松毛虫的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2.2 加强科学营林规划
随着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我国的人工林面积在不断增加。在我国人工林营造过程中,松毛虫是林木的头号虫害,因此,林业技术人员需要采用科学的营林措施预防森林松毛虫。林业技术人员要加强营林规划,包括对苗木的品种、数量、种植时间等进行科学的规划,以保证苗木种植的合理性,保证林木结构合理化,使林区树木种类更加多样化,从而增强林区生态系统对松毛虫害的抵御能力。例如,对于阔叶树、山矾花等价值比较高的林木,可以加大种植量,同时搭配种植松柏、山杏、刺槐、沙棘、樟树和枫香树等树种,并合理规划种植间距。通过营造混交林,使森林内部的生态系统更加稳定,以有效抵抗松毛虫危害。另外,种植之前,选择长势较好、对松毛虫抵抗能力较强的苗木进行栽种。
2.3 加强林区养护管理
林木栽种后,林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林木的生长情况进行施肥和浇水,及时修剪干枯和遭受松毛虫侵害的枝叶,及时清理林区的落叶,保证林区通风、透光条件良好,确保林木在良好的环境中生长。对于郁闭度较大的林区,林业技术人员可以适当抚育间伐,在护林过程中及时砍伐掉老、弱、病木。对于树木稀疏的林区,可以通过封山育林等措施优化林木的分布结构,保护冠下植物,为松鸦、赤眼蜂等益鸟和益虫创设良好的栖息环境,从而抑制松毛虫的繁殖与生长。
此外,林业部门可以加大对防控松毛虫害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增强广大群众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使其自觉保护林区环境,杜绝在林区乱扔垃圾、乱砍滥伐等,保证林区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从而增强林木对松毛虫的抵抗能力。
2.4 加大检疫力度
加强检疫可以预防森林松毛虫的发生。对于产地和调入、调出的苗木,都需要进行检疫。检疫人员要具有丰富的检疫知识,并且要了解检疫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检疫工作能依法进行。同时,在检疫工作中要落实责任制,确保检疫工作按照流程规范化开展。经过检疫合格的苗木,可以颁发合格证,禁止不合格的苗木进入林区栽种,从源头遏制松毛虫的发生和传播。另外,为做好检疫工作,要加强执法管理,以确保检疫工作落实到位,并提高检疫工作质量,从而确保栽种的都是合格的苗木。
3 森林松毛虫治理措施
森林松毛虫发生后,需要根据具体的发生情况采取生物、化学、物理等治理措施,以控制并消灭森林松毛虫,并保证治理过程不会侵害益虫,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3.1 生物治理手段
采用生物防治手段治理松毛虫,具有低毒、高效、无污染等优势,在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可以有效杀灭松毛虫,维持林区生态平衡。生物防治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其中以虫治虫最为常用。森林松毛虫的天敌种类和数量较多,如赤眼等,林业技术人员可以在松毛虫产卵盛期释放赤眼蜂,以有效毒杀松毛虫。当森林松毛虫小范围发生时,林业技术人员可以设置人工鸟巢招引益鸟,达到控制松毛虫害的效果,促进林木速生丰产[3]。通常,人工鸟巢的数量、设置时间、巢箱类型等需要根据森林松毛虫危害情况来确定。另外,林业技术人员可以使用白僵菌治理松毛虫。需要注意的是,北方地区使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时,在温度24 ℃以上的连雨天或露水较大的条件下,施菌量应适当增加三四倍。另外,可以使用苏云金杆菌防治松毛虫,一般防治三四龄幼虫,但多雨季节慎用,使用方法是喷粉、地面常规或低量喷雾、飞机低量喷雾,喷雾时可加入一定剂量的洗衣粉或其他增效剂,以有效杀虫。此外,林业技术人员可以采用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松毛虫。
3.2 化学药物治理手段
在森林松毛虫治理过程中,化学药物治理是最重要的治理手段之一,但林业技术人员要注意选择无公害的化学药剂,并保证化学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施用方法合理。同时,林业技术人员要选择合理的治理方式,如可以在春秋季害虫上树和下树前在树上涂抹杀虫药剂,毒杀爬树的幼虫;对于小面积的松毛虫害,在地面喷洒杀虫粉来杀死松毛虫幼虫[4]。地面施药是采用人工压缩式喷雾器或背负式超低量喷雾器,对树干基部30 cm范围内喷药,可以选择杀虫净、氧化乐果等药剂。林业技术人员采用地面喷药治理技术时,需要选择最佳的治理时机,如在春季松毛虫上树前进行治理。此时松毛虫的抵抗能力较差,药物的渗透可以使松毛虫中毒死亡,从而消灭大部分松毛虫,并且杀虫过程中不会污染林区环境[5]。
选择性杀虫剂的大面积应用具有较高的杀虫效率,并且杀虫过程安全性强,可以保护松毛虫的天敌,同时保证杀虫过程中人畜和林区环境的安全。选择性杀虫剂喷在松叶上具有较强的黏着力,并且耐雨水冲刷,在松毛虫大面积发生初期应用较多,可以控制松毛虫灾害蔓延。
3.3 物理治理手段
物理治理手段是一种有效的治理手段,包含的治理方法较多。例如,对于不易喷雾的高大松树,林业技术人员可以用毒笔涂闭合毒环,以毒杀松毛虫。这种治理方法适合在幼虫越冬上树前和下树前使用。同时,林业技术人员可以采用扒树盘的方法治理松毛虫,可以在每年12月或1月进行防治[6]。此外,可以在冬季气温较低时,利用铁耙翻出柴草和落叶层,使松毛虫裸露出来被冻死,以控制松毛虫数量,治理效果比较显著[7]。林业技术人员还可以实施人工捕虫,主要针对的是变成毒蛾前趴在落叶松枝条上的松毛虫。松毛虫趴在落叶松枝条上,会对针叶造成危害。由于树体不高,可以采用人工方法进行捕虫,同时可以人工摘卵和采卵[8]。
另外,林业技术人员可以在树干的胸径部位绑塑料环,用大头针固定塑料环,使得越冬害虫无法上树。这种治理方法操作简单,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人工捕捉松毛虫、绑塑料环等物理治理手段的操作需要林业技术人员佩戴口罩和橡胶手套,以防止治理过程中出现中毒现象[9]。林业技术人员还可以采用灯光诱杀松毛虫,灯光诱杀可以应用于电源比较方便的林区,可以在林区外部比较开阔的地段设置白炽灯、高压诱虫灯、直流黑光灯,通过多种诱虫灯的配合集中消灭松毛虫[10]。
4 结语
随着我国林业发展速度的加快,松毛虫危害会影响林业的发展,因此,林业部门需要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控制松毛虫害,从根本上消除松毛虫害,保证林木健康生长,并保证防治过程中不会对林区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推动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翟慧宁,赵杨,李晓娟.油松林抚育对油松毛虫的影响[J].吉林林业科技,2015(5):48-49.
[2]贾长林.国内松毛虫病研究文献统计分析[J].吉林农业,2019(9):96-97.
[3]王荣刚,孟祥杰.落叶松树种植及苗木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家科技,2018(7):71.
[4]周炳尧.青田县林区松毛虫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4):213.
[5]贾喜.提高营林技术对治理林业病虫害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8(18):163-164.
[6]曹振娥.试论我国森林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J].花卉,2019(20):269.
[7]闫宝荣,麻文建,覃岚,等.广元市森林害虫调查及云南松毛虫和蜀柏毒蛾的发生规律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20(9):73-76.
[8]孙晨辉.长白山原始林森林结构对落叶松毛虫数量影响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1:7.
[9]王胜梅.油松毛虫性诱技术优化及其幼虫空间格局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8:29-30.
[10]孙付存.马尾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性信息素成分地理种群间差异分析[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