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景观营造方法研究
作者: 张彦艳 杨瑜
[摘 要] 针对乡村景观的相关概念、乡村景观构成要素及营造乡村景观的重要性展开分析,并将其视为切入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对我国乡村景观营造方法做出深入、细致的探讨,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乡村景观;营造方法;建筑;道路;农田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3--3
1 乡村景观相关概念
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对乡村景观的相关概念做出统一,但是,“乡村景观是农业生产景观、文化生活景观、乡村建筑景观及自然生态景观融合而成的乡村景观综合体”是多数学者共同认定的概念。在以往乡村景观的营造过程中,设计人员对于乡村景观的概念、特点和营造主体等缺乏正确的认识,打造的乡村景观千篇一律,严重缺乏地域文化特色,加之当地的环境受到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违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因此,此种较为滞后的营造理念不符合乡村振兴发展要求,需要摒弃[1]。为了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乡村景观营造工作,必须对乡村景观的生产性、自发性及地域性3个特征有全面、正确的认知。
第一,农民是乡村中的关键居住人口,农民赖以生存的条件是土地,大多数农民依靠种植得以生存,这也为乡村景观赋予了生产性特点。在营造乡村景观的过程中,必须与农民的实际需求相联系,凸显农业生产的景观特色。
第二,与城市相比,乡村存在地广人稀的特性,绝大多数乡村景观都是在时间的推移下自然形成的,没有经过人工雕饰。营造乡村景观时,需保证村民在劳作之余的闲暇时刻能充分放松身心,还可以留恋和回忆往昔的美好乡村生活,凸显乡村景观的自发性。
第三,受文化、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便突出了乡村景观的地域性特点。在营造乡村景观时,要充分考虑村民的主观意愿及审美特点,营造出与当地村民审美需求相符合的乡村景观。
2 乡村景观构成要素
不同地区的乡村深藏着不同的文化底蕴,充分挖掘乡村文化,打造乡村景观,对于助推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景观建设是在保留农村原有的环境下,以乡村聚落景观为特征,通过综合发展乡村文化、自然环境景观建设、人文景观建设等,形成独具特色、具备当地乡村文化底蕴的环境综合体。农村地区特有的风俗文化、农耕文明等都是当地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当地悠久历史文化的最好呈现。乡村景观营造过程中需要对乡村要素进行有效提取。从目前乡村景观营造比较成功的案例来看,在乡村景观营造过程中,对于景观要素的提取应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第一,村落作为当地居民居住生活的主要场所,是重要的乡村景观元素之一。第二,农村居民多以耕种为生,种植瓜果蔬菜等各种农作物已成为农村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农田,用来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也有部分农户在自己的小院子里种植瓜果蔬菜等,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因此,农田也是农村景观营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元素之一。第三,与城市不同,农村建筑以砖瓦平房为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以及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农村人口数量逐年递减,农村房屋拆迁普遍,农村建筑越来越少,但农村建筑作为农村重要景观元素之一,在景观规划中应着重保留。第四,除上文所述的几种景观元素外,水体、道路等也是农村景观营造中的重点元素。农村水体多为自然水体,是大自然经过长年累月的发展变迁逐渐形成的自然景观,主要包括灌溉水渠、自然河道等。农村道路设计往往较为狭窄,主要用于村内交通,无大型车辆驶入,加之农村道路蜿蜒曲折,周围有野生花草的衬托,使道路环境更为秀美。因此,农村道路也是打造农村景观风貌的关键元素之一。
3 营造乡村景观的重要性
3.1 传承民俗文化
不同的乡村及乡村文化,其表现的乡村景观同样存在较大的差异,差异性的乡村景观具有乡土性、场地性、地域性的特点。在乡村景观营造过程中,必须对当地乡村的文化差异进行深入挖掘,防止出现“千村一面”的情况。然而,由于城乡发展存在不平衡的问题,部分村民对乡村逐渐失去了认同感。通过打造乡村景观,能够全面挖掘不同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进而营造当地独特的乡村景观,增强乡村居民的归属感[2]。以乡村景观的特点、设计原则为依据,在尊重地方风俗、传统文化的条件下,通过科学应用生态景观规划方式,对原有乡村风貌进行保存和改造,营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为乡村居民提供宁静、安逸、安定的生活环境。
3.2 整合乡村资源
在营造乡村景观的同时,相关从业人员必须全面开展调研工作,合理整合乡村资源。通过合理、科学地规划布局,将部分自然景观加以开发与利用,同时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对大部分自然环境资源进行保护,从而达到整合乡村资源的目的。在营造乡村景观的过程中,乡土材料的应用非常常见。乡土材料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实体性元素,如木材、石材、乡土植物等。通过合理应用这些材料,不仅可以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而且能保障环境不会受到二次伤害,对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实现乡村长远、稳健发展。
3.3 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而乡村旅游发展已成为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乡村景观具有独特性,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乡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让乡村以“旅游”的方式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大力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4 乡村景观营造方法
下面将从建筑、道路、农田、水体4个方面介绍乡村景观营造方法。
4.1 乡村建筑景观营造
乡村居民生活的关键场所是民居建筑。在改善乡村风貌的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民居建筑的外立面,在现有民居建筑的基础上对村容村貌进行统一改造。在对工程的经济效益、技术性及安全性做出充分考虑的基础上,从建筑选址、建筑材质、建筑色彩等方面入手,营造出富含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风貌景观[3]。
在建筑选址方面,我国传统民居建设受风水学影响较大,建筑周边环境及建筑自身布局对居民居住舒适度有一定影响。因此,应做好乡村建筑选址和布局,在满足“天、地、人”三者合一境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当地水源、土地等各方面情况,做好建筑选址工作,如土地平坦来保证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来保证农业生产方便。
在建筑材质选择方面,本着经济性和遵循本土特色的原则,乡村建筑材料尽量就地选取,采用传统建材与现代建筑设计相结合的形式,建成既具有本土特色又具有新时代建筑风格的建筑,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居住舒适感。
在建筑颜色确定方面,乡村建筑颜色通常比较单调,更多的是迎合当地的环境风貌,传统建筑颜色以红砖绿瓦居多,与花之红艳、叶之翠绿交相辉映。当前,乡村建筑建设可以在保留原有建筑颜色的同时,贴合新时代建筑颜色,打造更具特色的乡村建筑景观。
4.2 乡村道路景观营造
目前,大多数村内道路都是为了给村民生产与生活带来便利而建造的水泥道路。以四川省绵阳市为例,通常其乡村的主要道路宽度为3~4 m,村内道路两侧多放置村民堆砌的干柴、干枯树枝等杂物。村内道路景观营造可划分为巷道景观营造、支路景观营造及主干路景观营造等。针对巷道景观营造,主要采用青砖、自然石等当地的自然材料,对路面破损的位置进行修整、铺装。针对支路景观营造,主要选用当地的乡土树种,对道路的两侧进行绿化,在高差较大的位置设立防护栏。针对主干路景观营造,需要对路面定期进行养护。另外,在道路两侧设立鹅卵石路肩,不仅为会车带来一定的便利,而且能将其作为绿化及道路空间上的隔离(见图1)。
4.3 乡村农田景观营造
由于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地理环境复杂,农田景观多样化,如农田耕作景观、农田防护林网景观等。在乡村农田景观营造过程中,可先对基础性的农田格局进行维护,在保证农田基础功能的基础上营造出独特的农业景观,还可通过建设农田稻草雕塑、观景平台等开发旅游观光。农田耕作景观是基于农村居民耕作常态规划设置的一种乡村景观。为了方便农田管理及机械化运作的需要,我国部分地区农田规划形状比较规则,便于对农田进行统一化管理。此外,受我国南北方农村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其农田耕作区种植作物的时间和种类也不相同。北方气候干燥,雨季较短,以小麦、玉米为主要作物;南方气候湿润,温和多雨,以水稻为主要作物。农田防护林网的主要作用是防风御沙,有效保障农作物产量,防止农作物因不良天气的影响而减产等。现阶段,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村景观建设提上日程。可依据农村道路、给排水沟渠的实际情况,在不占用耕地的基础上呈网状建设农田防护林网,形成“村、田、林、路”和谐统一的农村防护林网景观。
在四川省绵阳市曲山镇的乡村风貌改造中,对于农田改造坚持以下3个方面。第一,整理周边田埂步道。清除杂物杂草,修整农田,增加农田景观步道,突出周边茶山、农田、果园的观赏性,显现乡村田园风光。第二,设置农耕景观节点。利用消极空间作为节点空间,再现砖瓦景墙、辘轳井、老农具及农作物等农耕景象,增加具有趣味性的景观装置,造就特色农田景观小品。第三,增植多彩性花卉树木。注重周边农林景观的色彩搭配。重要节点增植红叶、黄叶树种,增加树木季相美感,丰富乡村风景风貌。
4.4 乡村水体景观营造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部分乡村河流存在发臭、发黑等现象,周围的水体岸边及溪流存在乱倒生活垃圾、排污等情况[4]。由此可见,为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修复水体景观十分必要。营造乡村的水体景观,首先要保证水体清洁,在此基础上在水体四周种植对水质具有净化作用的水生植物,同时可通过应用自然石材、木材等乡土材料,打造生态驳岸,在局部设立亲水平台等设施,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乡村景观。乡村水体景观主要包括河流景观及乡村湿地景观。乡村河流景观是乡村居民浣衣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的主要来源,该部分水景主要为活水。对于有防洪要求的河道,为了保证河流整体景观,可在河岸设置防洪堤坝等。对于没有防洪要求的河道,可在岸边种植花草树木等滨水绿化植物,营造优美的河流景观。乡村湿地景观是乡村水体景观营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众多乡村景观营造中将湿地景观营造置于首位,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水环境都适合被打造成湿地景观,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资源保护效益和经济效益来看,湿地景观营造有利于保护当地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对维持当地水体环境生态平衡意义重大。同时,湿地景观规模较大,可丰富乡村景观文化,吸引外地游客进入,利于对当地乡土风情的宣传,提高当地农村的知名度,对于发展乡村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6]。
参考文献:
[1]张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景观营造方法探讨[J].花卉,2020(10):30-31.
[2]白晨霜.乡村景观规划以及设计核心要点探究[J].艺海,2020(9):172-173.
[3]卢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景观营造方法探讨[J].江西科学,2019(5):816-820.
[4]陈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景观营造的作用与方法[J].现代园艺,2019(11):121-122.
[5]孔方圆,苏丹.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1(11):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