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叶李扦插繁育与栽培技术
作者: 杨兰琴
[摘 要] 基于紫叶李的生物学特性,繁育紫叶李可采用一般性扦插繁育和双膜覆盖扦插育苗方法。通过扦插嫁接和覆膜,可以提升植株根部生长速率,确保枝条生长整齐。同时,在紫叶李栽培过程中,种植人员应及时除草、合理密植、优化水肥管理及加强病虫害防治等,以增强紫叶李长势,提升其观赏价值。
[关键词] 紫叶李;扦插繁育;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687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3--3
0 引言
紫叶李也被称为红叶李,原产于亚洲西南部,孤植、群植皆宜,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在我国长江以南和华北平原地区多有种植。基于此,笔者对紫叶李扦插繁育与栽培技术进行总结,为营林技术人员接供技术参考。
1 紫叶李的生物学特性
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ar f.)属于蔷薇科落叶小乔木,喜温喜湿,适合生长在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灌溉方便的地区。如果在长江以南地区种植,选择沙砾土或者黏质中性土壤为宜;如果在云贵高原地区种植紫叶李,也可以选择微酸性土壤。紫叶李的萌生能力强,根系较浅,生长旺盛,叶色在整个生长期内均呈紫红色,是园林绿化项目中常见的彩叶树种。同时,其幼苗成活率高,繁殖快,幼树健壮,病虫害发生率小,因此,园林应用价值较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 紫叶李扦插繁育技术
2.1 一般性扦插繁育
紫叶李育苗方式以一般性扦插为主,其扦插时间以11月20日—12月10日为宜[1]。从健壮的母树上剪取一年生枝条,确保该枝条生长整齐、长势健壮、没有病虫害。结合整形修剪措施,将其制作成10.0~12.0 cm长的枝段作为插穗,并且确保插穗无机械损伤,枝芽以3~5个为宜。之后选择合适的苗圃地,要求土壤肥沃、疏松。扦插之前深耕、细耙、整平土地,并且对土壤进行杀菌消毒。把插穗下方靠近芽处剪成光滑的斜面,斜切度以25°~40°为宜。将插穗的斜面向下插入土中,增加土壤与插穗的接触面,并且插穗顶端的芽露出地面1.0~1.5 cm即可。
2.2 双膜覆盖扦插育苗
双膜扦插育苗方法与一般性扦插繁育方法类似。选择一年生健壮萌蘖枝,将枝条修剪成长12.0~15.0 cm的插穗,通过重剪去掉叶子及枝条基部。上端剪口在芽上0.8~1.0 cm处,通常剪成斜面,按10 cm×15 cm的株行距进行扦插,地面上露出一两个芽即可,插穗入土2/3~3/4。插穗入土后及时浇一次透水,之后利用聚乙烯地膜对苗床进行覆盖,起到保湿防旱的作用。地膜宽1 m左右,厚0.08 mm左右,膜的纵横向拉力均匀。覆膜时尽量贴紧地面,确保地膜不易被风吹损。之后在上冻前扣小拱棚保温防寒,每隔55~60 cm做一个拱架,拱杆可选用2.5 m长、3.0~3.5 cm宽的竹片,拱高55~60 cm。拱棚两侧各绑一道拉杆,以防冬季雪重压塌拱棚。棚膜以白色聚乙烯或聚氯乙烯材质为主,膜厚不能超过0.06 mm,但不能低于0.03 mm。开春后要及时揭棚放风。当棚内温度连续3 d都超过25 ℃时,应每天放风4 h左右(10:00—12:00,15:00—17:00)。4月中旬气温趋于稳定时,可以直接去除拱棚。为了提高扦插苗的成活率,种植人员可以利用生根粉来促进根茎生长及根数量增加,具体根系发育和生长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利用生根粉可以促进紫叶李扦插苗根部生长发育,平均生根数增多,平均根长更长。因此,利用该种育苗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紫叶李扦插成活率,将其与双膜扦插育苗方式相结合,能为来年紫叶李的生长奠定坚实基础。
3 紫叶李栽培管理技术
3.1 抚育管理
扦插前,种植户应做好插床准备工作,插床宽1.0 m,过道预留0.5 m;按1∶2∶3∶4的比例将珍珠岩、草炭、紫土、黄心土进行混合作为培养基质;提前7 d对基质进行消毒,如利用0.5%高锰酸钾溶液,减少土壤中残留的虫卵和病菌。当基质覆盖并压实后,种植人员应做好扦插后的管理。插条最适宜的生根温度为22~30 ℃,温度最低不能低于20 ℃,否则插条生长困难;温度最高不能超过32 ℃,避免病菌滋生速度加快,导致扦插苗腐烂。另外,扦插后种植人员应保持空气的相对湿度适宜,在旱季及时对棚内补水,每天进行1~3次,将湿度维持在80%~85%,阴雨天可以不喷。在夏季高温时节,搭好遮阳网,可以减少50%~75%的强光直射,避免在扦插阶段出现苗干枯和死亡的情况。尤其是根系长出后,如果光照过强,将降低植株生长发育速度。扦插后还应及时使用杀菌剂,如15%恶霉灵1 500倍液,每隔14 d喷施1次,防杂菌污染。
3.2 定植管理
定植之前,种植人员在苗圃地施入腐熟有机肥,保持地面无明显石块,翻地疏松土壤,翻耕深度在20~30 cm。株行距维持在1.25 m×1.50 m即可,也可以采用错位法栽植,一厢栽2行,确保紫叶李在3~5 a的生长期林间透光性和通风性良好。栽植时将苗木放置在穴的中央,培土时将苗扶正,舒展根系,严防窝根和卷曲,浇足定根水,覆土后压紧土壤。
3.3 水肥管理
对于栽植成活的紫叶李,种植人员应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及时补充水肥[2]。在灌溉方面,应在定植初期利用“三水法”补充植株所需水分。“一水”指栽植后立即浇透水;“二水”指第2天浇灌灭缝水;“三水”指在定植7 d后,及时补充土壤水分,提高扦插成活率,每隔10~15 d浇1次水,直到雨季来临。除浇好“三水”外,还应在7—8月及时排水,防止积水而使枝条徒长,不是特别干旱需浇水外,可靠降水自然生长。11月中下旬浇透封冻水,防止植株在冬季遭受冻害。
在施肥过程中,种植人员应充分考虑紫叶李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习性。虽然紫叶李喜温喜肥,但施肥次数不宜过多,否则会降低其观赏价值,致使叶片颜色发暗。肥料施加以氮磷钾复合肥为主,常见的施肥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方法1,667 m2施15%三元复合肥30 kg+腐熟农家肥40 kg,深耕细耙后施加;方法2,667 m2施氮磷钾复合肥[m(P)∶m(K)∶m(N)=12∶60∶46]50 kg+尿素25 kg;方法3,667 m2施液态菌肥(20%生根壮苗芽孢杆菌剂)8~10 kg。将以上3种施肥方式与普通施肥方式相比,可以得出表2数据。
由表2可以得出,3种施肥方法都会使紫叶李得到良好的生长发育。笔者对肥料与植株生长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氮磷钾复合肥的施加可以增加紫叶李叶绿素含量,促进其光合作用,避免茎叶徒长,同时使植物茎枝坚韧,使紫叶李叶大、花果密实,提高植物抗病、抗虫、抗旱、抗倒伏能力。微生物肥(液态菌肥)可以产生多种菌素和酶,其中枯草芽孢杆菌具有防病、固氮、解磷、解钾的功效,抗枯萎、烂根效果明显;具有加速有机物质分解的作用,可以改良土壤、提高肥效,抑制病原菌生长,有效预防根腐病、立枯病、青枯病的出现,最终达到茎粗、苗壮的目的[3]。
3.4 整形修剪
紫叶李最佳的树形是疏散分层形,此树形植株主干明显,树冠开张且不失紧凑,并且主枝错落有致。第1年的修剪在栽植后进行,在主干0.8~1.2 m处短截,将剪口下的第1个芽作为主枝延长枝;第2年冬剪时,选取壮芽,适当短截主枝延长枝,芽的方向应与上年主干延长枝方向相反;第3年和第4年冬剪时,选留第2层(第3层)主枝,并与第2年(第3年)主枝错落分布。
3.5 病虫害防治
紫叶李常见的病害主要有细菌性穿孔病、流胶病、日灼病、褐斑病、白粉病和根瘤病等[4],常见的虫害有介壳虫、蓑蛾、舟蛾、天牛、叶蝉、红蜘蛛和卷叶蛾等[5]。
3.5.1 细菌性穿孔病。细菌性穿孔病主要侵染植株叶片,使其呈现针尖大小的水渍状斑点,之后随着病情的加剧逐渐向树冠的上部扩展,病斑面积逐渐加大,并略带轮纹,直径在1.0~1.5 mm。此时如果不加强防治,整个叶片都有可能穿孔,导致植株叶片提前脱落。应尽可能选择土壤肥力适中、排灌方便、无病虫的种植地块,避免与其他寄主植物连作或邻作。在清园过程中,应及时将病叶、病枝集中烧毁。一旦发现细菌性穿孔病,可以利用2.5%敌杀死3 000倍液+5%吡虫啉乳油1 000倍液进行综合防治,也可以利用20%毙蚧超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0.3%高渗阿维菌素乳油1 500倍液进行综合性防治。
3.5.2 叶斑病。叶斑病可致发病植株叶片提前脱落,发病严重时在叶柄处均可以形成病斑,病斑直径4~10 mm、呈暗褐色或黑褐色,叶背有许多黑色颗粒。要想有效遏制叶斑病的发生,种植人员应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使植株始终保持健康状态;控制肥料的种类、使用数量和方法等,合理密植,提升园区通风透光率;利用50%克菌丹500倍液+20%硅唑·咪鲜胺1 000倍液进行综合防治,或者利用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1 000倍液+41%聚砹·嘧霉胺700倍液进行综合防治,每7~10 d喷施1次。
3.5.3 顶梢卷叶蛾。顶梢卷叶蛾又名顶芽卷叶蛾,以嫩梢为食,卵主要散产在新生枝梢的叶片背面。幼虫在枝梢顶端的卷叶中结茧越冬,来年3—4月孵化繁殖。对于该种虫害,种植人员应剪除虫梢并加以烧毁,并利用化学药剂对虫卵进行杀灭。例如,利用50%杀螟松1 000倍液+40%乐果乳剂1 000倍液进行综合防治,或者利用90%敌百虫750倍液+50%对硫磷乳剂2 000倍液进行综合防治,或者利用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进行综合防治,或者利用20%虫酰肼悬浮剂2 000倍液+5%氟铃脲乳油1 000倍液进行综合防治。
3.5.4 红蜘蛛。红蜘蛛也被称为叶螨,越冬卵一般在3月初开始孵化,向早春萌发的杂草上转移。对于该种虫害,种植人员可以利用20%三氯杀螨醇800倍液+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或15%哒螨灵乳油1 500倍液或20%螨死净1 500倍液防治。
4 结语
紫叶李是园林绿化项目中常见的彩叶树种。在栽培管理过程中,种植人员应采用精细化抚育措施,做好苗床前扦插准备,减少土壤中残留的虫卵和细菌;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及时补充水肥,提高植物抗病、抗虫、抗旱、抗倒伏能力,使植物茎枝坚韧,使紫叶李叶大、花果密实;采用合理的栽植密度,提升园区通风透光率,最终增强紫叶李长势。
参考文献:
[1]王春明.生长季节追肥对紫叶李生长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种子科技,2021(21):11-12.
[2]王春明.紫叶李不同栽培环境景观效果评价与应用模式研究[J].种子科技,2021(20):23-24.
[3]甄可妙,苏琪,闫子涵,等.紫叶李叶黄酮提取工艺的响应面优化及最佳采收月份的确定[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20(8):1379-1388.
[4]高剑,孙焕然,国洪宾,等.响应面法优化紫叶李皮中总多酚的提取工艺及其抗炎活性[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161-170.
[5]霍江润,李晶,曹泽远,等.基于实测高光谱数据的校园植被识别: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J].科技资讯,2021(2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