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理念指导下碧道景观规划建设与改造策略分析

作者: 胡洁

[摘 要] 根据广东省碧道建设总规划要求,以江门碧道建设工程设计(西江蓬江段)工程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梳理,以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系统建设、低碳节约、因水制宜和有序推进为导向,全面整合西江蓬江段的自然生态资源、人文历史资源、政策资源等要素,创新性地提出针对乡野型碧道生态廊道和景观游憩空间的提升策略,以期为全国类似城郊乡野段提供具有实操性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 生态修复;乡野型碧道;规划建设;改造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3--3

1 研究背景

碧道是以水为主线,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生态廊道,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思想的良好窗口。2018年12月20日,《广东省河长制办公室关于开展万里碧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分区建设、试点先行,迅速开展万里碧道建设试点工作。高标准建设万里碧道,成为广东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通道。从2010年《珠三角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完成,到《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的正式印发,广东省新型城镇发展已从追求扩张的速度转向提升发展的质量,同时经过近10 a的思考、研究和实践,通过系统思考、共建共控,逐步将人的慢行空间延伸到水边,优化生态模式和生产生活空间,实现从网络连接到系统耦合的转变[1]。

笔者以江门碧道建设工程设计(西江蓬江段)工程为例,分析碧道景观规划改造措施和手段。西江蓬江段碧道全长22.1 km,属于乡野型碧道,总设计面积206.7 hm2。项目北起鹤山市杰洲村,南至蓬江区潮连大桥,与佛山市顺德区隔江相望。设计所在区域交通便利,历史资源丰富,场地毗邻滨江大道,形成船行、人行、车行3路并行的局面。在江门碧道工程设计中,结合已有工程与规划,从生态修复的视角,探索以流域为单元,通过治水与治岸的结合,促进河流廊道沿线社会-自然系统的优化调整与耦合,提升水景观,植入水文化,增设亲水便民设施和公共休闲场所,局部保护与修复自然岸线,打造以水为纽带的具有生态、景观和文化休闲功能的复合型廊道,形成滨水经济发展带,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周边地区商业发展、产业升级,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以期能够成为带动全域旅游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2 生态修复理念指导下碧道景观建设的价值内涵与总体思路

2.1 生态修复理念指导下碧道景观建设价值内涵

在生态修复理念指导下,碧道景观建设强调全域统筹管控思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恢复为主的原则,重点守护自然环境生态安全边界。同时,以河流及其沿岸滩土地驳岸空间自然生态的保护与恢复为首要目标,总体依托绿色空间,承载休闲游憩、文化展示等多元功能,有效保障生态承载力、缓解资源压力,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有效互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西江碧道作为珠三角重要的生态廊道、水源地、航运通道,串联了多个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统筹了沿线山、水、林、田和湖等要素。同时,西江水质为Ⅱ类水,西江承担重要的供水功能、航运功能,也为众多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庇护的生态场所。结合西江碧道自然属性高的特点,重点以生态修复理念为指导,改善西江碧道景观游憩系统,因地制宜发挥人工力和自然力,减少人工干扰,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势。同时,适度发挥人工力作用,全面建设碧道景观环境与滨水经济带,促进碧道的生态系统耦合,实现更好的可达性、更好的生态底盘、更丰富的功能活动及更完善的场地服务[2]。

2.2 生态修复理念指导下碧道景观建设思路

2.2.1 以生态保护与修复为基础任务。在万里碧道建设之前,广东省已开展“南粤水更清”“让广东河更美”等一系列治水行动。得益于广东省中小河流治理和江新联围堤防加固工程的实施,蓬江段水安全基本满足要求;全河岸段无排污口,无市政雨污管道,水环境优良且水资源充沛;河漫滩多,是植物及水鸟鱼类重要栖息地,水生态环境良好。但治水不治岸的治水方式取得的效果不佳,未能实现长久根治。蓬江段现状2级堤防,堤顶路宽度为8~10 m,已建设为省6号滨水绿道投入使用多年,但因年久失修、多功能服务场地不足、人性化设计缺失等原因,导致目前场地人气不足、使用率较低、景观游憩空间亟待扩大。因此,此次改造明确了“5+1”重点任务,即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5大建设任务和共建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1项提升任务[3]。

2.2.2 营造体验式地域特色空间。以当地文化特色资源为背景,结合西江碧道“活力运动”的主题属性,在该碧道的建设中特别重视体验式地域特色生态空间的营造,促进“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地域文化资源以更具活力的形态展现,激发市民和游客对健康、活力、极具本土特色空间的向往和探索的兴趣,让碧道真正成为市民共享生活的好地方,促进人与环境健康发展。项目所在蓬江区隶属广东省江门市,是我国的侨乡,文化底蕴深厚。因此,在蓬江区景观改造中,可以结合周边地区的开放空间对这些历史进行再利用,在滨水地区形成易辨认、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社会交往空间。

2.2.3 打造复合功能的碧道空间。在碧道的功能空间整体建设上,通过结合人群活力分析,以公共空间景观为主,集约化利用多种形式空间,实现“集约整合”立体化设计,以促升碧道开放空间量的扩展。同时,从人群使用角度出发,集中力量打造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个性鲜明、凝聚包容、丰富多元的功能空间体验。例如,在满足各类设施服务半径的基础上,结合上述人群活力分析,将蓬江碧道全段分为城市门户区、文化溯源区和生态体验区3大特色空间,设置6大景观节点。

2.2.4 增值提效发展和激活区域活力。本着生态优先的原则,对西江蓬江段碧道环境的整体提升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提高了地区的吸引力与竞争力。从区域层面分析,西江生态文化轴助力江门与珠江东岸城市群融合发展,是江门在水路上的北部城市门户。从市域层面分析,江门主动接受广佛都市圈的经济辐射产业转移,是城市北部重要发展片区,以发展区域性居住、旅游及现代制造业等。从新区层面分析,蓬江碧道是串联未来城市核心片区和旅游服务区的重要纽带,时尚、现代、运动和活力都是其未来的关键词,能为高端产业及高素质人才的引进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激发区域发展活力。

3 生态修复理念指导下碧道景观规划实践与改造策略

3.1 重建碧道自然生态系统

碧道更新改造应立足生态系统现状,以水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为前提条件,通过水体治理、水质提升、生境恢复和绿地系统打造等手段改善滨水地区环境,提高碧道对人才、资本等要素的吸引力,从而实现区域品质的整体提升。西江蓬江段碧道的自然生态系统构建策略主要如下。

第一,水元素作为碧道建设的核心构成要素,良好的水质是碧道环境品质提升的基础,在满足水安全的基础上进行西江蓬江段碧道设计,重点考虑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不过度干扰生物栖息,科学协调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关系。同时,水安全提升建设工程主要在已有的干堤基础上进行,并根据地形实际情况,尽量利用原堤身断面,争取提高原堤身利用率,减少回填工程量[4]。

第二,在碧道生态廊道的基础上,将碧道生态空间向周边渗透,与周边绿地系统相连接,构成完整、安全的生态网络系统,由碧道的生态环境改善带动区域环境整体提升。例如,西江蓬江段碧道建设结合沿线闲置滩涂地,科学规划景观游憩节点。设计首先通过水文计算明确沿岸滩土地驳岸空间状态,然后分析城市密度和静态人口流向,发现沿线四处高使用频率段,主要集中于各主干道交汇处及居住片区附近,根据人们使用需求、闲置滩涂地利用、服务半径等条件综合划定重要节点位置。

3.2 优化碧道用地功能布局

对碧道功能布局进行改善时,应采用分层功能定位的方式。西江蓬江段碧道设计根据功能定位中各功能的亲水程度、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及滨水地区空间景观的塑造需求,结合碧道区域的现状发展条件及资源禀赋,形成“城市门户区-文化溯源区-生态体验区”3大层级的功能区。城市门户区毗邻蓬江城区,该区以展现城市门户形象为主要目标,通过马拉松公园、海事码头2大节点的打造,完善区域运动场地,打造仪式感强的水岸轴线,通过主题广场、庆典廊架、开花树阵等增强地块的标识性,提升城市水岸的品质魅力。文化溯源区指区域鱼塘和众多村庄,具有明显的水乡特征,打造以展示文化、追溯历史为主题的文化休闲水岸空间,包括口袋公园和浅滩码头2大节点。生态体验区位于场地最北端,紧临大雁山,自然风光优美。设计围绕自然山水林田等要素展开,并加入设备齐全的临时营地活动项目,通过亲水栈道、水岸林带、生态科普长廊等营造具有生态趣味、自然惬意的亲水景观,包括营地公园和北海江畔2大主题景观节点。分层级的功能布局方法,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碧道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而且有利于土地功能的混合利用,有助于增加区域发展活力,提升碧道的吸引力及流域竞争力。

3.3 科学构建综合交通网络系统

随着碧道用地功能的转变,完整高效的交通网络系统可以提高碧道的可达性,吸引更多居民为碧道创造活力。西江蓬江段充分利用各类绿地系统及开放空间建设的连续慢行系统,增强慢行系统与自然水体的互动,并完善慢行系统与公共交通系统的接驳。例如,全面优化、提升原有省立绿道6号线建设基础,结合每年举办的城市级马拉松赛事,将堤顶路按照标准的马拉松赛事场地改造为全沥青路面,依据碧道设计指引通过彩色沥青将慢行空间分为骑行道、慢跑道、漫步道,串联沿线6大景观节点,形成沿江靓丽的运动型碧道滨水空间,进一步激发人们对多样的健康生活空间的向往。

3.4 塑造碧道本土文化特色

碧道所处的滨水区域作为城市中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地区,如何保护前人遗留的文化遗产,营造具有滨水地域文化特色的空间是碧道建设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促进碧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碧道的文化塑造主要分为区域文脉的保护与延续、滨水文化特色的塑造。

第一,在区域文脉的保护及延续上,在尊重江门当地区域文化和历史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和了解江门多元文化,并进行继承与发扬[5]。例如,对周边历史建筑等历史遗迹进行保留,并结合原有元素进行碧道开放空间的文化主题营造,实现对这些历史“记忆”的再利用。该碧道项目为了凸显地域特色和促进碧道各类历史文化的延续,通过在节点空间植入诗词公园、非遗文化雕塑等文化元素,实现碧道公共空间及文化活动的组织呈现,以促进碧道各类历史文化的延续。地域文化的彰显也是碧道建设的重要使命,在重要节点雕塑、互动小品空间及驿站墙体展示中分区域植入当地主题文化,让景观空间的塑造具有地方的标识性与归属性。

第二,西江蓬江段碧道文化特色的塑造应充分结合碧道现状自然环境、西江沿岸城市历史人文变迁、城市发展逻辑,将碧道的各规划要素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有机串联起水体、各类开放空间和周边文物古迹,突出滨水地区的自然与历史文化特征,使碧道成为展示蓬江滨水城市文化特色的形象门户。

3.5 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在碧道的景观建设更新中,在上位规划指导的基础上,以生态优先为规划设计原则,充分发挥碧道所处环境优势,促进碧道产业结构升级。西江蓬江段碧道计划于2022年完成全线施工,虽然尚未竣工,但是已经建设的工程内容已经在悄然改变和影响着当地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另外,碧道新建活动空间的注入使人流量大幅增加,商业性的配套服务项目应运而生,为当地居民和政府创造了额外的收入。

4 结语

碧道景观规划建设涵括内容广泛,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性课题。笔者结合江门碧道建设工程设计(西江蓬江段)工程实例,重点分析生态修复理念指导下碧道景观建设的总体思路与策略,强调碧道景观建设中的生态功能、综合功能布局和本土文化特色塑造,从而激发西江蓬江段的景观活力,并希望能对未来更多的碧道景观建设实践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马向明,邱衍庆,黄本胜,等.万里碧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广东生动实践[J].南方建筑,2021(5):1-12.

[2]广东省河长办.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EB/OL].(2020-12-01)[2022-01-13].http://swj.maoming.gov.cn/ztzl/hczgzxczl/content/post_830625.html.

[3]王伟强,马晓娇.基于多源数据的滨水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研究:以黄浦江滨水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20(1):48-56.

[4]列锐明.广东省万里碧道总体规划探究[J].城乡建设,2020(21):45-46.

[5]佚名.完善区域水安全保障体系 推动广东水利高质量发展[J].中国水利,2019(24):8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