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生态亲水空间营造分析
作者: 李飞[摘 要]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及“海绵城市”等生态理念的深入落实,亲水空间对生态性的诉求日益增强。在此背景下,突破传统亲水空间的范畴,引入生态亲水空间概念,从类型划分、营造原则为切入点,着重分析生态亲水空间的营造途径,并结合白城市新开河绿水长廊项目实践案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 城市河道;生态亲水空间;空间营造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3--3
0 引言
宏观上来看,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一个以快速发展与结构性调整并行互动为特征的城市化中后期发展阶段[1]。“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使得人们的价值观由“水适应人”转向“人适应水”[2]。因此,在现阶段的风景园林专业实践中,提升河流生态性的设计理念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我国对亲水空间或生态亲水空间的研究多从单一侧面切入,或侧重亲水性探讨,或侧重生态性探讨,或将生态性作为亲水空间设计探讨的附属,鲜有将生态性提升至与亲水性并重的研究。例如,刘岳坤[3]从岸线形态、竖向设计等7个方面论述了城市滨水区域的亲水性设计策略;盛起[4]从自然空间和个人心理2个层面研究了滨河绿地的亲水性设计;王敏等[5]从城市双修的角度分析了滨水空间更新的范式转变。鉴于此,笔者突破出传统亲水空间的范畴,引入生态亲水空间的概念,将生态性与亲水性并重,探究生态清水空间的营造途径。
1 生态亲水空间释义
水从各个维度都对人类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明兴起于江河,所谓大河文明;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所谓文化精神;逐水而居,背山面水,“园无水不活”,所谓理想人居。而凡此种种,构成了人具有亲水天性的基础。
生态亲水空间是亲水空间的一种,是以生态设计途径为基础,营造的具有生态价值的亲水空间。有别于一般的亲水空间,生态亲水空间除了具有普遍的亲水功能外,还必须发挥相应的生态效益。
2 生态亲水空间的类型
区分不同类型的生态亲水空间有利于根据具体需求搭配适应性的设计策略,以达到亲水性、生态性、经济性、文化性和社会性的完美统一。
生态亲水空间由于其要素组成的丰富性,可从多个维度对其进行归类,以下从空间形态、亲水活动、水源形成及亲水时间等层面进行类型分析。
在空间形态层面,可根据亲水空间的布局将其划分为点状生态亲水空间、线性生态亲水空间、场域生态亲水空间3种。其中,点状生态亲水空间是指以小区域团块状水域为生态亲水对象的空间类型,如生态坑塘亲水空间;线性生态亲水空间是指以线性水体为生态亲水对象的空间类型,如河道生态滨水空间等;而场域生态亲水空间则是指较大面积水域为亲水和观赏对象的亲水空间。
在亲水活动层面,根据游人行为活动特征可分为驻足式生态亲水空间、游览式生态亲水空间、参与式生态亲水空间3种。其中,驻足式生态亲水空间是以静态观赏为主的亲水空间,游览式生态亲水空间是以连续游走观赏为主的亲水空间,参与式生态亲水空间则是指水体具有可参与性的亲水空间。
在水源形成层面,根据水源的形成可分为自然水体生态亲水空间、人工设施生态亲水空间2种。其中,自然水体生态亲水空间是指以天然水体为空间载体的生态亲水空间,如河流、湖泊等;人工设施生态亲水空间是指以人工水体为载体的生态亲水空间,或以天然水体为载体但水岸以人工生态设施为空间基础的生态亲水空间。
在亲水时间层面,由生态亲水空间的服务时间可分为恒常性生态亲水空间、弹性生态亲水空间2种。其中,恒常性生态亲水空间是指亲水空间的生态性基础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并稳定地发挥其生态和亲水功能的空间;弹性生态亲水空间则是指亲水的空间要素基础呈现周期性存在或消失的生态亲水空间,如具有丰枯交错的河岸亲水空间、具有消落带的湖泊水岸空间等。
3 生态亲水空间的营造原则
生态亲水空间有别于一般亲水空间,在于其生态性与亲水活动需求和谐统一。笔者将从整体性、适宜性、安全性、通用性、经济性、创新性及文化性7个方面阐述生态亲水空间的营造原则。
一是整体性原则。生态亲水空间的营造需从整体性出发营造系统性的生态格局,而非仅在亲水需求的局部空间内进行生态设计。二是适宜性原则。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合适的绿色生态设施、生态技术手段、生态植被材料等,做到适地适材、适地适树。三是安全性原则。生态亲水更需要保障亲水活动的安全性,除预防物理空间的危险,如水淹、跌落等外,还要考虑来自生物层面的危险,如动物攻击、植物伤害等。四是通用性原则。应鼓励更多人群参与、观赏和教育,因此,生态亲水空间的营造需满足多年龄阶段、多季节全天候、不同类群游客的生态亲水需求。五是经济性原则。实用、美观、经济一直是设计的3大原则,生态亲水空间设计应选择合适的尺度布局、材料、技术等,达到低碳目的。六是创新性原则。设计作为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创新性是其根本动力源泉。因此,在生态亲水空间的营造实践中鼓励使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等。七是文化性原则。文化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必备要素。生态亲水空间的营造应在整体方案设计的引领下,注重文化与生态、文化与活动的有机结合。
4 生态亲水空间的营造途径
4.1 强化与外部空间的联系,提高游人的可达性
营造生态亲水空间时,应将生态亲水空间中的空间格局和生态格局纳入城市片区乃至整个区域的生态体系中,增强与城市主要界面、功能单元的联系,提高游人的可达性,凸显生态亲水空间的城市生活和区域生态等服务功能。
4.2 改善岸线形态,优化水域空间
不同的岸线设计将产生不同的生态亲水空间,对游人和当地生态有着重大影响。传统单一笔直的硬质驳岸已无法满足当下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也无法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美好生活品质的追求。因此,需要注重营造具有生态功能的驳岸水体空间。在实际河流腹地空间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场地具体实际,在满足河道防洪排涝的基础上,尽可能延长河流岸线,拓展生态湿地浅滩区域,同时利用人工海绵城市生态设施保证河流水质安全,如打造植草沟、生态洼地、截流沟和生态缓流带等,减少入河径流对驳岸及河道水质的影响。另外,根据具体设计需求,可通过打造节制闸、溢流堰等水工构筑保证生态水量。
4.3 提高生态亲水空间的公共性与参与性
营造生态亲水空间时,应首先保证其公共性和开放性。多年龄、多类群的功能设置,多样交通、开敞空间的设置等,对提高生态亲水空间的公共性和开放性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另外,根据河流途经地段的城市功能特色,合理布置满足商业、办公、文化休闲、日常游览、城市集会、亲子游乐和健身锻炼等人群的不同需求。
4.4 凸显地域文化和场所精神
地域文化与场所精神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场所精神的建立是基于对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特定地点、历史事件、人群活动印象等的综合感知。生态亲水空间承载着多样的传统历史文化记忆,是当下市民精神生活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沉淀。设计实践中,应在保留原有场地印记的前提下进行功能置换,将其与时代精神要求、市民日常生活需求及城市发展诉求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征且充满时代特色的场所,以岸线、建筑、构筑、小品、雕塑和种植等人工环境要素的设置,深刻反映地域文化内涵,增强空间设计的在地性。
5 白城市新开河绿水长廊设计中的生态亲水空间营造
5.1 项目简介
白城市新开河绿水长廊项目位于吉林省白城市经济开发区西缘,是吉林省第一批36个绿水长廊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河段北起三合桥以北
300 m,南至二龙桥以南300 m,全长约3 km,河流两岸设计范围宽度为70~160 m。西岸以原有运河公园为界,结合周边场地条件进行局部扩大,东岸界限则将图乌公路沿线绿化纳入项目范围,总体红线面积约32.7 hm2。
5.2 河道滨水空间问题分析
5.2.1 两岸腹地布局不均衡,左右空间联系性差。河流东岸靠近城市生活区,但腹地普遍狭窄;河流西岸临近自然农田,拥有充足的腹地空间。如此便造成了近城岸空间狭窄、远城岸空间富余的空间布局不均衡的矛盾。同时,两岸虽有滨河步道,但缺乏联系,使得东西岸无法顺畅连通,阻碍了河流亲水资源作用的发挥。
5.2.2 河道驳岸硬化,生态效益低下。全长3 km的河道驳岸皆以硬质护坡为主,河流整体呈现出笔直的形态,水陆物质和能量流通缺乏,生态浅水区域缺乏,整体生态效益极其低下。另外,硬质化的驳岸阻碍了人与水的亲近。
5.2.3 现有设施陈旧,文化主题杂乱。场地中拥有较多的构筑、小品和雕塑,但由于建成年份较久,整体风格陈旧、维护管理缺乏,存在安全隐患。另外,原有设计通过构筑造型、雕塑类型和内容展现了诸如阅读主题、亲子文化、鹤乡文化、爱情主题、运河文化和城市形象等多种文化主题,组织秩序杂乱,缺乏统一协调性。
5.3 生态亲水空间的营造
在分析现状、总结3大矛盾的基础上,依据吉林省万里绿水长廊总体规划要求,提出3大设计任务:生态营建,重在强基,打牢生态本底;活力激发,力求激活沿岸城市生活;文化联动,彰显新时代运河精神。
5.3.1 生态营建,重在强基,打牢生态本底。对现状硬质驳岸的改造是构建生态本底的关键步骤。在取消河道硬岸的基础上,降低原近水驳岸标高,提高亲水性。通过设置水下生态挡墙,拓宽驳岸边界,营造自然河漫滩地,增加生态水域面积,以此形成4种驳岸类型。类型一,保留原有驳岸,在原有硬岸上进行生态复绿。该方式基本延续了原有河道线形。类型二,加设水下挡墙,降低近水驳岸标高,增加浅滩面积,并利用生态挡墙作为水岸边界,解决场地地形高差,在河道腹地有限的条件下能争取更多的水生植物生长区。类型三,与类型二类似,只是在条件允许下,以自然驳岸作为水岸边界,丰富河道驳岸类型。类型四,在主要节点处,根据空间充足、生态活动需求等因素,打造生态浅滩或岛屿,并将自然驳岸作为水面边界。
5.3.2 活力激发,力求激活沿岸城市生活。通过优化原有设计空间、完善交通组织、丰富游览类型、架设东西连通步道以及设置多年龄、多类群、全天候的活动设施等,最终完成以水道、绿道、游步道及风景道为主的4道串联的空间格局,以达到激活河岸空间活力的设计愿景。
5.3.3 文化联动,彰显新时代运河精神。在全新的设计理念引领下,设计以新开河绿水长廊建设为契机,谱写新时代运河精神,描绘人、城、自然新的共生关系。将新时代运河精神与当下城市居民精神和物质文化生活空间相结合,营造多种类高品质生态亲水空间。
6 结语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及“海绵城市”等生态理念的深入落实,亲水空间对生态性的诉求日益增强。在此种背景下,突破传统亲水空间的范畴,笔者引入生态亲水空间概念,从类型划分、营造原则切入,着重分析了生态亲水空间的营造途径。同时,以白城市新开河绿水长廊项目为例,从“生态”和“亲水”2个方面对生态亲水空间营造进行了探究,充分体现了生态亲水空间作为一种新的亲水空间设计视角的全面性和独特性。
笔者对生态亲水空间的研究尚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对其中涉及的更多、更为复杂的影响因素尚有待进一步分析,对相关的营造途径和策略有待结合更多实践案例加以丰富和验证。
参考文献:
[1]阳建强.城市中心区更新与再开发:基于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整体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017(5):1-6.
[2]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海绵城市”理念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6):26-36.
[3]刘岳坤.城市滨水空间亲水性设计策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111-116.
[4]盛起.城市滨河绿地的亲水性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49-51.
[5]王敏,叶沁妍,汪洁琼.城市双修导向下滨水空间更新发展与范式转变:苏州河与埃姆歇河的分析与启示[J].中国园林,2019(11):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