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罗莉
[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支持。基于此,对我国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金融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如逐步完善农村金融体制、建立农村金融风险保障体系、不断优化农村地区金融资源、加强监管等。
[关键词] 金融;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4--4
0 引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的系统性工程,党中央围绕乡村振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为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实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扎实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各项重点任务成为重中之重,尤其是农村金融工作极为重要。
1 乡村振兴需要金融助力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向农村辐射,传统农业也在向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转型。首先,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金融支持。金融机构通过资金借贷支持现代化农业发展,有助于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其次,农村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大量的劳动力在金融支持的推动下可以实现就业,从整体上提升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最后,农业科技创新需要金融助力。金融资源的引入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科技创新资金,有助于农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1]。
2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2.1 农村金融资源日益丰富
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加快,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资金日渐增多,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建设也日益完善。各地农村基本建立了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共同组成的多元化金融体系。尽管农村地区仍然存在金融机构缺乏、金融网点数量偏少等现实问题,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金融改革的不断完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进入门槛在不断降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商业银行及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农村地区扎根,形成了银行机构和非银行机构优势互补、互助共赢的金融资源注入模式。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体系有效补齐了农村金融机构不足的短板,更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2.2 “涉农贷款”稳步增长
“成本高、风险高、效益低”一直是涉农资金注资农村地区的主要瓶颈。农村金融服务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辐射力度不断加大,金融支农政策举措不断推陈出新。一方面,银行金融机构通过在农村地区建立网点,增加涉农信贷和金融业务;另一方面,保险机构通过业务领域的渗透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相关监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涉农贷款余额达41.05万亿元,较2020年初增长11.2%;大型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增速都超过10%,各类型银行机构均实现涉农贷款余额持续增长的目标[2]。各类银行、保险机构多渠道、全方位提升“三农”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做好地方网点服务农村基础金融业务,建设长效机制,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资金的多渠道供给。
2.3 “涉农投融资”资本增长迅速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上市公司积极进行战略部署,涉农投融资资本增长迅速,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农民日报》社以企业收入和利润为主要标准组织评定2020中国农业企业500强,按照2018年企业营业收入进行排名,营业收入过百亿的农业企业有49家[3]。其中,农业上市公司有44家,排名前3的农业企业分别为厦门象屿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和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这些农业上市公司主要从事农、林、牧、渔业及其服务业,即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或以其为依托的农工商综合经营产业。这些龙头企业还是在我国境内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他们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在资本市场融资的优势,在农业领域快速打开市场进行规模扩张,“以点带面”带动农业产业链发展,同时覆盖“三农”的各个领域,促进农业产业化高标准发展。
3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基本形成了包括农村政策性金融、农村合作性金融、农村商业性金融和其他新型农村金融形式等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然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周期性强、时间跨度大、回收期长等特点,已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已经无法及时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一方面,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产权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依然存在,从而导致产权虚置,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涉农发放贷款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存在数量和业务种类较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的网点以乡镇为主,并且存在分布不均匀、贷款门槛较高、金融理财产品单一等问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服务的层次不高、对象不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供给。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的表现具体如表1所示。
3.2 农村金融风险较高
金融机构由于自身的逐利性,不敢贸然进入存在不稳定性的农业生产领域。农业生产存在的不确定性影响因素较多,如地理气候差异、外部环境变化等都会对资金投入带来风险。因此,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往往需要国家的激励政策或者农村政策性金融给予支撑。同时,农村地区信用制度的缺失也影响着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只有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才能形成良好的经济环境,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但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信用观念薄弱和个人违约的信用风险,有的农户不具备契约精神,违约行为频发,管理部门也缺乏管控,导致违约农户受惩戒的力度不够,农户违约行为持续发生。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农村金融信用缺失现象频发,而且在信用环境每况愈下的背景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解决农村地区个人征信缺失问题和监管失效问题。
3.3 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缺乏创新
农村地区金融资源以农村信贷产品为主,经营的对象主要是传统的农村信贷产品和一部分商业保险产品,理财、基金、证券、期货、期权、“互联网+金融”等金融服务产品在农村金融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经营模式向产业化、规模化转变,农户对金融资源的需要不再是简单粗放的农村信贷。因此,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创新发展迫在眉睫,网络化、信息化、电子化的金融服务产品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农村信贷产品。然而,缺乏创新性金融资源仍然是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缺乏创新、盈利能力不足、可持续发展基础薄弱等,严重影响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4]。
4 推进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策略
4.1 逐步完善农村金融体制
4.1.1 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进入门槛。为了扩大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应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进入门槛,鼓励那些符合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正规小型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在农村地区开展金融服务,如鼓励村镇财富银行、小额商业贷款机构、小额融资担保公司等新型金融服务机构进入农村。这些机构的有序发展能解决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也能改变农村网点偏少、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从而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增添活力。
4.1.2 加快商业银行改革进度。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商业银行应该把业务触角更多地伸向农村地区,扩大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为农户提供低利率、长时间的贷款服务。
4.1.3 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经费投入。政府可以考虑加大对农村财政的投入力度,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增加对于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的贴息政策,进一步增加对于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通过增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经费投入,从根本上消除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2 建立农村金融风险保障体系
农业生产存在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自然灾害、地理条件变化、气候差异等因素均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可抗拒的风险和影响。农业本身的弱质性和不稳定性决定了其仅仅依靠自身力量规避风险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要构建农村金融风险保障体系,通过农村金融风险保障体系分担风险和进行风险补偿,保障农民的利益。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建立农村金融风险保障体系(见表2),控制农村金融风险势在必行。第一,政府牵头建立主导市场监管的征信系统。农民融资的瓶颈主要是担保问题,通过政府牵头建立征信系统,能有效解决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信贷体系分散双方的风险承担,增加两方的补偿。例如,通过商业保险、新农合、农村信贷担保基金等方式提供农户的征信情况,双方增加业务往来和信息共享,化解双方风险,形成良好的农村金融市场。第二,担保抵押物的创新探索。农户提供抵押物能减少金融机构贷款的风险,然而金融机构对于抵押物的要求简单机械,导致农户难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贷款。因此,金融机构应考虑农户的客观条件,创新担保抵押物的种类和规格,如住房换宅基地的抵押制度、宅基地置换贷款的抵押方案、土地承包置换贷款抵押等,尽可能满足农户获取贷款的需求。这也是乡村振兴大背景下金融机构应该探索的业务创新策略。
4.3 不断优化农村地区金融资源
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优化主要可以从2方面入手。一是农村地区金融资源供给方面的优化。根据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立足农村发展现状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培育商业性、可持续服务的金融组织。例如,经济发展相对成熟的农村地区,可以尝试组建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小额信贷机构、商业担保组织和普惠金融服务点等金融服务机构。这些金融服务机构根据农村地区的特殊性,设计专门针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产品,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的优质性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农民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二是农村地区金融资源需求方面的优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经营模式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转变,鼓励农村金融机构综合运用租赁、信贷、保险、期货及担保等多种金融工具,向农户介绍各种金融业务的融资特点和应用形式。同时,紧抓金融科技欣欣向荣的态势,利用农村普惠金融模式(见表3)搭建互联网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不断创新农村金融服务。针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能满足其上市融资的各种资金来源渠道,将网络化、信息化、电子化的金融服务模式融入金融产品设计中,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多元化、规模化、长期化的金融支持。
4.4 加强监管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金融机构进入农村的热情日益高涨。此时一定要加强法律监管,严格落实中央与地方的金融监管职责。中央政府要加快修订法律法规,从宏观层面规范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地区的法律责任,如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投资法》等法律法规约束金融机构的相关责权。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小额担保公司及社区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5]。相关法律法规应严格约束资金运用的对象和服务范围,明确规定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在保证自身资金安全与正常运作的前提下,将新增存款中的一部分投放到当地金融市场,或者可以购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债券。同时,要落实中央与地方金融风险处置责任,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以便灵活、有效地应对金融风险[6]。
5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金融机构应顺势而为,将触角伸入更为广阔的农村市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进入门槛的不断降低,有助于扩大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金融活水对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尽管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均衡问题,但随着金融资源的涌入,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小额信贷机构、商业担保组织及普惠金融服务点等金融服务机构的建立,理财、基金、证券、期货、期权、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信息化等金融服务品种的创新,农村经济高速、高质量的发展步伐将势不可挡。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20-10-29)[2021-12-08].http://bgimg.ce.cn/xwzx/gnsz/szyw/202010/30/t20201030_35954253.shtml.
[2]曲研.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建议[J].南方农机,2021(2):31-32.
[3]肖培春.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南方农机,2020(22):89-90.
[4]解若冰.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10):6-7.
[5]张鑫.农村金融发展问题与解决路径初探[J].黑龙江科学,2021(6):152-153.
[6]张钟中,陈炜昊.海南省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联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0(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