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研究进展

作者: 孙瑜

[摘 要]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会给养鸭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有效防治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养殖人员和兽医需要了解其流行情况、病原、血清型、耐药性等,结合疫病发生情况采取防治措施。

[关键词] 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型;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4--3

0 引言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以败血症为主要症状的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家鸭和火鸡,发病率高,死亡率也较高,易导致二三周龄家禽染病。在病变上,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为特征,部分病例出现关节炎,还可发现共济失调、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

1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流行情况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主要侵害家鸭,鹅和火鸡也易感病[1-3]。自美国学者首次报道鸭传染性浆膜炎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呈世界性流行,英国、澳大利亚、泰国、德国和新加坡等均有该病的相关报道[4]。我国自1982年在广东省首次报道该病以来,北京、上海、海南、江苏、河南和广西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报道了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生[5]。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危害养鸭业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发病率高,一般为70%~80%,有时高达90%;死亡率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为10%~20%,有的高达90%[6]。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多见于1~8周龄的小鸭,二三周龄最易感,种鸭和成年鸭不易感。感染病鸭主要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为特征,部分病例出现关节炎。该病一年四季均易感,冬季发生率较高,传播途径较多样,污染饲料、饮水、飞沫等均可传播该疾病。另外,饲养管理不当,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都会诱发该病。

2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病原研究进展

2.1 病原特点

RA为革兰氏阴性菌,呈杆状或椭圆形,可形成夹膜,无芽孢,无鞭毛,不能运动,多为单个,少数成双或短链排列,大小为(0.3~0.5)μm×(0.7~6.5)μm,偶见个别长丝状,长11.0~24.0 μm[7]。瑞氏染色可见部分菌体为两极着色,革兰氏染色阴性可见红色菌落,吉姆萨染色可见夹膜。

RA初次分离需要供给5%~10%的二氧化碳,其在鲜血琼脂、巧克力琼脂、马丁肉汤琼脂、胰蛋白酶大豆琼脂等固体培养基中生长较好,在马丁肉汤、葡糖硫胺素肉汤、胰蛋白肉汤、胰蛋白酶大豆肉汤等液体培养基也生长良好。在巧克力或者胰蛋白胨大豆琼脂板上,置于二氧化碳培养箱或蜡烛缸内,37 ℃培养24~48 h,可见表面光滑、无色、凸起、边缘整齐、呈圆形、直径1~2 mm的小菌落。不同血清型菌株培养条件不同,但一般都为5%~10%的二氧化碳下7 ℃培养24~48 h。各种理化因素对RA刺激性较强,导致其抵抗力较差,因此,常规菌种保存效果不佳。RA多数不发酵葡萄糖、蔗糖,易与多杀性巴氏杆菌相区别。

2.2 血清型

RA的血清型众多,为避免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分型系统导致同一血清型有不同的名称,统一采用美国阿拉伯数字分型系统。截至目前,世界公认的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血清型共有25个,即1型~25型。在我国学者发现的4个血清型为22型~25型。自发现该病至1997年,我国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血清型均为1型。近年来,由高福、程安春、张大丙等分别于北京、河南、上海、福建、浙江和海南等省(直辖市)分离出了1、2、3、4、6、10、11、13、14、15和17等12个血清型[8-10],另外还有许多未知的血清型。我国许多地区主要流行的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型为1、2、6、10型。国外学者认为鸭疫里默氏杆菌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反应,但张大丙等[10]发现2型和17型存在双向交叉反应,6型、12型与16型也存在交叉反应,其他血清型有待进一步研究。

3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临床症状及病理学特征

3.1 临床症状

鸭疫里默氏杆菌主要经过皮肤伤口(尤其是脚部的伤口)和呼吸道感染。饲养管理不当,突然更换饲料、饲养场地等,饲料中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都可诱发该病。由于不同菌株的毒理不同、感染途径存在差异及外界存在一些应激因素,导致该病的潜伏期不同,一般为1~3 d,最长7 d左右。根据病程的长短,该病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及慢性型[10]。其中,最急性型发病急、病程短,主要发生在幼鸭群中,一般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即突然死亡。急性型临床症状明显,病程较长,一般1~3 d,多发生于2~4周龄的雏鸭。病鸭的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较明显,表现为眼、鼻分泌物增多,打喷嚏,鼻内分泌物可使鼻孔堵塞导致呼吸困难,往往会出现张口呼吸的症状。病鸭早期拉白色稀粪,发病后期则拉绿色稀粪。后期病鸭出现消瘦、脱水和神经症状,如头颈震颤、前仰后翻、运动失调、抽搐等。亚急性和慢性病例病程较急性长,一般在7 d以上,多见于4~7周龄的鸭,也可由急性型转变而来。症状与急性型相似,但较急性型病症轻。其临床症状主要是病鸭精神沉郁、生长迟缓、食欲下降、消瘦、共济失调,可发展为僵鸭或因逐渐消瘦而死亡[11]。

3.2 病理学变化

鸭疫里默氏杆菌特征性病理变化为浆膜面上有广泛性的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以纤维素性肝周炎、纤维素性心包炎、纤维素性气囊炎为最明显[12]。纤维素性心包炎病程较急的病例可见心囊液增量,心外膜表面多可见纤维素性分泌物或外膜有少量出血点,心囊有淡黄色纤维素样物质,使心外膜与心包膜粘连。纤维素性肝周炎可见浆膜面上有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纤维素膜覆盖,该膜易剥离,肝脏体积肿大、质脆,呈棕黄色或土黄色。急性死亡病例的浆膜面上有淡黄色渗出物形成的易剥离、厚薄不均的纤维素样膜。纤维素型气囊炎可见气囊浑浊、增厚,颈胸气囊可较清楚地观察到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其他部分不明显。慢性病例可见脑膜炎、干酪样输卵管炎、脾肿大及皮肤或脂肪呈黄色,切面呈海绵状,还可见多核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渗出物部分钙化。其他病变主要有胆囊肿胀、胆汁充盈,肠黏膜充血、出血、水肿;有神经症状的病例可见脑膜充血、水肿。病理组织学观察感染病鸭,主要见于心脏、肝脏、脾脏、大脑、气囊和肺脏等表面纤维素性渗出物中有一定数量的异嗜细胞、浆细胞及单核细胞等。

4 耐药情况

RA含有众多血清型,疫苗预防难度较大,因此,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预防和治疗均以药物为主。但是,随着市场对鸭及其产品需求量的增加,集约化养殖得到大力发展,而饲养管理跟不上集约化养殖发展速度,导致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继发感染情况越来越严重。这便导致之前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预防或治疗有效的药物药效已不明显,说明该病菌已经对这些药物产生抗性[13-14]。另外,RA对不同药物的耐药性及其产生机理是不同的,甚至存在多重耐药情况。

5 防治措施

5.1 预防

为了预防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发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场采用全进全出模式进行管理;②不同年龄阶段合理选取所需饲料,适时补充鸭或鹅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③日常饲养过程中减少陌生人员出入圈舍,避免鸭或鹅产生各种应激反应;④减少鸭群或鹅群与外来动物或者野生动物接触的机会;⑤对饲养环境定期消毒,对鸭群或鹅群饮用水按时消毒,饲料保存在干燥环境中防止污染。

5.2 药物治疗

药物防治是控制鸭或鹅发病与死亡的一项重要措施。RA的不同菌株对各种抗生素敏感性不同,导致鸭疫里默氏杆菌极易产生耐药性。RA菌株对氯霉素较敏感,但在治疗禽类疾病时被禁用。常用的广谱抗生素如氟苯尼考、左旋氧氟沙星、大观霉素等药物,对该病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由于鸭疫里默氏杆菌易出现耐药性,为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用药前应先进行药敏试验,筛选高敏药物进行治疗。为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可交替使用不同药物。同时,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和5%葡萄糖,让雏鸭自由饮用,以增强其抗病能力。

5.3 疫苗免疫

给雏鸭或雏鹅接种疫苗是预防该病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方法。目前,针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研制的疫苗主要有灭活油乳剂疫苗和弱毒灭活苗2种,一般在6~9日龄进行首次免疫,首免后两三周进行二次免疫[15]。由于该病常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所以可以用鸭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二联疫苗进行免疫。为了使疫苗血清型与当地流行菌株血清型一致,可以用当地分离菌株制作的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效果会更好。

6 结语

截至目前,虽然许多学者对鸭疫里默氏杆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要想从根本上防治该病,需要深入研究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致病机理,针对性采取防控措施,以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SERGER P M,ANNHEIM W,VANCABBEYT M,et al. Riemerella anatipestifer gen nov,comb nov,the causative agent of septicemia anserum exudative,and its phylogenetic affiliation within the Flavobacterium-Cytophag arRNA homology group[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1993(4):768-776.

[2]SUBRAMANIAM S,CHUA K L,TAN H M,et al. Phyloge-netic position of Riemerella anatipestifer based on 16S rRNA gene sequen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1997(2):562-565.

[3]李康然.鸭疫巴氏杆菌感染[J].广西畜牧兽医,1996(3):52-53.

[4]谢永平,徐光霞.我国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研究进展[J].贵州畜牧兽医,2001(3):10-11.

[5]张大丙,郭玉璞.北京地区鸭疫里氏杆菌及其血清型的分布[J].中国兽医杂志,1998(4):5-7.

[6]陈永亮.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防治研究进展[J].贵州畜牧兽医,2011(6):17-20.

[7]钟雯,宫江,张丽媛,等.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危害及防治[C]//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会议论文集,2008:80-82.

[8]高福,郭玉璞,程锡麟.小鸭传染性浆膜炎疫苗的研究Ⅱ:鸭疫巴氏杆菌灭活苗的初步研究[J].中国兽医杂志,1987(6):51-53.

[9]程安春,江铭书,陈孝跃,等.我国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型调查及新血清型的发现和病原特性[J].中国兽医学报,2003(4):320-323.

[10]张大丙,曲丰发,郑献进.鸭疫里默氏菌血清型的研究概况[J].中国兽医杂志,2006(11):38-40.

[11]梁建明.浅谈鸭疫里默氏杆菌病诊治体会[J].中国畜禽种业,2014(1):138.

[12]CHEN Y P,LEE S H,CHOU C H,et al. Detection of florfenicol resistance genes in Riemerella anatipestifer isolated from ducks and geese[J]. Veterinary Microbiology,2012(3/4):325-331.

[13]刘可欣,周焱洪,雍燕,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及其对抗策略的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20(10):102-106.

[14]ZHANG X,WANG M S,LIU M F,et al. Contribution of RaeB,a putative RND-type transporter to aminoglycoside and detergent resistance in Riemerella anatipestifer[J].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2017(8):2435.

[15]刘传华,赵艳丽,王玉海,等.鸭疫里默氏杆菌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8(5):91-9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