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卵黄性腹膜炎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
作者: 苍桂生 许加明[摘 要] 针对鸡卵黄性腹膜炎的发生原因,如病理性原因、不良应激、饲料营养失衡和管理不当等,从治疗与防控两方面提出相关措施,以全面提升鸡卵黄性腹膜炎的防治效果,降低疾病发生率。
[关键词] 鸡卵黄性腹膜炎;临床症状;病毒
[中图分类号] S858.3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4--3
0 引言
卵黄性腹膜炎为种鸡和蛋鸡饲养中常见的疾病,可由多种病因诱发。患卵黄性腹膜炎的种鸡和蛋鸡,其主要症状为腹腔内出现干酪样的黄白色渗出物,且腹膜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治疗鸡卵黄性腹膜炎的难度较大,发病早期易于被忽视,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易对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及饮食安全产生不良影响。近年来,鸡卵黄性腹膜炎的发生率不断提升,且呈现出急性发病向慢性发病蔓延的趋势。加强对鸡卵黄性腹膜炎的临床症状分析,有利于在发病早期及时发现该病症,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并能在日常管理中构建良好的养殖环境,降低鸡的死亡率。
1 鸡卵黄性腹膜炎的发生原因
1.1 病理性原因
鸡卵黄性腹膜炎的病理性诱发原因较多,主要有病毒性原因与细菌性原因等。病理性诱发的鸡卵黄性腹膜炎会损伤鸡的生殖系统,如导致鸡的输卵管破裂等[1]。鸡的生殖系统受到病毒、细菌侵害后,产出的卵泡坏死脱落,无法进入输卵管,掉入腹腔后引发卵黄性腹膜炎。病毒性诱发的鸡卵黄性腹膜炎主要由一些病毒性疾病导致,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包括禽流感、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产蛋下降综合征及禽脑脊髓炎等。细菌性疾病诱发的鸡卵黄性腹膜炎主要由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等导致,其中大肠杆菌是诱发疾病的主要细菌[2]。在鸡舍卫生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大肠杆菌的含量高于正常值,健康的鸡接触大肠杆菌所污染的空气、饲料或者水后,则易被大肠杆菌感染而诱发疾病。另外,发病鸡的输卵管伞部发生病变,出现程度不一的粘连症状,致使卵黄进入腹腔,诱发疾病[3]。同时,一些其他原因也可能会诱发鸡卵黄性腹膜炎,如中暑、肿瘤或感冒等。一些鸡群在夏天易出现中暑症状,从而导致鸡卵泡出现变性和充血反应,严重时鸡卵泡甚至会破裂,从而诱发疾病。
1.2 不良应激
蛋鸡养殖期间需要创设安静、洁净的环境,特别是在产蛋期间,需要尽量避免各类应激因素的影响[4]。当鸡受到应激因素影响时,卵黄可能会进入腹腔,诱发卵黄性腹膜炎。应激因素包含鞭炮声音、汽车鸣笛声音、其他人员或者动物进入鸡舍而对其造成的惊吓等。在为母鸡人工授精期间,若操作方式过于粗放,或者输精期间鸡的其他部位产生损伤,均会致使母鸡体内腹部压力过大,从而导致输卵管蠕动、功能紊乱[5],刚进入输卵管的卵黄被排出,进而诱发鸡卵黄性腹膜炎。
1.3 饲料营养失衡
在饲料营养不均衡的情况下,鸡易生病,也会诱发卵黄性腹膜炎。饲料内营养含量过高的情况下,鸡易出现性早熟的情况,特别是在饲料内蛋白质含量过高的情况下,卵子难以进入输卵管,而进入腹腔,从而诱发卵黄性腹膜炎[6]。蛋鸡需要持续进食来获取能量,但进食量过多、蛋白质摄入量过多,会增加鸡的肠胃负担,导致鸡出现热应激反应,诱发鸡卵黄性腹膜炎。
营养不足也会诱发疾病。在营养物质匮乏的情况下,鸡的身体组织会出现损伤,特别是对鸡卵巢的伤害较大。在输卵管伞部受到损伤的情况下,其难以正常接纳卵黄,从而使卵黄进入腹腔,诱发鸡卵黄性腹膜炎。
1.4 管理不当
在鸡养殖过程中,需科学控制好养殖条件,如保证温度适宜、日照条件合理等。当鸡舍昼夜温差较大时,可能会使鸡舍中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鸡群难以适应,继而出现鸡卵黄性腹膜炎[7]。养鸡期间,日照条件也会影响鸡群的正常生长。在给光过早的情况下,日照时间过长,则可能致使鸡群生长发育速度过快。部分鸡在发育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开始产蛋,产道过于狭窄,难以满足产蛋的需求。部分蛋鸡的输卵管尚未发育成熟,卵子发育期间可能会出现各类阻碍,导致输卵管慢慢堵塞。随着时间的延长与症状的加重,则可能会诱发鸡卵黄性腹膜炎等疾病。
此外,水源不清洁也是导致鸡卵黄性腹膜炎发生原因之一,需要提高对鸡饮水环境管理的重视程度。在水源长时间没有清洁的情况下,则可能致使水中大肠杆菌等有害病菌数量持续增长。鸡饮用受病菌污染的水,生殖器官易发生病变,诱发鸡卵黄性腹膜炎。
2 鸡卵黄性腹膜炎的临床症状
鸡患卵黄性腹膜炎初期,多有精神不振的症状,病鸡的食欲降低,产蛋率随之下降,同时产出蛋的畸形率、软壳率显著提高[8]。随着鸡患卵黄性腹膜炎时间的延长,部分患病鸡会出现腹部变大的症状,站立或者行走时处于蹒跚状态。在触诊时,可感觉到患病鸡的泄殖腔附近有硬块,肛门附近多粘连着粪便,且从排出的粪便中能够观察到掺杂一些蛋清、蛋黄等物质,粪便气味较大,有恶臭。患病鸡身体也会呈现出逐渐消瘦的状态,直至死亡。
解剖患卵黄性腹膜炎病的鸡时,可见其喉气管中具有黏液、分泌物,对其气管通道产生严重阻碍;胸腔内呈现胸腔壁、心包膜粘连的症状,外部包围着纤维素性物质。患病鸡的肝脏会出现一定的肿状,且呈土黄色。观察患病鸡的腹腔,能够观察到包含大量淡黄色、干酪样物质,且一些卵黄、脂肪分布在内;卵泡变性,且出现破裂的情况;肠道中间或者腹腔器官可能会出现粘连症状,肠系膜可能会出现炎症反应。患病鸡腹腔中包含积液,会直接影响其产蛋能力。将患病鸡的输卵管切开,可见其黏膜具有不同程度的充血、糜烂症状。
3 鸡卵黄性腹膜炎的防治措施
3.1 治疗措施
鸡卵黄性腹膜炎的诱发原因较多,常见原因主要是病毒、细菌感染或者养殖方式不当。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先明确该病的诱发原因,进而对症治疗。例如,针对病毒感染诱发的鸡卵黄性腹膜炎,需先诊断病毒类型。通常针对禽流感、新城疫所诱发的传染性疾病,需直接将舍内鸡整体扑杀且无害化处置。针对传染性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所诱发的鸡卵黄性腹膜炎,则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且在治疗期间及时无害化处理无治疗意义的病鸡。细菌感染所诱发的鸡卵黄性腹膜炎,需详细调查其致病菌,进而合理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在应用敏感抗生素的基础上,还需要联合使用加速卵黄吸收、控制输卵管发炎及清除毒素的药物等。
养殖管理方式不合理,也是鸡卵黄性腹膜炎的常见诱发原因,因此,需要提高对管理的重视程度。可通过在饲料中适当添加抗细菌、抗病毒药物等方式,达到抗菌、消炎的目的,提升鸡自身的抵抗能力。例如,可以在鸡的饮水内添加富利来,每100 kg饮水添加100 mL富利来,混合后让鸡饮用,持续饮用6个月。同时,可以在鸡饲料内添加10%强力霉素,以每1 500 kg饲料添加100 g药物的比例混合后饲养,持续应用6个月。
3.2 防控措施
3.2.1 合理控制营养。在鸡养殖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学习科学养殖知识,充分了解产蛋鸡群的营养需求情况,确保满足其生长与产蛋需求,使鸡的身体代谢能力正常,卵巢组织正常运行,避免其输卵管受损、脱落,以此降低鸡卵黄性腹膜炎的发生率。
在鸡产蛋前,鸡舍管理人员需要对饲料内蛋白质的含量进行科学控制。在鸡产蛋期间可以适当增加饲料内维生素的含量,通常高于正常维生素含量的1/2。在鸡产蛋期,饲料中钙含量占比通常是3.0%,磷含量占比通常是0.4%。
3.2.2 科学饲养管理。鸡群饲养期间需要基于不同的环境科学养殖,保证鸡舍温度适宜、空气清新及饮用水卫生。在温度控制方面,需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将鸡舍中的温度、湿度保持在相对均衡的状态下。通常鸡舍温度控制在23~28 ℃,湿度60%~70%。此外,需做好鸡舍内的清洁管理工作,及时清除鸡舍地面的排泄物、积水等,保持地面清洁、干燥,定期全面消毒。日常注意检查产蛋鸡的饲料、饮用水质量等,若发现饲料有结块、霉变或者过期的情况,则需要马上处理,避免影响鸡的健康生长。鸡舍内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保证鸡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每日清洁鸡的饲料槽与饮水槽,预防残余的饲料、杂质长时间处于其中,影响鸡舍内的环境卫生,从而威胁鸡的健康生长。在门窗位置可以安装纱窗,预防蚊虫进入鸡舍,诱发鸡卵黄性腹膜炎。
为保证鸡群的健康,需合理控制日照时间,并避免各类应激因素的影响。例如,鸡舍需远离工厂、城市等,避免鸡舍附近的各种噪声导致鸡出现不良应激反应,从而引发鸡卵黄性腹膜炎。若需要引入新品种,则需要将新品种放在专门的位置隔离饲养一段时间,在确保免疫检验合格后,才能将其一同放入鸡舍内饲养。在为鸡人工授精或者注射疫苗期间,需注意手法轻柔、操作专业,熟练掌握各类输精方式。在翻动鸡的肛门时,注意合理控制力度,确保其输卵管口能正常打开,降低鸡应激反应的发生率。
3.2.3 加强疾病防控。鸡养殖期间,需全面提高对疾病防控的重视程度,养殖人员需要学习鸡常见疾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方式等;结合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合理制订免疫控制方案,选择适宜的疫苗为鸡免疫接种,确保接种效果能达到预期。同时,需要定期对舍内鸡群进行抗体检测,使鸡体内的抗体水平持续保持在较高状态下,降低疾病发生及传播的概率。
传染性疾病是致使鸡卵黄性腹膜炎发生的常见原因,会显著提高患病鸡的死亡率。因此,需要提高对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视程度,及时掌握鸡舍中卵黄性腹膜炎诱发的原因,根据疫病流行动态制订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特别是需要做好新城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病处理工作,并强化春季、秋季的免疫控制。在产蛋鸡进入产蛋高峰期时,切忌接种疫苗。若必须接种疫苗,可以在夜晚接种,以防鸡群受到惊吓。
为全面落实养殖场的疾病防控措施,相关管理部门需给予一定的支持与帮助,并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例如,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定期开展相关的专题知识讲解活动,介绍科学的养殖知识,讲解鸡卵黄性腹膜炎的常见症状、防控的必要性及具体方式等;到养殖场观察环境状况,检测养殖场内的病毒或者细菌含量等,对养殖场的地面、水源及鸡的进食情况进行排查,并做好科学指导。养殖户需要科学饲养,合理控制鸡的饲养数量、范围,学习且认识到患病鸡及时、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意义。鸡养殖户需要到相关部门备案,定期上报鸡养殖的情况、防控情况等。相关管理部门还可以设置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对养殖户上报情况的真实性进行调查,若发现异常或者虚报情况,则需要严格处罚,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预防重大疫情的传播。
4 结语
卵黄性腹膜炎为鸡养殖期间常见的疾病类型,对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及与鸡相关的食品安全会产生不良影响,需要提高重视程度。在日常养鸡的过程中,需要从饲养环境、饲料营养、疾病防控及应激因素控制等方面,尽可能降低鸡卵黄性腹膜炎的发生率,且需在相关部门的科学指导下,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推动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妮.鸡白痢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和防治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21(12):74-75.
[2]李维品,殷福兰,施瑞娟,等.浅谈鸡坠卵性腹膜炎和输卵管炎病的发生与防治[J].畜禽业,2021(8):155-156.
[3]张鹤鹏.鸡卵黄性腹膜炎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治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9(10):74-75.
[4]韩富鸣.鸡卵黄性腹膜炎的病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治[J].现代畜牧科技,2020(5):104-105.
[5]曹刚,陈林文,张文波,等.三黄鸡卵黄性腹膜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J].养殖与饲料,2020(4):33-36.
[6]高迪,徐静.鹅卵黄性腹膜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和防治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20(2):147-148.
[7]张召兴,李佩国,李蕴玉,等.致蛋鸡卵黄性腹膜炎大肠杆菌分子分群、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型检测与分析[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9(9):885-890.
[8]段福钰.卵黄性腹膜炎、鸡白血病对种鸡死亡率、产蛋率影响的初步调查[J].畜禽业,2019(11):84-85.